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米」的育種成功,許多人歸功於臺北帝大農藝化學講座教授──磯永吉。其實,背後還有許多人默默的耕耘合作。長期沒有成效,他們被批評、被責備、被誤解,甚至被攻擊。等到有結果,許多榮耀尾隨而來,其中有學者,有農業試驗場的員工,有農民,有米商等。如今,我們碗裡好吃的米飯,是這些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磯永吉(1886-1972)是日本廣島郡福山市人。廣島可能是日本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與中國接觸的地方,有些燕國的人前來此處耕種。以後千年,仍為日本「漢學與農業教育的中心」。磯永吉小時唸廣島的「日彰館高等學校」,受到高浦豊太郎老師的影響,喜好漢學與農學。

1907年,他以公費生前往札幌農校唸農學科。那年札幌農校改名為「東北帝國大學」(1918年,又改名為北海道帝國大學),在校期間,他深受「作物育種學」明峰正夫(1876-1948)的賞識。

重視傳統的品種

明峰正夫是日本明治時期最著名的作物育種專家,他首先在北海道培育出耐低溫的水稻品種,才留下前來北海道拓荒的農民。他開設「作物學」與「育種學」課程,在學校的「農業試驗場」個別指導作物栽培與育種。他從學生中選出特別用功者,指導「純系分離」、「育種檢定」的技術。他稱「水稻培育」為「稻道」(類似「武士道」),他要求學生:「從事作物育種與栽培的研究,需要經驗、觀察,與長期的等待。」

磯永吉後來寫道:「在寒帶區育種低溫水稻,與在熱帶區培育高溫水稻的原理是一樣的。當政治當局急於獎勵農民,以為就可以種出高品質的作物,我想起老師的榜樣,關鍵的突破、長期科學性的觀察,持續的技術改良,與栽培法的改進。」

明峰正夫是基督徒,他教導學生:「人類原本在地上漂流,能定居下來的關鍵,在認識作物的營養價值,與找到栽培作物的方法。不同的年代,人類育出的作物品種不同,但是每種傳統作物的品種都不容忽視,各有其價值。」他又教導學生:「作物育種與栽培的廣泛推動,是農民的自發性,而非強權政府的命令。」這些教導,成為磯永吉日後工作的信念,他一直站在農民那一邊。

確定方向

1911年,磯永吉畢業。明峰正夫建議他前往臺灣,協助稻米品種改良。當時臺灣極缺育種人才,米質不佳,缺良質米種,米價很低,是農村經濟不振的主因之一。磯永吉後來寫道:「臺灣稻米品質不能提升,是因為稻米品種摻雜。即使在良田種植各種雜米,有赤米、茶米、烏米、稗子等混淆,而非優質的精選米。」

1912年3月,磯永吉帶著新婚的妻子仁平達子,前來臺灣擔任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助理技術員(技佐)。他一來,農業試驗場場長藤根吉春就非常器重他,委任他負責稻作改良。他到處視察,發現臺灣總督府的稻作計畫,只重在增加產量,不在品種改良。他建議:「臺灣的稻米應該以改善品質為優先,而非各種品系的稻米都增加。首先要作的是品種試驗,淘汰劣米。」

初期稻米品種的瓶頸

1895年,總督府殖產部部長早田文藏,即嘗試改良稻米品種;1897年,他設立台南農試場;1899年,設立台中農試場;1901年,設立台北農試場。農試場的任務之一,是以日本稻米在臺灣的試種,作為品種改良的基礎。日本稻米的生長期較長,不適合臺灣二期作的栽種制。日本「江戶時期」與「明治時期」,著名的稻米品種,在臺灣已經試種145種,皆因不適應臺灣的長日照,結穗很少。

1903年11月,為了提高效率,總督府提升試場層級,設立「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直接管理。總場設於台北,聘人專在「米作試驗田」改良米種,效果依然不彰。為了增加稻米產量,1912年,長崎常前來擔任殖產局農務課米麥改良主任,他大力推動「在來米」(臺灣稻米)的栽種方法改善,在屏東與高雄獲得顯著的成功,產量大增,以致總督府的政策改變。

研究初步的突破

磯永吉起初在台北進行的「米作試驗」也都失敗。他發現日本品種的結穗偏低,主要是臺灣的溫度與濕度太高,開花時間太短,授粉率又低,遠不如臺灣的品種。

1913年7月,他將臺灣本土種「短廣花螺」,種在江戶種附近。短廣花螺的稻米型態近似日本稻米的「圓粒型」,沒想到風吹產生異花授粉。結果江戶種的結穗率稍增。磯永吉將這起初的發現向明峰正夫報告,明峰正夫認為日本稻米在臺灣種久了,品種的特性會漸變,逐漸適合在地環境,甚至與完全不同的稻系有雜交現象,因此建議不要放棄日本水稻品種在臺灣的改良。

臺灣稻米種子的篩選

同年10月,磯永吉也篩選臺灣稻米品種,看到收穫的種子大小不一、輕重不同,他將種子放入鹽水中,以比重計篩選沉在水中不同大小、輕重的種子,選取較重者。他寫道:「優良的植物,必須來自優良的種子。」

1914年,磯永吉以孟德爾的遺傳學為基礎,提出「純系分離」,篩選臺灣稻米的優良品系,並淘汰劣等者。同年,他以這傑出的研究,獲得藤根吉春的賞賜,升任台北農業試驗場技師,兼台中農事試驗場米質改良的監督。

前往台中

他快速的升遷,引起同事的嫉妒,攻擊、中傷的話時有傳出。當時總督府在臺灣的技師編制才60名。他擔任總場的技師,地位很高,又負責台中農場水稻品種的改良。他必須跑得比批評的話快,否則會陷在裹足不前的泥濘。他沒有想到當時的台中,是醞釀臺灣民族運動的中心,民智先進,群眾參與度高。

1915年,台中廳農會成立「稻米育種場」(位於台中新公園旁),收集彰化、台中的稻米品種。雖然自治、自管受到打壓,臺灣中部地區許多農民仍主動提供種子,參與臺灣稻米的改革。

磯永吉也認為臺灣精良米稻,遲早要到適合熱帶的區域栽培,他將台中農業試驗場作為主要試驗場地,許多農民也願配合他進行試種。

腳氣病的專家──久保隆三

磯永吉到台中農業試驗場後,立刻調集各處的稻米改良專家,包括末永仁(擔任主任)、古寺堯喜、蒐田屋、豐田俊五郎擔任技術員,陳金德、莊金元、森山鞆次郎、西口逸馬、大森茂、荒平軍平等為見習生。當時的見習生是農校推薦來的,磯永吉寫道:「優秀的工作夥伴,是品格方正,意志堅定的人。」

此外,久保隆三也協助他。久保是1901年札幌農校農學科畢業,被陸軍徵召,以食品專長降低日本海外駐軍官兵得「腳氣病」的比例。1909年,久保隆三升任陸軍中尉,軍隊剛好派駐台中。他一面擔任軍職,一面擔任台中地區的農民種植顧問,深得敬重,後來擔任「稻米品評會」與「秧苗評審會」的總議長。他寫道:「米粒改良是守株待兔的工作,看似愚昧,但是日後農村的重大進步,將由此開始。」他在南投深山與原住民接觸後,認為以糧食兌換原住民的槍械,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未獲採納。他後來退出軍職,擔任台中州產殖廳的廳長,全力支持稻米品種改良。

品種改良的高手──末永仁

臺灣稻米品種改良會成功,田間試驗部分最重要的貢獻者是末永仁(1886-1939)。末永仁是日本福岡縣大野村的農家子弟,1905年畢業於「大分縣農學校」,而後任職於「福岡農事試驗場」。

1910年3月,他來臺灣嘉義農場(1905年創立),擔任稻米品種改良的工作,此外也兼柑橘、蔬菜、景觀樹苗的栽培。末永仁寫道:「農場土地狹窄,又接近嘉義公園,常有行人誤以為試驗農場為公園,進來四處園遊,任意摘取蔬果。農場應該變更位置。」

不久,他又寫道:「臺灣農業試驗發展不佳,管理機關經常的更換,聘用人員失當。有些人工作為一時興趣,無法忍受育種是長期枯燥任務而離去;有人是喜愛鄉土,卻知識低落,無法進行研究;有人只急於服務農民,忙於廣泛移植到農村,卻無長期事業計畫。水稻品種改良變成虛飾工作,讓人沒有餘力從事基礎試驗研究。」當時改良日本米,幾乎已被認定為不可能成功的任務,但他仍每天上午五點到試驗田看種植成果,非常努力,連中午也在田間吃便當,到晚上才離去。

試驗任務一時不成功,外加的任務又一堆,末永仁本想離去,他寫道:「臺灣農民生活困苦,遇到災害或收成不佳,米價太差,要賣兒賣女,甚至妻子要到茶室工作,一家才能生存。」他也是農村子弟,深感同情,因此繼續留任,為改良稻米而努力。

1915年3月,磯永吉到台中農事試驗場的第一項工作,不是試種水稻,而是申調末永仁前來協助。

品種改良與技術栽培並進

磯永吉告訴末永仁以水稻品種的改良為主要任務,但是也告訴他:「這樣的做法被許多人認為是徒勞無功,需要長期的委身,而且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只在新稻種的培育,也在新稻種的種植技術。」

1917年,磯永吉寫道:「臺灣日本稻米(內地種)的試驗無法一蹴而就,也需要改良在來種,才能有效的使用地力。」他也改良在來米,自臺灣一千多種種米中,篩選較佳的99種米種,而後再選出米粒較重者,給末永仁在台中進行栽培試驗。

米騷動事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後世界各國都缺糧食,米價飆高,物價不穩定。日本產生「米騷動事件」,超過二百萬農民抗議,他們生產稻米,卻沒錢買米,無飯可吃。

臺灣總督府受到日本很大的壓力,要求民間生產大量的稻米,不必管米質,但磯永吉堅持改良米種,承受許多壓力。他寫道:「深謀遠慮,多於淺薄短利。改善技術,優於舊俗重繫。」末永仁受到壓力,磯永吉以自己有限的經費全力支持,鼓勵團隊「往大局著想」。

1919年,末永仁改善在來米獲得技術性的突破,他用日本九州的「內神力」品種與臺灣「花螺系的早大花」品種雜交,結出稻米,煮後飯香、米白、多黏性,這成就使他升任為技師。儘管這還不是優良米的品種,磯永吉仍持樂觀態度:「稻米品種的改良,長期未見成效,但只要有了突破就會是飛躍式的。因為品種改良,像是天惠的作為,有著我們目前未知精巧微妙的作用,一旦突破,就是栽培的機械行為。」

品種改良與營養

1920年,末永仁又提出新的米種,其於水洗時不易破裂,乾燥時米粒不易龜裂,而且與日本本地稻米外型相似。當時有人批評在臺灣種出長相類似日本米形狀,哪算改良?1921年,磯永吉就末永仁培育的新品種,分析其營養份(碳/氮比),發現圓狀型的米粒,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是營養較佳的米種。1922年,末永仁又提出新品種的栽培法,需要整地,未栽種前種子需先乾燥儲存,而後種子要浸泡水,要先秧苗再移種,土壤的施肥量需高一些。

竹子湖育苗──平澤龜一郎

1923年,任職於台北州內務部勸業課的平澤龜一郎,向磯永吉建議以陽明山「竹子湖」作為日本稻米雜交的試驗場。他在1920年來臺灣,喜愛登山,是「臺灣山岳會」的發起人,也是第一任總幹事。1921年,他在陽明山的竹子湖,發現那裡竟然生長日本「中村種」的水稻。

「中村種」是在1899年移植到臺灣的品種之一,是日本非常著名的水稻品種。開始時在萬里試種,失敗後移到金山試種又失敗。那年是1912年,本已放棄。沒想到有原住民獲得稻種,在竹子湖種植成功,所以他建議在竹子湖重啟日本稻米的培育。那裡的溫度低,日照短,較像日本九州的氣候;這建議是水稻品種改良成功的一大轉折。

為什麼平澤龜一郎會注意到原住民種稻子?他寫道:「武力理番是武斷的決策,應該還給原住民土地,讓他們學習耕種作物。他們會定地耕種,不會到處流竄,就不會因限制他們的活動而引發戰爭。」

磯永吉在竹子湖以培育中村種水稻為主,與其他日本品種雜交,秧苗壯大後再找台中州「篤實農家」栽種。1923年,新稻品種──中村種在台中豐原、神岡等地稍有收成,其他地方成果不佳。

稻米的豐收與烏山頭水庫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損失慘重,臺灣總督府停掉許多建設經費,包括「烏山頭水庫」的建造 (1919-1930),許多建造水庫的工人都被遣散。1924年,磯永吉與末永仁用中村種改良的「嘉義晚二號」品種,在嘉義大豐收。磯永吉做事是默默的進行,沒有對外張揚,他認為成功的原因只是那年嘉義氣溫較低的緣故。嘉義晚二號稻米的豐收,米粒充實,成為民間莫大的喜訊,引起總督府的重視。

總督府發現後,決定再投入大筆經費,持續烏山頭水庫的建造,期待大量的供水灌溉,可讓嘉南平原有更多的改良水稻的生產。磯永吉後來寫道:「當年推出『嘉義晚二號』,米檢局認為這非良質米,勉強同意。沒想到蓬萊米的各品種中,對臺灣建設最大貢獻的是『嘉義晚二號』」。

但是同年,改良品種在彰化地區的收成不佳,磯永吉與末永仁育「早熟種」,早點採收,期待避開7月颱風,減少水稻稻桿倒俯。

命名「蓬萊米」與受到總督府重視

1925年,台北帝國大學聘請磯永吉為「農藝化學科」助教授,同年10月,臺灣農業部部長大島金太郎,邀請總督伊澤多喜男(1869-1949)前來參觀磯永吉的育種。1926年4月,日本總督在台北「臺灣鐵道飯店」的食米品嚐大會,對這新品種的米大加讚賞,給這米取名為「蓬萊米」。

按著外人看,這是很大的成功,磯永吉卻寫道:「蓬萊米獲得總督的肯定,被認為是稻米品種改良,經過多年的辛苦,終於有光榮的日子。五月獲獎,但是七月稻熱病發生,蓬萊米收成大慘淡。獲獎的讚言,瞬間轉為無情的責難,當我在災區視察時,心中極其痛苦。原來光榮與試煉是綁在一起,一時的慶祝可能會轉成長期痛苦的記憶。」

農民沒有收成,卻沒有向磯永吉抱怨,磯永吉自認彷彿是欺騙農民。磯永吉與末永仁還是持續推動品種改良,使蓬萊米的栽種可以「廣域性」、「豐產性」、「抗鹽性」,與「抗蟲」、「抗病」的穩定性為優先。1926年7月,位於彰化線西「泉州厝」一個名叫「黃紀」的農民,種了一分地,水稻收成竟然大豐收。

線西的功臣──黃紀

線西是彰化「風頭水尾」的所在,海風大,河水受感潮影響,土壤帶鹽份,農民素來只能種地瓜與蒜頭。那種地方能夠種出稻米大豐收,使磯永吉與末永仁立刻前往,問他怎麼種?黃紀說:「照指導的步驟,一步一步來」。磯永吉取其米穗,到竹子湖培育,再送到線西、鹿港、北斗、大甲等海濱地區試種。這是冒險的行為,萬一沒收成怎麼辦?

1927年,由於失敗多次,即使一再鼓勵農民,也只有30甲地試種。更糟的是,那年日本受到國際市場蕭條影響,米價大跌,稱為「昭和恐慌」,臺灣要種好米賣到日本獲利的誘因一時也沒了。磯永吉不氣餒,他堅持改善米種,幫助農民,不掙短利,而是重視長期福祉。他寫道:「良政來自有識之士,看到長遠功效,而非時勢起伏,爭取短暫功勞。」

花壇的功臣──李鵬儀

當時,農民與米商的關係惡劣,米商被農民認為是貪心、偷扣米糧的奸商。彰化花壇有一米商名叫李鵬儀,以為人公正、生意公平,頗得農民信服。1927年,他看到磯永吉、末永仁的努力,即使已經獲得總督府肯定,還在持續改良米種,於是出來鼓勵農民種植試驗米種,他願照種植面積全部收成收購。農民才提升到百甲種植。沒想到那年又有稻熱病,蓬萊米幾無收成。李鵬儀照約付款。

磯永吉與末永仁又以改良種和抗病的品種雜交,卻遇到1928年大旱,水稻又沒有收成。他們再育「抗旱種」,再種又遇颱風,仍然沒有收成。李鵬儀花掉一萬五千金圓,他的碾米廠空三年,沒米可碾,幾乎要破產。磯永吉與末永仁對他的遭遇「深感同情」。新稻種的成功推廣要有好品種,還要合適的栽培法,與配合在地的氣候,他們以日本抗蟲品種「龜治」,與生產佳的品種「神力」交配,稱為「台中65號」。

最大的米商

1929年,「台中65號」試種,李鵬儀持續認購,甚至收購面積擴大到一千五百甲,這是臺灣的大新聞,很多人封他「大馬鹿者」(意即大笨蛋)。那一年風調雨順,大甲、員林、北斗、伸港、線西、秀水等地的蓬萊米大豐收,收成是以前在來米稻收成三倍。那年,日本度過「昭和恐慌」,米價大漲。李鵬儀那年所賺的,遠超過去三年所賠。他被稱為米商界的先覺,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日後花壇成為臺灣「碾米中心」的基礎。1930年,臺灣水稻田面積的75%都種蓬萊米。

「台中65號」為臺灣最早廣種蓬萊米的品種。從此臺灣的蓬萊米種植在磯永吉與末永仁的不斷改良,與李鵬儀的鼓舞下,成為臺灣農村的全民運動,影響臺灣百年的水稻栽培才完全翻轉。磯永吉寫道:「這是蓬萊米的最佳品種。」

立體農業栽培制

1930年10月至1931年4月,發生「霧社事件」,帶來軍民嚴重的死傷,凸顯總督府長期管理原住民政策──武力威逼的不當。磯永吉與平澤龜一郎建議總督府應該「還地於民」,在海拔600公尺以下的山區,選擇土石穩定的地方,教導原住民開闢梯田,幫助開鑿水路引水灌溉,種植稻米,並建造衛生較佳的農舍,免費給願意配合的原住民。他們認為當山區能夠生產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原住民進行農耕時會使其定居下來。

磯永吉稱此為「臺灣的立體農業」,因為:

1. 山區梯田高處植樹,下處種水稻。以高處落葉腐爛,作為下處水田的肥料,為臺灣最早的森林有機田。
2. 山區生產的農作品質高,賦予較高的市場價格。
3. 山區梯田強風處可配合種防風樹林,讓植樹有新的意義。
4. 在山區種植的農作溫度較低,可少植物病蟲害。
5. 山區旱作種茶、花生、咖啡、鳳梨、薑黃等。

臺灣高經濟價值的作物

磯永吉是結合森林保育與低海拔山區農作經營的第一人,他顧念原住民在山區的生活穩定,有經濟獲因,才能避免霧社事件,強迫原住民低薪工作的再發生。他也提出臺灣的淺山農作,與平原區不同,最高經濟價值的作物是藥草,其次是纖維、植物油脂,最後才是糧食。

磯永吉認為無論是在山區或是平原,種植品種要是高品質或「精品」,日後在市場上才有競爭力,而「精品」來自不斷的育種與研究改善。他沒想到這對總督府的建議引起軒然大波。同年,磯永吉擔任台北帝國大學作物學講座與農場場長。

讓原住民留在山區耕作

自1920年,總督府的「理番政策」是對原住民武力鎮壓與強力遷移,將原住民自高山遷到平地便於管理。因此讓仍住在山區的原住民無法謀生,只能伐木低價賣給日本財團,是對不肯遷移的懲罰之道。磯永吉卻讓原住民在山區種植作物,與現有政策背道而馳。反對他的官員說:「管理原住民是警務局的任務,生產稻米是殖產局的事,不要撈過界。」沒想到先支持磯永吉的是新竹州的警察,他們寧願配合殖產局,在山區教原住民種水稻,給原住民蓋衛生較佳的房子,也不願威逼原住民,讓原住民就範。用武力對付原住民是沒有用的。很快的,台北與其他地區的警察也支持。

無人工肥料耕作制

磯永吉相信當原住民擁有土地,會留在自己的部落種田,「森林的落葉,是自給的肥料,種出來的是屬於無人工肥的栽培。在安全耕作的山區,總督府應該獎勵,將使耕種者與政府皆獲利,不只收穫量增加,收穫的種類也可多樣,合宜的耕種技術自然會跟上。」

有人提出山區種植應該種「蕃薯」,磯永吉反對,他認為:「在有水的地方應該種植水稻,蕃薯單位面積的產量雖然多於水稻,但是番薯不能久存,貯放易變質,不利於在運輸不便的山區。種蕃薯反而不如種小米,小米的保存期比水稻更久,因此在缺水的地方,鼓勵種小米、小麥、花生等,皆可生產良好。」

外界誤解原住民的烟田

當時,另一個爭議來自日本學者,他們認為原住民有「烟田」(燒田)的習慣,容易造成森林火災,主張原住民對土地的使用將破壞森林。磯永吉反駁:「早期平地的水田,也是來自沼澤地,利用乾燥期間種稻幼穗,築溝引水。旱田的起緣,也是砂礫地自河底攜泥,或是自沼澤客土而來。」他認為原住民的「烟田」,並不是焚燒森林,快速獲得種地空間與灰燼作肥料;而是原住民在住家附近伐少面積樹木,陽光射到地面,草本植物長出,再砍伐草莖,引火燃燒,不致形成火災,而後種田。數年後,草木肥份用盡,原住民再植樹,搬遷他處;幾年後,樹木成長,再返回。烟田的本質,是原住民的植林。

原住民耕成的原理

磯永吉認為烟田與局部伐木能「加速土壤深層的風化,用淺耕耕作,達到深耕的果效,並使土壤深層肥沃,排除深層岩層妨礙作物生長。」當時台北帝國大學農業經濟講座奧田彧(1893-1961)支持磯永吉的淺山農業經營主張,應該讓原住民烟田耕作而非遷移至平地,並建議在台東、花蓮、宜蘭山區開闢更多梯田。

磯永吉繼續提出:「小投資,長佈局。領先的栽種技術,在嚴格要求下鍥而不捨的改善。」精良的品質來自不斷淘汰次級品,即使眾人已經滿足次級品。他與奧田彧也提出山地與平地的小農耕作,是直接販售給大盤商,而非被中間商人層層剝削。他們也反對農產品政府的保證價格,「這將使農作失去研發動力。」

旱作推廣

1933年,磯永吉建議臺灣的海濱要廣種防風林,減少水稻倒俯。水稻品種改良使濱海地區水稻收成增加,但是他也認為農藝科學不可能無限制的改良品種,只能改良水稻到可以生長適應的環境。當時種在臺灣濱海的防風林,超過三百萬株。

1935年,他培育小麥,建議嘉南平原、烏山頭水庫實施「三年輪灌」,在無法有水的時候,可種植小麥,他寫道:「臺灣可以種出高品質的小麥。」

苧麻推廣

磯永吉也建議在臺灣河濱旱地種苧麻,提煉苧麻的油。苧麻的油可作醫學用藥,纖維可作手術的縫線,是高經濟價值的加工原料。

1938年,日本為了對中國戰爭,開始在臺灣實施「稻米專賣制」,取消糧商的稻米交易,人民只能得到政府少量的配給。磯永吉大力反對,他寫道:「農作改良是日本給殖民地最好的投資,是恩惠。而非高壓管制、逼迫生產、威逼農民,這種政策與匪賊無異。」

中日之戰

中日之戰,日本派軍進攻上海,經過松滬會戰,又派戰機轟炸上海、南京,導致百萬人口向中國內陸逃難。1938年2月,臺灣總督府派磯永吉前往上海、南京,協助當地種植作物,生產日軍糧食所需。磯永吉的報告:「灌溉水路都炸壞了,無法栽種。」但總督府聽不進去,4月組織一千人的農耕隊,稱為「農業義勇團」,前往上海。效果果然不彰,1939年,一半以上的參加者都被解雇,回到臺灣。1939年2月,日軍佔領海南島,再度派磯永吉前往,指導在地人種植臺灣農作。磯永吉回來報告:「氣候不同,臺灣農作無法移植到海南島。」

1940年,日本推動「皇民化運動」,激烈壓迫反對者。磯永吉被選為農民代表,總督府藉他向農民施壓,農民要他向政府陳情,他又飽受批評。

1942年1月,臺灣農業義勇隊解散。1942年4月,日軍佔領菲律賓,本想再派磯永吉前往。但是5月8日,日本派往菲律賓一千多名的「南方經濟挺身隊」,中了魚雷沈沒,許多日本傑出的技師陣亡,包括烏山頭水庫的建造者八田與一。

溝通的橋樑

1944年10月,磯永吉到陸軍參謀總部陳情:「為了戰爭,參謀本部責怪臺灣農業動員不足,生產量不夠,又要農民參與全島防衛。抽用豆子,卻怪豬營養不良。快速搬運,卻怪豬怎麼那麼容易死亡。丟棄農業生產的政策,卻怪生產沒有進步。農業生產要投資,不是為了軍需,奪走一切,卻怪農民配合不足。」那時日本已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同年,盟軍大空襲,許多軍民死亡,建設被炸毀。

功在農業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磯永吉持續工作,在試驗農場栽種甘藷,培育新種。隔年,許多日本人都遣送回去,磯永吉留任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栽培人才,並在農林廳擔任顧問,持續改良臺灣的農藝作物,他也看到蓬萊米被推廣到許多的國家,讓臺灣美好的生產惠澤世界。

1957年,磯永吉退休回到日本,擔任山口大學教師,後來病逝,被譽為「蓬萊米之父」、「臺灣農業的恩人」。他從來沒有以此自居,他的個性謙和,重視團隊合作,努力培養後進,以栽培優質的稻米品種為一生的使命,對職務的責任感重於外在的批評。

紀念別人功勞

磯永吉不是高抬自己成就的人,他留下許多幫助蓬萊米改良的農夫名字:基隆萬里的郭扁、台北竹子湖的高廷國、大甲的郭燕擯、彰化線西的黃呈續、員林坡心的黃約、台中梧棲的王文進與簡東進、雲林西螺的廖學昆等。

他特別感謝廖學昆對於嘉義晚二號的栽種,已到「廢寢忘食」,才使西螺、虎尾地區蓬萊米生長良好,確立嘉義晚二號可在嘉南地區廣為栽種。廖學昆的努力使「西螺米」日後成為臺灣著名的良米。

末了的勸勉

磯永吉後來寫道:「研究的落實需要優良的實驗室、圖書室,與區域規劃良好的農事試驗場。農業的研究者,必須是在農事試驗場圃場的工作者。多記錄資料,多人的共同合作,才能有綜合性的、可落實的技術。」

「可惜,有些人抱持以往成見,輕視新發現。有些人誇大的成果,不過是表面的成果,或是膚淺的觀察,輕忽了重大、潛在的問題。稻米的技術改良,民間有許多的傳說,但是作物研究者是親手栽種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實驗所得,看出前後的差別,成功來自苦心的功夫;技術的把握,來自親手作工的成果;技術的進步,不只是來自一時的創意,而是在基礎所下的功夫。否則在大自然諸多的變化下,哪有人把握看法是對的?研究是在大自然的變化裡,人與大自然互動,一再修改。」

「農業研究的興趣,不是職務的趣味,職務只是提供一個機會,讓人努力的工作,趣味自然湧出。種稻的趣味也在與土壤對話,對氣候的瞭解,與對百姓的幫助。」

「農耕的工作,是讓人更深感受受造的豐富,恩惠的感激,在這神聖的領域,我心平氣和的工作,我的內心不斷感受到研究泉源湧出,這就是我的報酬。」(本文為2019年11月16日演講內容)

張文亮小檔案

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2019年退休)。中原大學水利工程系學士,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水土空氣資源系碩士及博士。研究專長為水質環境與保護、水質淨化現地處理、土壤物理與復育、生態工程、人工溼地維護管理與濕地生態與保育等。

人稱「河馬教授」,因為上帝曾吩咐約伯,你且觀看河馬。河水氾濫,即使漲到口邊,上帝保守使他安然。「河馬教授的網站」http://www.pathippo.net

圖說:
圖1:「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
圖2:稻亦有道,磯永吉的老師明峰正夫稱「水稻培育」為「稻道」。
圖3:1912年3月,磯永吉在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任職,開啟臺灣稻米改良史。現址成為臺大農試場。(攝影/李順仁)
圖4:臺中廳農會育種場。出自《臺中廳農會報》第 7 號(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 115:33-51 (2012))。
圖5:末永仁對臺灣稻米品種改良成功貢獻卓著。
圖6:平澤龜一郎建議以竹子湖作為日本稻米雜交的試驗場。
圖7:30年代竹子湖的梯田,這裡就是「中村種」試作與採種的地方。(磯小屋米報第16期2014年/蓬萊米命名88週年紀念專刊)。
圖8:1924年,磯永吉與末永仁用中村種改良的嘉義試種的「嘉義晚二號」品種,在嘉義大豐收。圖為嘉南平原的農田。
圖9:1916年(大正5年),臺中廳農事試驗場,右起:磯永吉(白衣)、大島金太郎(站立者,後來擔任臺北帝國大學教授兼理農學部長,另兼任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長)、末永仁、森山鞆次郎(1928年在台北帝大理農學部農學科,師從磯永吉)、西口逸馬。(磯小屋米報第18期2016年/https://epaper.ntu.edu.tw/view.php?listid=236&id=25029)
圖10:1926年4月24日,日本總督在「台灣鐵道飯店」的食米品嚐大會,將育成的新米種命名為「蓬萊米」。(磯小屋米報第16期2014年/蓬萊米命名88週年紀念專刊)。
圖11:磯永吉主張教導原住民進行農耕,稱此為「臺灣的立體農業」。圖為泰雅族福山部落水圳,於日本時代修築。(攝影/李順仁)
圖12:嘉南平原灌溉的水圳。
圖13:嘉南大圳,為臺灣在1920年代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臺灣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1930年5月竣工。(- http://taipics.com/dams.php,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圖14:八田與一,「嘉南大圳之父」。
圖15:磯永吉小屋,臺大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建於1925年,為臺北帝大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最早期之建物,亦是臺北帝國大學乃至臺灣大學早期農業研究之重要基地。(攝影/李順仁)
圖16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