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至7月24日故宮博物院於右側的展覽室舉辦「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雖然我去過奧賽美術館,也品嚐過奧賽美術館二樓的美食,還是在4月19日和好友去參觀。分類和介紹都很不錯,遺憾的是缺乏雕塑,而且作品嫌少些,但人家願意借我們這麼多作品,已經很慷慨了。

於參觀完展覽,按常規到紀念品店買書,這次我買的是《賽尚書簡全集》。

保羅•塞尚於1839年1月19日出生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艾克斯(Aix-en-Provence)。父親路易•奧古斯特•塞尚(1798-1886)是成功的的銀行創辦人。

保羅•塞尚10歲時進入普羅旺斯地區的聖若瑟學校,並跟隨西班牙僧侶約瑟夫•吉伯特學習繪畫。1852年(23歲),塞尚進入波旁大學,在那裡認識日後影響他深遠的大文豪左拉。1858至1861年間,塞尚還曾乖乖的依照父親的意思,就讀艾克斯大學的法律學院,同時接受繪畫訓練。

但因為太喜歡藝術,所以1861年他離開艾克斯前往巴黎。左拉也鼓勵他這樣。起初父親當然不高興,不過還是妥協,並給他40萬法郎做生活費。

塞尚在巴黎認識了印象派畫家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圖1),他教他畫圖。因此早期作品是富有想像力的風景畫。後來他對於直接觀察更感興趣,並逐步形成充滿光與空氣的繪畫風格。

塞尚的繪畫在1863年的落選作品展覽會(Salon des Refusés)首次展出,該展覽展出的作品是因為法國巴黎沙龍審查委員沒有接受的。1864至1869年之間,巴黎沙龍一再拒絕了塞尚的展覽申請。他繼續提交作品展覽申請直到1882年。那年,他的作品《藝術家的父親》(Portrait of Louis-Auguste Cézanne, Father of the Artist, reading 'l'Evénement')(圖2)終於獲得展出,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巴黎沙龍中展出。

塞尚在1895年之前,曾兩次與印象派畫家展出,第一次是1874年的印象派畫展,第二次則是1877年的第三次印象派畫展。兩次展覽都給予後來相當出名的畫家,例如馬蒂斯和畢加索,產生極大的影響。

在以後的數十年裡,他的畫作在不同的場地展出。直到1895年,經由畫商伏勒爾(Ambroise Vollard)的協助,終於舉辦第一次個展。儘管越來越成功,經濟上也不錯,塞尚還是選擇遠離巴黎地區,特別是到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艾克斯創作。

對於他的作品,在1904年4月15日,寄自艾克斯,給畫家兼作家艾米爾•貝納爾(Emile Bernard,1868-1941)的信中提到:「請藉由圓柱形、球形與角錐形來處理自然…」,這也成了後來立體派的名言。

1891年,他被診斷出糖尿病。後來更無法區分藍綠色 (圖3、4)。

1904年,在艾克斯鄉間,保羅告訴艾米爾•貝納爾:「我為糖尿病所苦,但我很少談它。我感覺鬼附身想把我帶走 。」

在1905年10月23日,寄自艾克斯,給艾米爾•貝納爾的信中則提到:「然而,年老,接近70歲,賦予光明的彩繪感覺相反的是障礙的原因,不允許我去塗抹我的畫布,同時也不允許我去追求對象的範圍,…」賽尚的妹妹瑪莉在1906年10月20日(周六),寄自艾克斯,給賽尚的兒子的信中寫道:「從周一開始,你父親一直生病。…周一他在雨中淋了數小時,人們把他放在洗衣工人的兩輪馬車運回來,上床卻必須由兩個男人攙扶。隔天大清早開始又到屋外(維工作室)庭院的菩提樹下,描繪瓦里埃的肖像;回來彷彿垂死。」1906年10月23日(周二)賽尚去世。也就是說,戶外畫聖維多利亞山時,賽尚感覺畏寒,10月15日陷入糖尿病昏迷,10月23日死於肺炎。

我們班上的劉淑智同學於2017年4月29日,在我們班的Line說:「我看畫家龐均的教學,記得畫畫要懂得賽尚的”綠”,提香的”金”。 到現在還沒忘。」看了這次的畫展,更能體會箇中的含意。

根據臺大醫院眼科部網站,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缺乏(第一型,胰島素依賴型IDDM)或拮抗胰島素功能(第二型,非胰島素依賴型NIDDM)的因子出現,導致血糖上升的疾病。不論是第一型或第二型的患者,長期血糖上升會引起眼部視網膜微細血管病變,稱之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

幾乎所有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15至20年後都會產生視網膜病變,其中有20%至30%的病人會導致失明。而超過60%的第二型患者會有視網膜病變,它是20歲至65歲人口中失明的最主要原因。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真正的致病機轉,仍未十分明瞭,但基本上它是因長期血糖升高,導致血小板凝集力上升,微細血管受損,進而引起微細血管局部膨大,滲漏、出血、阻塞等現象。微細血管阻塞造成視網膜缺氧進而導致網膜新生血管的產生。在這一過程中,血管增生因子(angiogenic factors)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新生血管增生的同時也會伴隨纖維性增生,造成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在賽尚的年代,糖尿病只能靠飲食控制,並無藥物可以治療高血糖和高血脂。

嚴格的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肪,定期接受視網膜檢查是每個糖尿病患者所必須遵循的原則。當病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則必須積極地接受適當的治療,方可避免失明。

參考文獻: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ul_Cezanne
[2]https://www.ntuh.gov.tw/OPH/DocLib10/認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aspx
[3]賽尚等著/潘襎編譯,賽尚書簡全集。藝術家出版社,2007。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名譽教授,曾任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臺灣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

圖說:
圖1. Jalais Hill, Pontoise, 1867。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圖2. 藝術家的父親
圖3. 聖維多利亞山 (1887 to 1890畫)。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圖4. 聖維多利亞山 (1906,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導致藍綠色視覺惡化)  
圖5作者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