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羅馬的想像,應該源自於《羅馬假期》這部電影。美麗優雅麗的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飾演歐洲小國的公主,代表國家到羅馬出訪,遇到帥哥記者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譜出一段意外的戀情。
劇中的奧黛麗赫本原是長髮,因為好奇而剪了短髮,從此「赫本頭」風靡全世界。我的孩童時期也剪「赫本頭」,後來看過電影,才知道那是理髮店阿姨照自己的想像剪的,跟電影中的赫本一點都不像。葛雷哥萊畢克騎著偉士牌機車載奧黛麗赫本去兜風,從此偉士牌機車成為風流瀟灑的紳士形象,而他們走過的地方,也都成為令人嚮往的觀光景點。
噢,2016年,我終於來到羅馬了,就要展開我的「羅馬假期」,好興奮啊。
我和我先生自由行,他曾經到過羅馬,所以由他當嚮導。我跟他說要去那個噴泉、那個獅子張嘴的泉水口、那個奧黛麗赫本穿著蓬蓬裙走下階梯的廣場。
那個、這個,到底是哪裡啊?沒有正確地名嗎?嗯,應該有,可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電影情節……這時就要感謝網路了,上網一查都有了。
於是,我們第一站來到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羅馬本就是泉水之都,而特萊維可算是最大的噴泉,也是著名的許願池。它位於街道的後方,穿過一條小巷子即可到達。小巷兩旁都是紀念品店,有一家專賣木偶皮諾丘(Pinocchio)造型的東西,十分精緻可愛。也有冰淇淋店,是觀光客必吃的聖品。而許願池邊自然是人滿為患,有不少人手持硬幣,背向噴泉拋擲許願。
特萊維噴泉前的廣場很小,但整座噴泉是由宛如凱旋門的大理石雕刻組成,高大雄偉,因此很難拍攝全景。我看了網路上旅遊部落格的文章說,那雕刻的主角是海神波賽頓(Poseidon),他的前方有兩位水神為他控制馬匹,一匹神態安然,似乎代表風平浪靜,另一匹則昂首嘶鳴,幾乎控制不住,彷彿象徵波濤洶湧的景象。這座噴泉在18世紀完工,至今池水依然碧綠清澈,想必是因為設計精良,噴泉不斷噴湧流動的關係。
電影裡的奧黛麗赫本在這裡許了什麼願呢?據說拋擲第一枚錢幣,會讓你重回羅馬,第二枚會遇到真愛,第三枚則是如願離婚,所以浪漫多情的義大利人都會拋擲三個,而觀光客大多拋一個,希望重回羅馬。但奧黛麗赫本只有一個錢幣,所以她雖然遇上了帥哥,卻不能擁有一份完整的愛情。那麼,她會重回羅馬嗎?影片中的公主最後選擇回到她日常的軌道,她有可能在重訪羅馬嗎?多麼令人心動又心碎的故事。
看完噴泉,接著去找「那個獅子張嘴的泉水口」――「真理之口」(La Bocca della Verità)。我們依著Google Map的指示徒步而行,完全不知道要走多久,途中還走下河岸邊休息。是秋天了,岸邊的大樹掛滿金黃的葉子,頻添秋意。走了一個半小時,終於到了「真理之口」,它位於科斯梅丁聖母教堂(Santa Maria in Cosmedin)的門廊,據說原本是一個井水或下水道的人孔蓋,上面的人像或許是海神的兒子特里同(Triton)。科斯梅丁聖母教堂又稱希臘聖母堂,建立於6世紀,而那個大理石的人孔蓋在17世紀初就被安置在這裡。《羅馬假期》上映後,朝聖者眾,教堂為了應付人潮,就把它圈起來,提供大家排隊照相。
電影中,葛雷哥萊畢克告訴奧黛麗赫本這是「真理之口」,你把手伸進去,若你是說謊的人就會被咬斷手臂。在這個情節上,奧黛麗赫本受到驚嚇,表情相當逼真。這部電影經常重映,我看到的不知是第幾輪了,但我記得很清楚,那時我也好擔心男主角的手被咬斷呢。而且,我一直以為那是個獅子的嘴巴。「真理之口」就像個測謊器一樣,而且對愛情特別有效吧,否則葛雷哥萊畢克也不必故意裝出那一幕。
第三站,來到那個「穿著蓬蓬裙走下階梯」的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
廣場位於蘋秋山丘(Pincio),在羅馬帝國時期是個山丘花園,後因都市規劃,成為羅馬最繁榮的中心。到17世紀,廣場旁設立了「西班牙大使館」,因此得名。它的階梯和緩寬廣,號稱歐洲戶外最寬最長的階梯,信步走上,隨意走下,都有愜意的感覺。而當我們走上最高層的平台,竟然有幾對戀人翩翩起舞,他們旁若無人,陶醉在彼此的眼中。
西班牙廣場的階梯和周遭的建築以白色、米黃色為主,很有西班牙風情。它的高台上是天主聖三教堂(Trinità dei Monti),旁邊有一棟黃白色的建築曾經是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的故居,1821年詩人在這裡去世,因此現在這裡變成紀念濟慈的博物館。但它也被後起的高樓包夾,廣場正前方是康多堤大道(Via dei Condotti),這是著名的精品大街,入夜時分,燈光璀璨,有輝煌奢華的氛圍。
話說奧黛麗赫本在西班牙廣場做什麼呢?她換了全新的裝扮,短髮、白上衣、及膝裙,腳上穿著綁帶的羅馬式涼鞋,吃著冰淇淋,風和日麗,自由舒暢,完全不是皇家公主可以想像的時光。那時,葛雷哥萊畢克慫恿她說:「何不冒個險,好好玩上一天呢!」於是,奧黛麗赫本抬起看著他,而他正踏下階梯,他們的手互相握著,目光相接,彷彿即將擁有美好奔放的未來……初次來到羅馬的我,站在西班牙廣場上的我,真的墜入電影情節了。
羅馬之旅,最後還是像觀光客一樣買了許多紀念品,其中最珍貴的是《羅馬假期》的經典劇照明信片。我買了好幾張,卻捨不得寄出去,只留在案頭欣賞。我記得我是小學三、四年級第一次看《羅馬假期》,從此成為「赫本迷」。那時還不懂得欣賞帥哥,但到了高中,葛雷哥萊畢克卻是全班談論的偶像。奧黛麗赫本主演《羅馬假期》之後,聲名大噪,《第凡內早餐》、《窈窕淑女》都是膾炙人口的好片。「漂亮」是明星的必要條件,但「優雅」卻是她最迷人的氣質。而更使我感動的是,奧黛麗赫本晚年淡出影壇,投身公益,在1988年開始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曾出入於非洲、南美洲和亞洲的一些貧窮社區工作。這位演員,堪稱美麗、優雅又慈善的藝術家。
《羅馬假期》1953年上映,獲得不少獎項,也成功推介了羅馬風光。2016年秋天,我終於也度過了我的「羅馬假期」。電影故事好浪漫,皇家公主和窮記者邂逅,產生虛幻又真實的情感,但終究都要回到各自生活的軌道。誰能夠為愛情而放棄一切呢?我還是拋下一枚錢幣就好,許個願,希望可以重遊羅馬。
洪淑苓小檔案
臺大中文所博士,現任中文系教授,曾任臺大藝文中心創制主任、臺大臺文所所長與合聘教授。專長現代詩和民間文學,在研究、教學與創作上,都和現代文學息息相關。曾獲臺大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詩歌藝術創作獎以及科技部人文專書出版獎助等。
主持臺大藝文中心期間,每年舉辦校慶詩歌音樂會、臺大杜鵑花節詩歌節及臺大文學獎,並主編臺大藝文年鑑。
2016年同步出版《魚缸裡的貓》、《尋覓,在世界的裂縫》、《騎在雲的背脊上》及《孤獨與美―臺灣新詩九家論》4書,並於臺大總圖書館、臺中市圖梧棲親子館舉辦新書圖文特展,展現其強大的創作力與學術能量。
圖說:
圖1:羅馬的秋天。2016年自由行。
圖2: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羅馬最大的噴泉,也是著名的許願池。
圖3:木偶皮諾丘(Pinocchio)專賣店。
圖4:真理之口的試驗。
圖5:科斯梅丁聖母教堂。
圖6:捨不得寄出的《羅馬假期》明信片。
圖7作者小檔案用圖:攝於西班牙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