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進入臺大任教,一轉眼也過了將近六個年頭,仍記得六年前剛進臺大時,每個星期幾乎都要花一半以上的時間準備課程,朋友看我緊張,曾經打趣的跟我說:「別太緊張,臺大的學生都很聰明,教的好與不好,其實沒有太大差別」。反覆思量朋友這句玩笑話,想想也確實有幾分道理,教科書上的內容,學生自己也能看的懂,那課堂上要教些什麼才符合學生需求呢?又有什麼事情是書本學不到的卻又對學生影響深遠呢?
這不禁讓我回想自己在美國求學的日子,在紐約求學的期間,讓我對學習這件事情有了不同的體會與啟發。猶記得在臺灣讀書的時候,日子是非常緊湊與辛苦的,除了課程安排的內容豐富,要學的技巧與知識也很多,每天被時間追著跑,臺灣的學生需要在短短的一堂課程中,吸收消化很多老師傳授的知識,因此在上課時,精神與心情都比較緊繃,也比較疲累。雖然每堂課學習到的專業內容相對豐富,但也難免有囫圇吞棗的情形。然而到了紐約後才體會到,雖然城市的腳步也很快速,但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卻是可以依照個人步調進行。與臺灣比較起來,我覺得歐美國家比較強調學習的過程,與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夠進行反覆的思考,是否能夠盡情享受學習的時光,而這樣的學習結果,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還記得在美國的一個秋天下午,課堂老師捧著一桶爆米花,悠閒的走進教室,一邊聽著大家討論他設計的主題,一邊慢慢的分發食物,然後他便吃著自己剛爆好的爆米花,聽大家報告課堂上討論的內容。聞著陣陣飄來的爆米花香,聽著此起彼落熱列環繞的討論聲,在那個瞬間,突然有種錯覺,感覺自己好像在電影院裡面,享受著一場精彩的電影。我也觀察到,在美國課堂上,老師會花一點時間分享他學習這個主題的經驗,也會花一點時間讓大家探索或分享自己對這個主題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老師會花一點時間讓大家體驗學習的樂趣。這也讓我想起一段我很喜歡的廣告台詞:「時間,就應該花在美好的事物上」。那時對於學習這件事,有一種很深刻的感受與體悟,才知道原來學習也可以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不僅是學習的內容,而是學習本身這件事。而這個記憶很深的留在我的腦海裡,直到將近十年後的今天,我都還能深刻的感受到當天的心情,原來學習是這麼有趣,也這麼愜意。
因此進入臺大之後,常常不斷的問自己想要當怎樣的老師,也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初那美好的求學經歷,期許自己能帶領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希望在學習中能激發學生自我思辨的邏輯,從而獲得教科書上學不到的事情。課本的知識也許是很容易教授的,但對於學習的態度與熱情,則是需要老師由身教的方式來感染並傳達給學生,教人不教書,也是我在國外求學時最大的收獲。因此,在備課上,除了會想盡辦法讓學生保有學習的興趣之外,我也會時時刻刻讓自己也維持著高度的教學熱情,就像是我指導老師常說的,他自己也常常很enjoy在每堂課中學生的討論與分享,很enjoy大家腦力激盪之後的成果。所謂教學相長,邊教邊學,應該就是教書最大的成就吧。接下來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教書的理念與心得,與大家共勉之。
在教學的時候,我期許自己能讓學生找到樂趣、找到動機、快樂學習。身為一位教授兒童職能治療領域的老師,我們的專業就是幫助所有孩童,能全力的參與日常職能活動,並且能開心快樂的成長。而這個重要的專業哲學,也完全能應用到我平日的教學工作中。面對學生如同面對臨床的小朋友一樣,藉由透過精心設計的活動內容(課程安排),提供我們專業常說的最佳挑戰(just right challenge),過程中注意孩童(學生)的反應與感受而隨時調整活動內容(課程內容),合併治療師常用的技術(如:適度正向回饋,尊重情緒與自主選擇,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等),讓孩童(學生)在活動(課程)中快樂的學習。因此,應用兒童職能治療師的特質,在上課中,我會特別重視學生的學習氣氛、動機與注意力,課程的設計會儘量讓學生保持較高的興趣,如在備課時,除了理論的闡述,會多舉例說明,或者課程一開始會準備一個與課程相關的臨床小故事,讓學生對上課內容更有共鳴。例如在教授早產兒評估與治療的課程時,會先用一個在臨床看到的早產小朋友故事,分享家長照顧的辛酸與小朋友的努力,一方面為學生做課程暖身,進入學習狀況,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在課程學習時,更具動機了解早產兒的醫療評估與治療方式。
此外,我也期許自己在課堂上,能多設計情境式的授課方式,並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更靈活的去應用課本知識到臨床工作中。如同上面提到,我覺得教科書的知識很容易教,但書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讓學生聽課不像唸課本這麼乏味,如何讓學生與他們要學習的主題更有連結,這些都是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我會特別注意的細節。因為我們是醫療相關專業,因此特別強調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在教授職能治療相關專業理論時,會特別注意搭配臨床個案的例子,舉例說明相關概念。有時學生無法想像臨床個案或介入應用的狀況,也會搭配各式教材,例如臨床個案照片、影片、與實際操作來加深學生對於課程內容之學習。
最後也期許自己以學生角度出發,用學生最能理解且生動活潑的方式教學。在授課時,會時時提醒自己回想當年當學生時的情境與困惑,以學生角度來準備課程內容。課程每到一個段落會做個小總結,提醒重點,讓學生能快速複習每堂課程的內容。在課程要結束時,也會設計一些活動或競賽來複習課程內容,例如教授孩童動作發展的課程,會讓學生看影片或文字模仿孩童每個時期的動作發展,並在課程結束後,練習表演不同階段的發展讓其他組別的同學猜,一來可以讓學生快速的應用剛學習的知識,再來也能用此加深所有學生(表演者與猜題者)的學習印象。
綜合上述幾點,我常期許自己能持續充分準備上課的主題與內容;課程設計能多強調互動與多元;上課重點清楚且具邏輯,讓學生容易吸收、牢記;能隨時注意學生狀況,適時調整授課方式;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希望學生能對保持學習的熱情與動機,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希望學生也能跟我一樣,感受到學習的美好。(本專題策畫/醫檢系方偉宏教授&化工系陳文章教授&生科系黃偉邦教授&財金系陳明賢教授)
王湉妮小檔案
學歷:
美國紐約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學士
經歷:
臺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2011-迄今)
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兼任職能治療師(2011-迄今)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博士後研究員(2010-2011)
紐約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教(2006-2008)
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教(2004-2006)
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教(2002-2004)
圖說:
圖1:研究團隊於新加坡參加學術研討會。
圖2:與研究生們至新加坡醫院職能治療部門參訪與交流。
圖3:期許自己能讓學生找到樂趣、找到動機、快樂學習。
圖4個人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