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季後,驪歌將唱,畢業生戴起方帽,在校園裏處處留影;接下來,走出校門,在人海波濤中,尋找立足之地。原在校園內,擁有師長的諄諄教誨,同學的相互扶持,朗朗書聲中,挖掘書中思路,猶如掏到無窮寶藏,沈浸溫情之懷。一旦取得文憑,風光踏出校門,迎面而來的不再是和風,不再是暖流,或許是炎熱的艷陽,抑或冷峻的寒露。放眼望去,處處有路,也處處障礙。這個社會並未為每一個畢業生量身打造職場,人力的供給與需求,各有場域,各有路線,卻未必能夠交集。年輕學子走出校門,找不到供需的交會處,在十字路口,腳步徬徨、躊躇。

方帽不保證有座

青年學子戴起方帽之前,須花費多年時光,充電研修。當初考上大學,親友登門恭賀不絕於途,村里長老撫鬚讚許,左鄰右舍注目欣羨。大學殿堂裏,數年汲取知識,取得學士、碩士、博士之後,戴起方帽,跨出校門。這時候,幸運者獲得機會發揮,但也有不少人愣住了,徘徊街頭,佇立燈下,不知何去何從。

以博士而言,理想工作之一是站上大專院校的課堂,傳授青年學子,傳輸先進知識。然而,不少學校的教職缺額有限,未能完全容納所有博士入席,此情形近年日益嚴重。這些青年懷著滿腔的熱忱,卻見摒於各校門外,心中不勝唏噓。數年的高等教育,個人投入學習時間,國家投入教育資源,惜而未能順利進入社會職場,擔任傳承機制。

18年前已定的廢校命運

大專院校的教職缺額日益不足,難道是學校家數大幅縮減?其實,歷年來大專院校家數持續增加。圖1中,歷年來大專院校家數曲線逐年上升,高等教育一直加重。如此發展,則其教職員額理應增加,但是,事實上職缺有限。原因甚多,其中一環,乃是因為少子化現象,學校新生報到人數不足,甚至有些學校面臨整併關門危機。

歷年來新生兒人數,早已逐年減少,由圖1可見,新生兒人數下滑。這群新生兒18年後長高長胖,申請進入大專院校人數自也下滑。由每年新生兒人數,可推測18年後大專院校之新生報到人數必然銳減。觀察其兩曲線反向而行,可見廣設院校之際,並未先行預想潛在學生,無視其人數降低趨勢。而今,某些學校擔憂門可羅雀,不得已以破記錄低分收受新生,教育水準低落,甚至開始思考解散途徑。

觀察大專院校之結構,過往數十年來,專科學校先轉型為獨立學院,獨立學院陸續轉為大學。如圖2所示,1996年以前,專科學校尚多於大學與獨立學院之加總,1997以後反轉了,專科學校家數相對較少。接著,獨立學院逐年轉為大學,大學家數至2017年高達129。如此大幅度改變教育政策,將多元教育轉型為大學主軸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每位學生,是否能在市場上有效發揮人力,是個值得檢討的課題。

上述現象在日本亦如出一轍,少子化問題長期困擾日本,其學校家數依然增加,後來也走到必須減校廢校之情境。以1992年而言,日本有523所大學,2012年增至783所後,方開始意識問題嚴重,裁減校數,然而日本原本校數已高,難以立即大砍大破。

如果教育制度具備前瞻觀念,將院校家數規畫納入潛在學生人數推估,便可降低今日校門空盪、學子無路之窘境。苦嘆若干學校開始整併,甚而廢校困擾,方檢討昔日未謹慎評估18年後可以吸納的學生人數,遲矣。而在徒呼負負中,仍要整頓下去。

乏人問津的辦公桌

人求事,事求人。不少工作尋找職員,苦等無人。空盪的辦公桌可能出現在各行各業,也可能出現在政府機關內。以公務員而言,每年各政府單位開出職缺,由肩負為國公平舉才重責的考試院考選部公開考試,年年舉辦高考、普考、特考等國考。學子尋求職位,國家舉才若渴,然而,某些類科則常有錄取不足額情形,或許是該類人員之專業程度要求頗高,民間與政府部門之待遇福利差距不少,工作內容複雜,承受壓力不低,以及學校培育人數有限等等因素均有關係。

民間部門亦然,員工要求加薪,老闆捉襟見肘,相處不合,供需破局。尤其隨著經濟成長而平均所得提高,父母收入豐足的家庭可供兒女生活所需,那麼子女碰到工作不合志趣,容易棄職換崗。老闆慨嘆員工流動率高,員工抱怨薪資與工作未臻理想,勞資雙方均不滿意。即使政府介入協調,往往未能解決問題,有時反而增加磨擦。

當世界不再捧場制式教育

每年就業市場釋放出求才訊息,內容並非年年不變。全球化的年代,跨國航線日益方便,資訊視訊隨時可達,企業積極拓展貿易,投資跨國據點,且尖端技術日日飛騰,市場商機不斷翻新,因此傳統思維已不足以應付市場所需。以語言而言,英語、日語、西班牙語、德語、法語等語言人才已經不少,但要開發新市場未必足夠。到了東南亞,只靠英語無法打入基層,雖然比手畫腳聊以相助,畢竟降低溝通深度。在中東杜拜,高聳的大樓飯店內,富麗堂皇的飯桌上討論生意,懂阿拉伯語者可以深入文化,降低隔闔。想擁有語言優勢,是需要相當訓練的,必須數年實務練習,否則難以上陣。對於稀有語言的訓練,並非一般學校教育均提供機會,須及早思考對策。

跨領域人才的需求,成為今日顯學。當前金融業新潮的金融科技(Fintech), 結合金融與科技之不同專業;政府國土規劃需要測量、景觀、都市計畫等等專業之投入; 文化創意產業需文藝、企管、金融、法律等範疇。處處多元化的社會,若教育執著過往的填鴨狹義內容,格於成例,不易找到立足點。然而,教育實無法為千萬種職業量身打造學程,因此,宜培養出學以致用的才能,加上創意的激發,讓學生在萬般波動的人海中,能夠游於波,戲於浪,浮於舟,駕於舵,馳向理想的園地。

核心競爭力:供給自創需求

若能融會貫通,擁有專業技能,跨域思考,充實核心競爭力,具備堅強毅力與應變彈性,則有大幅機會在爭戰職場中克服危難,甚至打出響亮名號。透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耳濡目染、踏實研讀、研判情勢,瞭解自己的優勢,打造自己的特色,充實核心競爭力。

堅持理想,踏實耕耘,即使不是社會慣性所規劃的路線,亦可創造奇譚。若干所學所用不盡相符的成功案例,亮眼活躍,如:電子研究所畢業,有可能轉為世界咖啡冠軍達人;心理系畢業,有可能轉為頂尖管弦樂團總監;化學系畢業,有可能取得指揮博士。再以世界咖啡冠軍達人為例,具備實力即吸引了商機湧現,品嘗咖啡者絡繹不絕,換言之,具有特色的供給,自然吸引需求前來。這些例子,雖與學校制式教育脫勾,其實也是在長成過程中,認識並堅定自己的方向,培養了追求巔峰的心志與能力。

即使求職吃了閉門羹,低迴懷才不遇之餘,退而求其次,仍需重新振奮精神,尋找通路。走出書齋,扛磚搬瓦,咬牙上工; 或踏入不同領域,賣起拿手餐點或精心設計,尋找創意商機。職業無貴賤,任何人都可以嘗試之,不再停滯於慨嘆光陰虛度之中,致力尋找生路與商機,發揮自己能力,是珍惜人生的必要選擇。

人力供需問題須跨單位共思

在人力供給與需求的中介功能上,涉及教育、考試、訓練、聘用等等環節,必須相互扣合。以公務人員進用而言,人力經過教育之後,須經過國家考試程序,方能進入公務部門服務。某些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完成專業學程,亦須經過國家考試方能取得執業證書。國考機構扮演公務人力之供需中介機制,其公信力、獨立性、客觀性的維持,不得任意鬆懈破壞。另關於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力供需問題,涉及多層角度,有賴全方位對策。至於教育機制,乃長期志業,更須經年累月,思之慮之。

教育端、訓練端、考試端,用人端,種種環節,有賴眾端共坐協商,慮周藻密,規劃可長可久方向,讓人力供給與需求得以相互交集,發揮競爭力。《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國以人為本,慎矣!

楊雅惠小檔案

學歷:

臺大商學系1978年畢業
臺大經濟學碩士、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訪問學人

現任:

考試院考試委員
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曾任: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
中央銀行理事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臺灣經濟所所長

興趣:音樂、文學。合唱團指揮,獲金韻獎作詞作曲獎,曾辦鋼琴獨奏暨獨唱音樂會。

圖:作者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