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國際處境特殊,天然資源匱乏,人才乃發展與突破之唯一利基。惟近來本國高中生外出留學人數急遽增加,亦不時有教師出走海外的消息。因此所謂玉山計畫等政策,其內涵為留才攬才育才乃一體的,有好學生,有好同儕,有合理研究計畫,有足夠行政支援,有自由國際交流,才能維繫發展利基,此為亞洲區域不遺餘力投資頂尖高等教育之因。然而,教育部與國際潮流背離之齊頭式分配方式,以致高教深耕計畫之核定結果與本校預期有極大落差。教育乃百年大計,雖對這樣的結果感到無奈與無法理解,但臺大對臺灣社會有很重的責任,臺大教務更應有所作為與創新,讓所培育的人才,能夠持續貢獻社會,發揮社會影響力。
精進共通教育
教務處與共同教育中心將持續支持共通課程,包括通識教育以及多元語文課程。就通識教育而言,維持原有架構,鼓勵學生跨出所屬領域,具備所屬專業外的知識涵養與技能,例如理工醫農領域的學生,應具人文思維和歷史縱深的思考能力;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生,亦應具備科學的基本素養和態度,掌握探索科學的方法,並將這些科學素養與方法,融入自身專長與興趣。就多元語文課程,我們深刻認知,語言乃文化的載體與結晶,所以研習外語,除溝通工具和具備國際移動力之實用效果外,更藉此薰陶學生對不同文化價值觀、世界觀的認識與理解,進而啟迪其尊重並肯認多元差異的包容胸懷。
除維持既有的共同教育架構,也希望融入新的元素,讓共通課程與時俱進,這就包括寫作與資訊科技等基本能力課程。就寫作課而言,希望回歸最樸實的博雅教育,中古世紀的博雅教育中的三藝(trivium),包括文法、邏輯與修辭等,透過三藝的訓練不僅引導對文字賞析的美感能力,還用以求知與思辨,因此美國的通識教育幾經變革,但幾乎不變的核心課程就是寫作課,罕有例外,其理念為學生的真正學術力(true academic competence)不僅包括專業領域知識的養成,還包括批判思考、整合、口語溝通與文字表達等基本能力,所以教務處、共同教育中心將持續協調寫作教學中心,開授溝通及表達的系列課程,訓練學生有效統整及使用資源,進而培養分析、思辨及組織與建構應變策略的能力;唯有有效溝通,才能完整呈現專業,進而收跨域創意之效。
就建構連貫式的資訊科技教育而言,未來將持續厚植學生的程式設計、資料結構與演算法等基礎能力,透過紮實的基礎課程而讓不分領域的學生均具備運算思維;同時將建構跨域整合的學習氛圍,畢竟隨資訊科技教育的普及,未來將更著重在電腦科學與特定領域知識的結合,故將鼓勵教師跨領域共授課程;並嘗試將校園外的真實問題,如業界的問題等,引進校園,讓學生具備基礎程式設計能力後,逐步往上進階,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學制重組
即使不中聽,但仍得直指,臺灣的高等教育本質與管制事業無異,任何系所師生員額之調撥,均受到管制,反映在要增刪任何系所學位學程,得歷經冗長、繁瑣的行政報部流程,而學位授予還與系所學位學程相附麗,臺灣系所本位的高教結構對於專業維持有很大貢獻,但也某些程度難回應時代的快速變遷。因此我們提出學院主導可以註記在畢業證書的跨域專長,在不變更既有系所結構下,讓院系學位學程有誘因去開發更多主修與專長。目前文學院、社會科學院已建立共4個跨域專長。未來可朝向系進院出的方向,讓內部性質相近的學院,建立更多的跨域專長,提升學生系進院出的誘因。
要落實跨域專長與系進院出的配套措施還在於課程重整。本校規模龐大,師資齊全,然而綜合型大學的特性還有待充分發揮,根本原因在於欠缺橫向的協調聯繫,各系所學位學程對專業科目各有規範,課程多有重複性質者。在教務方面,最常聽聞學生的抱怨就是,轉系或輔系、雙主修,即使相同或類似科目,但授課教師或學分數不同,往往得重複修習,毫無效率,以致學生無所適從。未來將讓性質相近的學院系所學位學程,就基礎與中階專業課程進行整合,相互採認,跳脫學系本位主義,提升學生的修習彈性與效率。我們期許透過課程的整合,調動院系的積極性,使其往新興領域探索,教師無須重複開其他學系已有的專業課程,可朝自身研究興趣發展,進而更有餘裕打造跨域專長,實現系進院出的理念。
數位化
隨行動裝置普及,這個世代的學生已習於科技,因此教學行政的數位化已不容耽擱,將是教務處未來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重點之一。新建成的綜合教學館,以及責成教學發展中心開發、建置的NTU COOL平台,均與數位教學有關。以往進行數位課程,得有專門空間、設備,還得進行繁雜的版權處理等後製程序,耗時甚久,等到正式上線,教材內容難免會有過時之憾。在國外,即時錄播系統已逐漸普遍,數位課程可即時上線,可擴大班級規模,所以例如以前同門課得開3班次才能供需平衡,現在可減為2班或更少,釋放師資人力。綜合教學館備有的即時錄播硬體即是希望打造本校的數位教學典範。NTU COOL可視為Ceiba課程平台的進階整合版,不僅具備播放影音、資源共享、師生即時互動等功能,還有教學過程紀錄和資料分析,透過客觀的數據進行教學研析、決策與管理。加上近期通過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s)可計入通識或選修至多3學分的法規。我們期許有這些數位媒介與內容,無論是進行翻轉教室、混合式教學,或完全取代實體課程,都可讓整個學習歷程更具彈性,擺脫18週學期制的拘束,將時間做更有效的配置。例如教師可更從容地安排學期間參加國際研討會,將最新見聞、知識與趨勢等融入教學,實現高等教育「教」與「研」合一的真諦!
課程數位化還與課程模組化密切相關。例如前述提及的讓各系所學位學程相互採認基礎和中階課程。目前很常遇到的困難在於學分數或內容差異,我們可嘗試先有樣板,將若干科目數位模組化,僅需就差異的部分補足,無需從頭再來,不僅有利學生跨院系修習,更可有效率地往高階專業提升。
專業課程英語化
隨亞洲崛起,不僅中國大陸、香港和南韓,包括東南亞高校,均將經濟實力挹注在高等教育,反映在各高校在攬才和留才上不遺餘力。臺灣的地緣,勢難置身該股浪潮之外。何況近來海外高校不斷延攬國內教師,連帶本國高中生觀望國內高校師資,對海外高校有更多的期許與憧憬,可以說,我們正處於師生陸續出走的惡性循環中,將臺灣高教人才的流失形容為現在進行式的潰堤,實非危言聳聽。何況臺灣內部就已面臨嚴峻的生源驟減,即使位居高教龍頭的臺大,已不能以與國內其他頂尖大學競逐,僅招收國內優秀學生而自滿,勢必得面臨招收海外學生的激烈競爭。雖然高教深耕部分經費將作為彈性薪資,延攬和留住優秀師資,但若不能招到好學生,我們會很困難招到好老師與培育好人才。我們相信,優秀的教師以作育英才為理念,所以我們要吸引好的學生,包括海內外的青年學子,讓優秀的教師願意留在臺灣的校園內與青年學子共同學習和成長。職是之故,專業課程的英語化,已刻不容緩。
臺大現階段的英語授課,為數不算少,但都散落於各院系所,對學生而言,修習這些課程難湊齊畢業條件所需。所以教務處責無旁貸,提供相關措施與資源挹注,並與各學院等共同研商,提升教師的英語授課誘因,以期這些質量無虞的英語授課,學生修習後可以滿足學位授予的條件。目前初步構想是將課程概分為3部分:基礎學科、專業科目,以及時勢熱門或具在地特色學程如防災科技、大數據、智慧城市等,我們可與特定的學院系所學位學程相協調,將這3種課程英語化,逐漸建立幾個樣板而締結更多的交換學生和雙聯學位合約,讓海外學子透過這些合約來臺灣研修,使其感受臺灣的學術實力與社會軟實力,進而提升其未來留在臺灣深造、實習,甚至發展的誘因。
結語
當前的內、外兩股力量,讓我們處於前所未見的高教國際競爭。就外部環境,進入本世紀,全球高校的排名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讓各國高校已無法故步自封,無論是自願加入,抑或被迫捲入,均難置身該國際評比之外;此外,亞洲崛起,紛紛透過高等教育來展現與延伸國家實力。就內部環境,少子化帶來的高教懸崖已近在咫尺;臺灣近來的經濟轉型也面臨瓶頸,高等教育作為領航經濟轉型、升級,乃迄於引導社會構思全面向革新方案的角色,更責無旁貸。臺灣有著移民社會的基因,面對該股浪潮,更應抱持開放態度。所以面對教育部近乎齊頭式的高教深耕計畫之核定結果,我們非常錯愕,但也不宜因此對既成事實分心過多。因此,除現況的維持,更應積極地將危機化為轉機,掌握數位科技的教育趨勢,以及整合本校綜合型大學的優勢,進行更通盤的檢討與中、長程規劃。期許教務處在未來往前推進的途中,校友能夠持續不吝給與指教與支持。
圖說:
圖1:教務處以創意創業創新的三創生態,重構教學系統,迎向新挑戰。
圖2:善用數位科技,翻轉教學,面向全世界。
圖3:臺大與玉山金控產學合授首門 MOOC 線上課程 「大數據分析:商業應用與策略管理」。參與製作課程的四位老師,玉山金控的李正國數位金融長、臺大資管系的魏志平主任、楊立偉老師和陳建錦老師,以及帶領幕後團隊的孔令傑老師以及張耀文主任。
圖4:臺大教學發展中心舉辦臺大與筑波大學、臺大與九州工業大學的國際讀書會,擴展學習的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