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看完梵谷的電影後,覺得雖然大家對梵谷的一生很熟,但這部電影《梵谷──星月之謎》,卻顛覆了我過去的想法,因此有必要再重新介紹一下。
過去我常說,梵谷想作牧師不成,追求愛情又失敗,一生(1853.3.30-1890.7.29)的最後十年用其雕刻般的線條留下大量的傑作,最後卻因癲癇和經濟問題自殺。只是常常在課堂上跟學生說,梵谷的解剖學顯然不太通,以致自殺都開槍打錯地方。其實根據電影的說法,梵谷並不是自殺的。
文生•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荷蘭的北布拉班特省,雖然他是長子,但其實有一名同名早夭的哥哥,此外有兩弟三妹,其父是荷蘭教會的神職人員。母親則是業餘畫家,熱愛大自然。她畫素描、畫水彩、畫野花、花束等,並收集成冊。梵谷的祖父也是牧師。梵谷的五位伯伯叔叔們,有三位是相當成功的藝術品交易商。梵谷的父親與這三位做藝術品交易商的叔叔伯伯感情很好,經常在一起談論藝術,因此,梵谷所成長的家族,與宗教和藝術有著深厚的淵源。
梵谷長大以後,先被伯父帶進歐洲最大藝術品交易公司「辜比」(Goupils)實習。他在這家公司勝任愉快。但是,在經歷了一場巨大的失戀之後,他突然從這個原本前途看好的行業中自我放逐,轉而走向宗教之路。
梵谷決定成為一個傳教士,也算是他對做牧師的父親的愛的回應。他曾在衛理公會的一所教會當中擔任助理,在教堂裡講道。而梵谷的悲天憫人的性格,也在這一段時期發展到極致。在他到比利時南部工業區波里納日傳教的時期,幾乎將自己擁有的一切物質全部給了出去,甚至到礦工的屋子裏居住,讓自己不僅是精神、也是實質上與這些礦工同在。當礦區發生災變,梵谷竭盡心力分擔礦工的苦境,甚至把自己的衣服都撕了當成繃帶,每天從頭到腳佈滿煤灰。但這樣極端強烈的宗教情感與悲天憫人的性格,卻使福音布道委員會的成員,一致認為梵谷不適合擔任傳教士,他們覺得梵谷應當引導礦工認識上帝,而不是成為礦工的一份子,他們覺得梵谷這種邋遢、不成人樣的外表,會使人不願意信仰上帝。
隨後於1883-1885年在紐南時,梵谷完全埋首於繪畫。他曾付錢叫男孩找來鳥巢,然後在他的小屋中速寫下織布鳥的模樣。鄰居的女兒、比他年長十歲的瑪戈特•貝格曼,在梵谷獻身於繪畫時一直陪伴著他,並愛上梵谷,梵谷也予以回報,1884年秋季決定結婚,但遭到雙方家人反對。瑪戈特企圖以番木鱉鹼(滅鼠藥)自殺,但梵谷緊急將她送到醫院。1885年3月26日,梵谷的父親死於心臟病,梵谷哀慟欲絕。
《吃馬鈴薯的人》(圖 1),畫於1885年,可能是梵谷創作的第一幅主要的作品。 1885年,他也創作了數組靜物畫。充分表現繪畫技巧的純熟,展露了平穩、嚴密的筆觸與色彩細緻變化。但這段期間,他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色調。
1861年,梵谷開始接受教育,就像一般荷蘭人一樣,學習多國語言,包括法語、德語及英語,直到大約27歲時,梵谷才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間,卻創作了超過二千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
梵谷早期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於1886年3月前往巴黎,於費爾南德•柯爾蒙的畫室就學,期間與弟弟西奧同住。在這段時間他倆人無需通信,所以此時的生活詳情難以被後人所知。他創作了幾幅巴黎街景作品,但在巴黎期間,梵谷搜集了一些日本浮世繪風格的雕版作品。早在安特衛普時,他就對這類藝術深表興趣,用浮世繪畫作裝飾了自己的畫室。他搜集了上百件此類畫作,並且在自己的很多作品裡運用了這種風格。1887年畫作《唐基老爹》的背景就有幾幅浮世繪。1887年,梵谷臨摹了雜誌《Paris Illustre》上由日本畫家溪齋英泉繪製的一幅浮世繪,完成了仿作《花魁(仿英泉)》;而創作於1888年,以日本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的作品為原型仿作的《李樹開花》(圖 2)更是強烈地表現了梵谷對日本藝術的熱愛。
梵谷在1888年2月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定居。高更於10月來訪,隨後梵谷由於與高更爭吵,高更憤怒之下於12月離去。梵谷因情緒激動而導致精神失常,於12月23日晚揮刀割掉自己左耳耳垂。然後被送至聖雷米療養院。
他在1890年5月21日去巴黎北部村莊瓦茲河畔奧維接受保羅•嘉舍(Paul Gachet)醫生的診治。1890年7月27日傍晚時用手槍自殺,29日傷口感染而死,享年37歲,7月30日葬於奧維公墓。一生在支持梵谷的弟弟思奧由於過度悲痛和精神失常,不久在1891年1月25日逝世(根據電影中的說法,他有神經性梅毒)。梵谷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可說是他的弟弟思奧,他不間斷、無私的提供梵谷經濟資助。有種說法是梵谷生前出售的唯一畫作《紅色的葡萄園》,也是由他的弟弟拜託友人購得。
我曾在《景福醫訊》寫過「梵谷與苦艾酒中毒」,2001年夏天,我到巴黎近郊走一趟,對奧維以及梵谷的生平特別感興趣,曾為文介紹梵谷生前到底罹患什麼病。他於1888年在法國南部阿爾時曾出現被害妄想,在追殺高更以後還割下自己的左耳,之後除了幻覺以外還間歇性的喪失知覺。由於他在法國南部阿爾割耳後送聖雷米療養院期間(1889.5-1890.5)所畫的圖《星月夜》充滿了漩渦樣的筆觸(圖3),因此也有人認為他得了美尼悠氏症的眩暈症。到底他罹患的是被害妄想症、癲癇、躁鬱症或眩暈症呢?如果以醫學的觀點來看,好像這些疾病都很難解釋他的每一個症狀。不過苦艾酒中毒,加上精神壓力,和不斷的抽煙,也許最有可能。
1887年春天,梵谷在巴黎畫了一幅名為苦艾酒的圖畫(圖4),雖然顏色比以前鮮豔很多,但筆觸仍不夠強烈。苦艾酒是一種從苦艾屬的植物所提煉出來的酒,呈現翠綠色,裡面含有側柏酮(thujone)的成分。如果將苦艾油靜脈注射到兔子身上,會產生自律神經興奮作用,隨後抽筋而喪失知覺,很像癲癇發作。由於長期大量飲用對人體有害,1922年法國禁止再生產這種酒。目前對梵谷的病症,最合理的解釋是這樣的:苦艾酒裡面的側柏酮成分就像令人產生幻覺的藥物一樣,可以刺激大腦中的邊緣系統,放出電活性,讓人產生靈感,或對眼前的景物產生新的景象。所以畫家莫第里阿尼就曾嘗試用迷幻藥來刺激自己的創作能力。不過若這種刺激作用持續下去,就會產生傷害自己的衝動,例如梵谷的割耳,而在嚴重時還會出現精神錯亂。有趣的是苦艾酒的作用可以用溴化鉀來減少,當時雷醫生就是這樣來治療梵谷,而抽煙卻又可以加強苦艾酒的作用,偏偏梵谷又很愛抽煙。此外我們可以發現當梵谷從聖雷米的療養院跑到阿爾和老朋友見面,又喝了許多苦艾酒時,他的疾病馬上又發作。這可以從他連續寫給弟弟思奧的信件中看出來。
梵谷在舉槍自殺(電影中認為是梵谷發瘋後,攻擊他的小孩之一開的槍),嘉舍醫生(圖5)將他葬在奧維的墓園,並從自己家裡移植一株苦艾樹種在墓邊。15年後(1905)將墓挖開重葬時,發現樹根緊緊的纏繞著棺木,就像擁抱著他一樣。梵谷生前被苦艾酒的慢性中毒殘害了生命,沒想到死後苦艾樹仍緊抓著他不放。生前一直資助他的弟弟思奧,於1891年也因傷心過度而去世,他的墓在1914年由荷蘭烏特列支遷葬到梵谷旁邊,而那棵苦艾樹已於1905年移回嘉舍醫生的家,現在墓地上生長的是來自嘉舍醫生花園中的長春藤(圖6)。
2012年,英國和波蘭的電影工作室BreakThru Films和Trademark Films開始籌拍一部名叫《Loving Vincent》的動畫電影,以梵谷八年來的800封信件、860幅油畫、1026幅素描以及他生命中的20位人物來探索梵古的精神世界與死亡之謎,帶領觀眾深入瞭解梵谷的世界。製作團隊找來100名動畫師一筆一畫的模仿梵谷的筆觸,每秒12張手繪油畫的方式,將他的作品串連成一齣訴說著一個男人一生的動畫。電影中藉由一位畫中送信人物的探索,來了解梵谷的直接死因並非自殺,而是一位小孩亂開的槍,才會導致傷口是由腹部進去,而非正規的打擊太陽穴或是含在嘴巴往延髓射擊。 雖然如此,梵谷的死,也因弟弟思奧小孩的出生而無法供給有關,怪不得他不說出兇手是別人了。
1882年2月,他寫給弟弟思奧的信裏,對自己的評語是這樣的:
「我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算老幾呢?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一個怪異又討厭的人,一個目前一無所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社會地位的人,即使真是如此,我依然希望藉我的作品來顯示這麽一個怪人,一個無名小卒的內心所蘊涵的東西。」
最後他說
「至於我自己的作品,我正為它冒著生命的危險,而我的理智已半倒塌了。那沒關係──但你不屬於現世的畫商行列,你仍可選擇你的立場,本乎人性的做選擇。可是又有甚麼用呢?」在憂思中與你握別。 --1890年7月27日 文生
文末,我想用電影末尾的配樂,由Don Mclean 作詞和作曲的文生(星月,Starry Starry Night)其中的一句歌詞做收尾,
「如今我才明白你想對我說些什麼,你清楚的時候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你努力想讓他們得到解脫,他們卻不予理會,也許現在他們會知道。」
參考文獻:
[1]https://zh.wikipedia.org/zh-tw/文森特•梵高
[2]張天鈞,梵谷與苦艾酒中毒,景福醫訊2002年6月PP.26-28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名譽教授,曾任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臺灣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
圖說:
圖1:吃馬鈴薯的人。
圖2:李樹開花。
圖3:星月夜。
圖4:苦艾酒。
圖5:嘉舍醫生。
圖6:奧維的梵谷及思奧墓園。
圖7作者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