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教到道教》以節俗信仰角度觀察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宗教現象

《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為「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之一,書中從「節俗信仰」的角度觀察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宗教現象,並將之與臺灣、港澳對照比較。

作者提出以下幾個主要論點:首先,多種族、多宗教的文化處境,使馬國的華人宗教受到友教「教節一體」的激發,不論佛、道信仰,參與節俗的比例均甚高,從而形成「敎、節一體化」的共同趨向;其次,在馬六甲、吉隆坡義山搬遷事件與檳城的宗祠祭祖,均強調其「聖教」屬性及神聖性用途。再者,對照同屬「理念移植」的代巡與九皇、仙師爺與唐番土地,後者能普及化的原因就在其節俗性質,較諸神廟便於跨越地緣與血緣關係,故建國後才方便凝聚華人,發展為九皇節、福德文化節。最後,華人善於利用「聯合的藝術」組織宗教團體。小則以慶讚中元的名義聯合街區、神廟力量,目標即捐助華教;大如道教總會,以「道教」名義聯合神廟,促使國民登記局改正宗教欄,並增加「道教」選項。凡此種種,都彰顯馬華宗教從「聖教」到「道教」的衍變,本書即透過節俗信仰論證華族亟需歸屬感,對內凝聚,對外則便於識別。

本書作者李豐楙為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學術領域為道教文學、道教文化及華人宗教。早期從事道教文學研究,其後持續擴及道教文化、華人宗教,曾提出本土化的「常與非常」理論,解釋節慶狂歡、變化神話、神道思維及明清謫凡小說等,企圖與西方理論、如「聖與俗」對話。認為華人社會既有其思想、信仰、神話及習俗,從民族思維詮釋其宗教信仰,始可理解其中的文化心理。在中研院任職期間參與馬來西亞調查計畫,針對華人在多元化種族、文化的社會處境中,因而激發其宗教創意。

圖說:
圖1:《從聖教到道教》透過節俗信仰論證華族如何透過歸屬感,凝聚內部。
圖2:馬六甲勇全殿近年來恢復迎送王爺活動,2012 年「清醮」醮典舉行時在正殿搭壇,道士團乃由麻坡道士所組成,其性質兼融王醮與清醮於一,反映出現今醮典的當代特色。(劉苑如拍攝)

臺大出版中心書店

◆校總區書店:
地址:臺大校總區圖書館地下一樓(10617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2365-9286
傳真:(02)2363-6905
營業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8:30~17:00(星期六、日、例假日公休)

◆水源校區書店:
地址:臺大水源校區澄思樓一樓(10087 臺北市思源街18號)
電話:(02)3366-3993分機18
傳真:(02)3366-9986
營業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8:30~17:00(星期六、日、例假日公休)

◆校史館書店:
地址:臺大校總區校史館二樓(10617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3366-1523  
營業時間:星期三~星期一9:00~17:00、週二9:00~15:00(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二及國定假日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