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釐清由現代國家主導之下,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開展情況
戰前日本政權的「蕃地」統治和戰後國民黨政權的「山地」行政,是為推動地方化而設的過渡性體制;兩者均以「國民形塑」為基礎,將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收編及整合至一元式統治、行政體系底層為目標,而設計各種制度實施政策。但過程中卻把政治上的不平等關係帶進原住民族居住區域裡,並剝奪原住民族文化自律性生產的安定性,使其深陷低劣處境。
本書《「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透過分析「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這兩項看似斷裂、無關,卻又具承繼性、共通性的政策,探討其在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所建構的統治、行政體制及政策施行內容;同時釐清及佐證由現代國家主導之下,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地方化」與「單純化」這複合危機的開展情況和結果。
近年來對於原住民族政策的研究探討,雖然在原住民族權利和自治等歐美研究動向上的解說大致妥切,但對於臺灣原住民族運動以前的社會狀況則幾未著墨。原住民(族)和原住民(族)運動,縱然可以放在全球視角下比較,但若脫離了被稱為原住民族的這群人所居住的在地脈絡,便無法成論,這也說明了對「原住民是什麼?」「原住民族是什麼?」等問題作出統一且確切定義的困難所在。原住民族研究的首務,應該是精確、詳細地調查各地區原住民族的處境。
本書藉由釐清現代國家的原住民族政策,探討「原住民族政策為何成為應藉原住民族運動而克服的對象?」之提問。現代國家主導、推動的原住民族政策,由於具有保護、優待的性質,在改善原住民族生活條件的目標上應收一定成效,為何原住民族會認為這些政策應予以克服,而展開批判呢?若由這個觀點來分析日治時期以來,現代國家所實施的原住民族政策──亦即地方化政策,將能較既有研究更深入地釐清原住民族運動發生的結構性原因。
本書作者松岡格為日本東京大學博士,曾任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常勤研究員,現任獨協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地域研究、文化人類學等,近年來從事臺灣原住民族的相關研究和調查。
圖說:
圖1:臺北州(蘇澳郡)碧候社家長會(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28:82-83)
圖2:
書名:「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
作者:松岡格
譯者:周俊宇
出版日期:2018年3月
ISBN:978-986-350-273-9
定價:500元
臺大出版中心書店
◆校總區書店:
地址:臺大校總區圖書館地下一樓(10617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2365-9286
傳真:(02)2363-6905
營業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8:30~17:00(星期六、日、例假日公休)
◆水源校區書店:
地址:臺大水源校區澄思樓一樓(10087 臺北市思源街18號)
電話:(02)3366-3993分機18
傳真:(02)3366-9986
營業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8:30~17:00(星期六、日、例假日公休)
◆校史館書店:
地址:臺大校總區校史館二樓(10617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3366-1523
營業時間:星期三~星期一9:00~17:00、週二9:00~15:00(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二及國定假日公休)
- http://www.press.ntu.edu.tw
- 線上購書:博客來/三民書局/讀冊生活/灰熊愛讀書/國家書店/誠品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