海寧縣位於中國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一般來到海寧的人,大多是為了觀賞天下第一潮──錢塘江大潮。那潮水先在遠方形成一條細細的波浪,波浪分成幾段,而後匯聚在一起。隨後,傳來轟隆隆的潮水聲,彷彿千軍萬馬,不斷滾滾奔流而來。向下順流的河水被推擠到一旁,愈擠愈小;逆流而上的潮水卻不斷湧進,聲勢愈來愈大。最後,滔滔海潮戰勝一切,洶湧波濤從群眾面前湧過,目光所及之處,全是逆流而上的潮水。這等自然現象難得一見,蔚為奇觀。
就在觀賞錢塘大潮不遠處,有座清朝初年興建的海神廟。離海神廟不遠的地方,是清末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1877-1927)的故居。
王國維故居
從海神廟走來,正是溯游錢塘江而上的方向,沿路綠樹成蔭,風景宜人。約莫走了一兩公里,農家田園風光的感受愈來愈強。看著路旁指標,從巷口轉個彎,王國維故居就隱身在綠野間,周圍沒有幾戶人家的小村落裡。
清德宗光緒13年(1887),王國維11歲時,其父王乃譽(1847-1906)在現今故居此地建造「娛廬」,一家人從鹽官古鎮雙仁巷搬來這個僻處郊外的安靜角落。此後父親便長居家中,專意撫教子孫和研習翰墨、收藏古物。乃譽公在家宅中寫日記、雜稿,有《娛廬隨筆》一書存世,共計18冊。
搬來此地以後,王國維每晚自私塾歸來,父親必「口授指畫,深夜不輟」,還教他駢文及古今體詩。[1]後來,王國維考取秀才,到22歲前往上海《時務報》工作之前都居住於此,這裡是他每日課讀之所。王國維元配莫氏,光緒33年在此屋病逝。儘管後來王國維長年漂泊在外,這裡始終是他念茲在茲的老家。在給三子貞明的遺書中還寫道:「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可見他一生念茲在茲的家族根源地在此。
現今故居的門口,豎立一尊王國維的端坐石雕像。雕像頭部微傾,閉目養神,全身手腳只用微微起伏的皺摺線條表達,很有現代感,一看即知出自名家特別設計之手。穿越石庫門後,看見裡面全是木造結構,寬三間,共兩進,前進為平房,後進為樓房,兩進之間有天井及廂房,前後各有庭院,圍牆從四周包攏,屬於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
前進正廳,立即感受到十足的傳統氣息。紅木几案,旁側太師椅,「娛廬」兩字高懸在正上方,其下有一幅山水中堂,旁有對聯寫著:「舊書不厭百回讀,至理真能萬事忘」。上聯出自蘇東坡(1037-1101)〈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下聯出自陸放翁(1125-1210)〈醉臥道傍〉,落款者為張宗祥(1882-1965),他卻只寫明「集東坡居士句」,似乎忘了下聯出處。觀看此聯書法,似為晚年手跡。
走入第二進正廳,是兩層的閣樓。一樓正中置放王國維半身銅像,這件雕塑與他本人的模樣很接近。周圍則是陳列室,介紹王國維故鄉、家世及其生平,以及他的主要學術成就,陳列其著作和手稿,再有海內外專家研究王國維的論著。家世表詳列子女繁衍情形,內容尚可補充。譬如光緒34年王國維繼娶潘氏,民國54年潘氏病逝於臺灣。民國38年以後,三位子女留在大陸,另有二子二女前往臺灣。在臺灣的長女王東明前年高齡106歲,她說曾經應新竹清華大學李家同(1939-)校長之請,將祖父乃譽公殘稿四紙交付該校圖書館典藏。此外,前文提及乃譽公和王東明的著作,都應該陳列出來。
沿著木結構樓梯上樓,橫面向外有三間房,介紹牌上寫著:樓上東廂房是乃譽公的臥室,中間廂房是王國維的臥室,西廂房是書房。古人說:「上有高堂」,當他是一家之主之後,王國維住過中間廂房是可能的,因為屋脊最高處正是中間廂房。然而當父母健在時,不可能讓高堂居住在偏廂房。現存文獻記載,王家規矩是孩子必須與父母同進早餐,不得晏起。這般家庭不守禮制是說不通的。
樓上風景甚美,廊旁窗戶可以看到鬱鬱蔥蔥的後花園。綠樹扶疏,蔭滿中庭,讀書閑暇時,偶而望向窗外,也能暫時忘卻煩憂。當年王國維用過的桌椅書櫃、筆架、布面鞋,現在都被當成文物保存了下來。
徐志摩故居
不同於王國維故居地處偏遠江濱,位於海寧硤石鎮上的徐志摩(1897-1931)故居則繁華許多。硤石鎮有水流交會,古來就是貿易集散中心。鹽官鎮則以農業為主。兩地相距三十多公里,車程大約一小時。
說起來徐志摩故居有兩處。一處位於硤石鎮西南河街17號,相傳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徐氏先祖遷居來此,至今已五百年。徐志摩誕生於這座老宅,直到民國7年(1918)赴美留學前,整整22個寒暑都在此度過。當年客廳橫樑曾懸掛梁啟超(1873-1929)親題「玉和堂」三個字的大匾額,可惜這幢四進式的明清古建築早已成了斷垣殘壁,海寧市政府決定廢棄剷平。
另一處新宅位於硤石鎮乾河街38號,徐申如(1872-1944)為其子志摩與陸小曼(1903-1965)結婚而建造的一棟中西合璧式的磚木結構小洋樓,共二十餘間,完工於民國15年。在當時是一幢水電功能齊全的豪宅,徐志摩深愛此屋,稱其為「香巢」。徐、陸兩人在此間生活五年餘,過著「濃得化不開」的甜蜜生活,先後寫下了蜜月日記《眉軒瑣語》、小說《家德》,並編就了《詩刊》第二期。新宅當時還有徐志摩的父母,以及前妻、後來作為徐父繼女的張幼儀(1900-1988)同住。
現今故居的門口,由當代武俠小說家金庸(1924-2018)題上「詩人徐志摩故居」等字。正門旁也有一尊石雕,是一塊近橢圓形的大理石,石上雕出詩人戴上眼鏡的目光,注視著來來往往的人群。面容只用凹凸有致的輪廓表達,很有現代感,和王國維雕像有可能出自同一批名家設計之手。
這幢二層樓房,前後兩進,主樓副樓各一,旁加廂房。走進正廳,迎面而來的正是徐志摩另一尊銅雕半身像。頸項拉長,身材顯得瘦削,而外貌斯文,神情卻顯得堅毅。銅像的背景,是徐志摩〈偶然〉這首詩。前廳及廂房底層有中式廊簷,雕樑畫棟,雅致玲瓏。廳堂與天井間,則是落地隔扇出入,天井上有如意浮雕,周圍為玻璃窗,清新明亮。走過天井,門額上題寫「東海風雅」四個篆字,說明了主人的品味高潔。
屋內牆壁滿滿是年表、照片,依序介紹他的家世、生平、交游,當然包括兩次婚姻以及傳有曖昧情愫的美麗才女。我注意到徐志摩曾經邀請胡適(1891-1962)、曹誠英、任鴻雋與陳衡哲夫婦、朱經農、陶行知、馬君武等前往觀看錢塘江大潮,時為民國12年9月28日;也看到胡適題寫他的墓碑「詩人徐志摩之墓」。加上「詩人」二字,似有意給予他定評,足見兩人交誼之深厚。我還注意到徐志摩飛機失事後,當時報章有醒目的報導。民國38年以後,張幼儀逃難到香港,輾轉去了美國,期間曾經策畫在臺灣出版《徐志摩全集》;而陸小曼則留在大陸,此生兩人再也不見面了。
沿著木結構樓梯上樓,兩旁廂房很多。有徐志摩母親的臥房、張幼儀的臥房,還有徐志摩的「香巢」與書房「眉軒」。書房從天井取光,頗為明亮。屋內陳設都很典雅精緻,櫥櫃的雕飾、床上的紗帳、地板上的花毯,典雅優美,且帶點兒貴氣。華屋頭尾相連,只在屋外庭院種樹,是典型住家的風格。
尾聲
清末民初世局紛擾的時刻,王國維潛心治學,著作等身,振聾發聵,所在多有,同輩梁啟超、魯迅(1881-1936)、陳寅恪(1890-1969)、胡適等人,莫不敬服。而徐志摩以一位白話文學的實踐者、「新月派」的重要靈魂人物,追求自由,渴望愛情,將所有嚮往之誠表露於新詩、散文中,也引起世人的矚目。
王、徐二人都有家學淵源,學貫中西,但是對新舊文化的衝擊,立場迥然不同。二人的學問取向,以及政治態度,可謂天差地別,老死也從不相往來。他們各有兩段婚姻,一是續絃,默默無聲;一是離婚再娶,轟轟烈烈。同樣居住於二層木結構樓房,而追求品味所釀成的生活風景又大不相同。論住家的舒適,徐志摩故居較勝;但論及風景之優美,則王國維故居不遑多讓。潮落潮生,淘洗盡多少英雄人物,而世人卻永難忘記他們,不正因為各有其獨特之處嗎?能在海寧一地,遇見兩顆耀眼的星光,或是遙想當年沉潛讀書的心情,或是追憶熱情如火的生命故事,不禁令人悠然神往。(本專欄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
註1:王東明口述(1913-):《百年追憶: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回憶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12月),第一章第二節〈父親王國維先生〉,頁5。
王基倫小檔案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優聘教授。曾任臺灣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國語日報:古今文選》主編,著有《韓柳古文新論》、《唐宋古文論集》、《國語文教學現場的省思》、《宋代文學論集》,散文集《豆沙包的想念》、《鐘樓應該有怪人》。
圖說:
圖1:王國維故居前門庭院和雕像。
圖2:正門口大理石雕像。
圖3:王國維故居的正廳。
圖4:王國維書法。
圖5:詩人徐志摩故居正門口。
圖6:徐志摩正廳銅雕像。
圖7:徐志摩故居內的書房。
圖8:徐志摩手寫家書,署名章垿。
圖9:胡適親題詩人徐志摩之墓。
圖10:作者攝於王國維故居前門庭院。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