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豐舟教授的仙逝,讓我這個局外人(非醫學、生命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等等)很不能接受,而且悲傷了好幾個星期。如果與他共事過的人,一定記得他是一個充滿理想、見解、而且是一個行動力超強,處理事情迅速又能實踐(get things done)的人。和他同年齡的人,一定覺得他怎麼做那麼多的事,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把一個構想實踐,或一本書的出版;相較於留在原地打轉好多年而未實踐的人,實在差別太大了。
如果我們臺大人都有謝醫師十分之一的能量、五分之一的創意、三分之一的人脈與組織長才,我們作為人師的影響力會變得多麽地更大?受益的人會如何地更多?而社會的進步又會怎樣地更快?我的論點(argument)是每個人都應向謝醫師學習,要積極努力,不畏阻力,不管自己是老、中、青,哪一代,都是一樣。我們身爲臺大人,一定可以做得到更好。
由於與謝醫師非同行,到這幾年才知道臺大有這號人物。只略爲記得有一次踏進臺大總圖書館時,看見一個有關臺大四代醫師家庭的展覽(註:2007年3月的杜鵑花節,在臺大校方的贊助下,於臺大總圖書館多功能廳舉辦了「太平町四丁目-大稻埕順天外科醫院的故事」特展)。原來謝豐舟教授出身醫學世家,家族四代見證了臺灣現代醫學發展的進程。我在電腦上,又看見3D版本,感到非常驚訝與佩服。臺大校園一定也有許多才華橫溢的學者,可是騎腳踏車的教授少了,開車的人由於車子玻璃太暗,難以窺見本尊,只能在臺大校訓、臺大校友季刊中,及僅剩的紙本刊物,可以見到這些人的介紹。我們得要好好地珍惜這期編輯委員的費心,以及投稿者的用心,分享他們與主角的學術緣,更要感謝發起專輯的臺大同仁及林秀美主編,在《臺大校友雙月刊》紀念謝醫師,以表示大家對他的懷念與感恩。
認識謝豐舟醫生,是大約10年前在臺大校友雙月刊的編輯會議上。有一次剛好是有三位教授在幾個月內猝死,因此大家討論了這件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位委員的發言。其中一位認為臺大老師因工作忙碌,而疏於運動,建議大家可以在早上6時於臺大校園集合,一起跑步,鍛鍊身體。另一位發言的是謝醫師。
他説臺大醫院應該把老師的健康照顧好,讓他們看醫生時不要等太久,臺大老師看病時,應該可以讓他們先看。我有兩、三次看病時就用上了:「我是臺大老師,要趕回去開會、上課,與學生見面。可以讓我先看嗎?」有一個時期,果真見效。不過絕大多數時候,我還是照著號碼排隊看醫生。有一次上午11時去等醫生,中午醫生午休,下午再繼續等候,最後下午3時才輪到我。我就開始體認到做醫生的辛苦,於是和其他病人一樣,儘量耐心等候,不要讓醫生為難。尤其是退休之後,開會次數減少了很多,與朋友、學生有約也盡量不要排在看醫生之後,因爲臺大醫師的病人超過一般,我們要體認醫生的辛勞。
自從認識謝醫生之後,我在臺大校園及臺大醫院便有幾次遇見他的機會。雖然他一定不記得我是誰,但是我還是以同事的身份,去請教他一些健康上的問題。原來他是婦産科醫生,也創立了臺大超音波室,與幾位醫師值班。這是我一年造訪兩次,做追蹤檢查的地方。在那裏遇見謝醫生時,我已經動完了手術,做了30次電療,要服藥5年以上,處於緩解期(in remission)的階段。這時候有一位資深的退休醫師很殷勤地與我聯絡:「你爲什麽去動手術,還做電療,甚至還吃藥。你趕快來找我,我教你練氣功、打坐。你有看過我寫的兩本書嗎?」我如驚弓之鳥,馬上到這位相識多年的醫生的實驗室及家中拜訪、取經與聽訓,如同做錯了什麽事一樣。我趁著一次做超音波檢查時遇見了謝醫師,跟他敘述了我朋友的忠告,也請教他我可不可以「偷偷地停藥」(那位朋友教我的)。他很用心地聽完了我說的話,告訴了我:「她的情形與你的不太一樣,自然療法對某些人才有效,你已經通過了手術與電療兩關,剩下的就是改變生活型態及調整飲食,每天就吃那麽一小顆藥,你就照著做吧!」他連續說了兩次,而且在我離開超音波室時,陪我走過擁擠的通道,出了大門,目送我離開才回到辦公室。這樣的偶遇,讓我銘記於心,從中的恐慌與疑惑也頓時消失。
我得到他的幫助不止於此,還有我在進行在臺灣的香港人研究找僑生訪談遇到瓶頸時,他拿起手機打電話給刁翠美醫生(香港僑生),我還以為他在開玩笑。我也不客氣地馬上與刁醫生聯絡上,約了見面的時間,讓我的滾雪球抽樣的質性訪談可以用得上。謝醫師知道我正在翻譯一本書,就順口說,「書中如果只有文字,會讓人看不下去,多用點照片吧!」我馬上把許多照片找出來,加在各個章節。
謝醫師在催生醫用超音波學會的成立上貢獻很大,我請教謝醫師的秘書陳輔卿小姐,瞭解了整個過程。原來是這樣的,謝教授於1984年與被稱為臺灣「近代產科學之父」陳皙堯教授共同發揮影響力,結合各醫院、各分科的同仁成立了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這個學會從一開始就以推動超音波相關教育為目標,先後設立了婦產科、腸胃科、心臟科、小兒科、泌尿科、胸腔科、骨骼肌肉科、眼科、內分泌科、乳房超音波等等初級及進階課程。他創造臺灣這樣深入基層的高水準醫療超音波,佳惠無數的病人。
謝醫師與陳教授致力於臺大超音波研究與服務,引領臺灣的醫療界。不僅如此,謝醫師更在1992年成立臺灣第一個周產醫學中心,招收並訓練來自全國的周產相關醫療的婦產科醫師,同時推動全國母血唐氏症篩檢計劃,建立了臺灣唐氏症篩檢的常規檢查。
謝醫師考量臺灣乳癌的實際情況,認為必須建立以下的架構,使乳癌得以有效防治:(1)第一線,外科、婦產科、家醫科醫生-在每年例行抹片檢查時,為婦女進行乳房觸診以及超音波檢查,必要時可同時進行乳房X光檢查。(2)第二線,成立乳房影像檢查室,由有經驗的放射科或外、婦科醫生主持,可以將第一線發現之疑似病例使用超音波、乳房X光檢查或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配合細針穿刺細胞檢查或粗針切片病理檢驗確立診斷。(3)第三線,由乳房外科醫生進行必要的外科治療。(4)第四線,良好的病理診斷、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遺傳診斷,並提供後續治療。
謝醫師認為超音波看得到1公分的惡性腫瘤,1公分的惡性腫瘤是乳癌的第一期(<2公分),好好做超音波篩檢,對乳癌防治必能達到相當的效果。他於2003年在臺大醫院成立乳房影像檢查室,致力於乳癌篩檢之推動,運作良好,並且招收訓練外科、婦產科、家醫科主治醫師,為投入臺灣乳房醫療培養生力軍,使乳癌對臺灣婦女的威脅降至最低。
謝醫師11月10日仙逝,對他的同仁、合作夥伴、學生及病人所造成的打擊一定很大。我看到臺大醫院西址大廳放著的展覽,就擔憂會因為他的過逝而不能繼續下去。但我相信他的學生一定能傳承他的人文精神,把一直陪伴著他醫學生涯的人文與藝術造詣持續發揚光大,那將是一種能吻合謝醫師心意的紀念方式,大家一起努力吧。
後記:我有幸幫忙謝醫師的畫册《臺大超好玩》審閲英文。這本書很快又在2016年再版一刷之前,我又作了少許的編修。那次剛好要到奧克蘭 (Auckland)做臺灣移民硏究,我接到謝醫師交待美術編輯 Paul的E-mail,一下飛機,就飛奔旅館,在電腦上馬上作了最後校對。我告訴謝醫師,一個錯都沒有發現到。
他知道我很認真,就説:「書中如果有錯,沒有關係。有時候要讓讀者找到錯,他們會有點成就感!」在此短文中,我附上一張具有紀念性的照片,是在完成《臺大超好玩》之編輯時,6個人在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研討室的合照。
他活出了精彩的人生,關懷他人,也活出自己。真是一個很棒的榜樣。
To Alu(獻給謝豐舟醫師)
I am jealous that you are happy without us in heaven,
We miss you and have no words to express our sorrow.
You raised up your students with love,
Lit up their worlds to do the right things with compassion and joy,
To follow you and chase their dreams.
Let your light shine on us and ward off evil spirits,
Leave your footprints on campus forever for us to remember you.
By Nora Chiang(姜蘭虹)
參考資料:
[1]謝豐舟,2008。臺大真好玩:給臺大學生的電子信。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謝豐舟,2008。百年景福家族看臺大八十。 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121
[3]謝豐舟,2015。臺大超好玩校園導覽畫冊。臺北:杜鵑花科學人文工作坊。
[4]陳沛隆,2019。謝P,一個達爾文、達文西與唐吉軻德綜合體的傳奇。臺大校友雙月刊,121: 8-15。
姜蘭虹小檔案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名譽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地理與地質學系,兩次赴美求學,獲得碩、博士學位,1971年從美國移民來臺。曾擔任臺灣大學地理學系主任、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臺灣人口學會理事長、屏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學院院長及臺灣大學理學院副院長。1976年以來,出版學術論文將近140篇。近期出版書籍有:Asian Women: Gender, Migration, and Work (2009) ,Immigrant Adaptation in Multi-Ethnic Societies: Canada,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2013),《地理思想讀本》(2014),《性別、社會與空間》(2016)等。曾經擔任《地理學報》、《婦女與兩性研究學刊》及《人口學刊》主編以及數個國內外期刊編輯委員。
圖說:
圖1:2015年10月於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討論室與《臺大超好玩》編輯同仁合影。後排左起:陳輔卿(小陳)、簡靖珊、陳思辰(Paul);前排左起:馮高鼎(馮老闆)、謝P、姜蘭虹。
圖2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