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學期最後一堂課,上完課,總有學生來找我:「老師,這堂課如果放在第一堂課,多好。」「老師,以後我不必與父母吵架了。」「我釋放了,可以不必放棄最愛的文學了。」「印象太深刻了,讓我對人生與工作重新思考。」

授課時,我總是帶著硬梆梆的金融數據,生冷冷的經濟模型,進到教室,在課堂上制式地引介討論著。炎熱的夏日,寒冷的冬風,穿進教室,讓經濟金融的數據,令人不耐。認真的學生睜大眼探究表格中有多少含意,無趣的學生坐在後排打盹。而到了最後這堂課,我放下課本,所有學生都豎起耳朵,挺直腰桿,似疑似思地看著、聽著。

最後一堂課談到文化創意產業,必須跨領域整合,包括藝文界、產業界、金融界、法律業等。各界的專業人士號召一起,共同協商合作。如果同一個人己身便涵蓋不同專業,同一個單位已經融合跨域知識,更是絕佳。談到金融海嘯與金融危機,顯示人類社會迷失在金融遊戲中,陷入經濟泡沫,在單一財富追逐中浮沈,枉顧了人文的價值與心靈的成長,未在理想與現實中取得平衡,頗值得省思。

問學生:有什麼感到價值與成長的興趣?這個興趣,未必是你的正業,不能仰賴維生,不能保證收入,但總是呼喚著你,牽引著你,一接觸就活力洋溢,滿心歡喜。音樂?文學?繪畫?攝影?設計?旅遊探秘?……。看來不務實的興趣,難道只能停留在夢想階段,於人生中放棄嗎?若不放棄,忙碌的生活如何規劃並落實?

我用人生摸索走出來的路,除了須在第一個專業上奠基打底外,並不放棄第二條路線對我的殷殷招手。這條心路歷程,就想與學生分享。我從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開始談,達文西一身集多種專長,藝術、工程、解剖、光學等不同領域,樣樣出類拔萃,具備周全的聯想、創新、感受等能力。這個跨世代的絕世天才,被評為歷史上絕頂天才,視為人間難得珍品。

古今中外不少賢達人士,學識淵博。清末明初的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先生具哲學、文學、科學、藝術等多方面,被稱為「百科全書式巨人」,其位於天津的飲冰室中,懸掛著這位飲冰室主人的重要政策建言,包括財政預算之必要、葛萊欣法則的貨幣理論等等憂國憂民之議。三國時代諸葛亮,博覽群籍,融合運用天文地理與心理戰術,草船借箭故事傳為美談。科學家愛因斯坦,其相對論、質能等價公式成為物理學界圭臬,他同時也是頗有造詣的音樂家,六歲開始練小提琴,終生與琴相隨。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Greenspan)曾在茱莉亞音樂學院修習單簧管,此著名音樂學院培養他成為職業演奏家; 接著在紐約大學攻得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後來掌握全球經濟金融最大影響力逾一、二十年,而管樂早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刻下痕跡。

第二個專業的發展,先有興趣引導,接著玩票過過癮,再來進階成為專業,甚至贏得口碑成為專家。能達到何程度的境界,須有諸多條件配合,視情況而定。大多人只站在遠處聆賞,可以悅目悅耳悅心;稍稍進而接觸其中奧妙,如探礦探寶探秘般雀躍。如果再深入鑽研,必須克服技巧障礙,投入時間與精力,這便面臨了選擇的關卡。只是興趣嗎?或是要像專業者揮汗耗神投入?第二專業往往難能賴以維生,不但費神也會費錢,值得如此嗎?價值在於自己的評判,這是能否跳出障礙,打出門路之關鍵階段,深深思索之。

當貝多芬的華頓斯坦奏鳴曲折磨我,笨拙指頭趕不上快速的音群;當蕭邦的驪別曲的變奏段落讓我好似走在坎坷坡路上,扭曲而苦楚;當李斯特的愛之夢結尾緩慢安靜,平淡欲睡。直到指尖開始熟練,琴鍵開始如歌吟詠,我似聽到了貝多芬胸腔的澎湃浪湧,讀到了蕭邦的細密心思,聞到了李斯特的空靈話語。這練習過程中,享受到美好的境界,每次練習,每次入境,在這美好花園中逗留,不肯遠離。

從不考慮離開音樂的我,無法抗拒音樂的悸動。幼稚園時,爸爸買了風琴,教我識譜;小學參加鋼琴比賽獲獎,一路學習。高三為大專聯考暫時少觸琴鍵,大考後繼續拜師。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與貝多芬及李斯特的旋律對話時間更具彈性。某個春風旖旎的清晨,琴房外的松葉搖曳著,我滿頭大汗地彈完蕭邦之後,鋼琴老師下了指示,要我舉辦鋼琴獨奏會,哎呀呀,僅是業餘者,豈敢登上音樂殿堂,我遲遲不敢啟動,直到老師一次又一次地催促,把我推上舞台。這份鼓勵的魔力,似是愛麗斯夢境的趨近,我如同挑戰風車的唐吉訶德,不知天高地厚地展開了追求第二個專業的旅程,也慢慢地在聲樂、指揮、作曲方面逐步探索。

當冷酷的經濟數據與無情的金融波動令人抑鬱,我打開琴鍵,在指尖間尋找美麗的花朵。當莫札特的困難女高音令人緊張,我回到工整的經濟模型,有了安定平靜的力量。兩種情境,相互調和,發覺工作更有效率,生活更有花絮。

「你可以的,只要時間規劃妥當。」我常在最後一堂課對學生如此鼓勵,如同當時鋼琴老師對我的鼓勵一樣。這群高分考上第一學府的學生們,單純的校園學習時日,正在孕育他們的養分,待他們有朝一日振翅高飛,翱翔風雲。在這兒戴上畢業方帽的高材生,只要人生各階段步步有效經營,可以不只是能飛的鷹鳥,別忘了尚有能歌的啼聲,可喚醒一夜受寒的朝露,為東昇的晨曦吹號。

不少諾貝爾獎得主具有多重傑出才藝,在歷屆諾貝爾獎得主中,具第二專長者之比例,較一般人為高。2016年鄉村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被舉薦的原因,不在音樂歌聲是否美妙,而在於其歌詞對時代的挑戰與理想的堅持。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R. Tagore)除文學受肯定之外,亦具音樂造詣,作曲2000餘首,包括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的國歌。

所謂博士,乃學校教育之最高學歷,此名詞原指學識淵博者,現用來代表完成教育過程的最高階段。然而,在專業分工愈來愈細的情形下,不少博士常是單一專注在某一議題上,並未廣泛具備完整學識,有人甚至戲稱為「專士」。未來的世界,不但在不同專業上須更加精進,也須在視野上更為拓寬拓廣,因應多元多變的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競爭激烈,已是大浪所趨。科技加上創意,也加上文藝觀點,仍是人類社會所追求的面貌。在科技界上占有重要席位的賈伯斯(Steven P. Jobs)發展手機時,高技術導入了美學及簡約之設計理念,科技先鋒加上文創的感受,擷取了廣大的應用科技市場。

臺大校友代代傑出,處處校地寬闊豐碩,圖書文庫集集浩瀚。具有精銳能力的前輩不勝枚舉,擁有爆發潛力的年輕學子後浪推湧。多元專業的追尋,並非止於夢想。在校園角落裏撒種,在知識藩籬間穿越,在時間隧道中串連,期盼枝連葉茂,花朵繽紛,煙火燦爛。


楊雅惠小檔案
學歷:
臺大商學系1978年畢業
臺大經濟學碩士、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訪問學人
現任:
考試院考試委員
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曾任: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
中央銀行理事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臺灣經濟所所長 
興趣涉獵:
合唱團指揮
金韻獎作詞作曲獎
楊雅惠鋼琴獨奏暨獨唱音樂會


圖說:
圖1:楊雅惠擔任五團大合唱之指揮暨領唱。
圖2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