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7)十月31日是馬丁路德在威登堡(Wittenberg)提出「九十五問」,發動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的紀念日。今年春天,我到德國開會,已經到處看到慶祝這個紀念日的各種準備活動。宗教改革看似一種與現代價值相反的歷史發展,但是它對現代價值的締造,其實有不少正面的貢獻。現在就其犖犖大者,簡單提出來與大家同享。

天主教的腐敗

1510年,年輕人路德到達羅馬。他來到正在興建中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時,米開蘭基羅正在替隔壁的西斯汀小禮拜廳那片天花板作畫。但是路德對教宗這樣的揮霍和奢侈感到非常的不耐,精神上更感到無比的挫折。文藝復興藝術的空前魅力和光輝,加上人文主義提倡人性的尊嚴,遂在商業和貨幣經濟的支撐下,繼續讓人們相信天主和教廷能保障這麽一個空前未有的榮景。但是要繼續揮霍,教會不惜用各樣的方法來搜刮金錢和財物。其中最受詬病的就是販售補贖券(過去譯為贖罪券)。

路德深深覺得他有必要站出來對教會做出批判。

當時一般的信徒除了去教會聽道之外,他們如果要了解信仰的内容,最重要的莫過於閲讀《聖經》,但是天主教的教義主張由主教神父來教育信仰,所以信徒一般並不擁有《聖經》,而就是有,多半也讀不懂,因為《聖經》只翻譯成拉丁文。路德認為每一個人不管受過多少的教育,都應該可以直接向上帝禱告,那麽他當然就應該可以讀《聖經》。在當時,用德文寫作的基本上還沒有人。事實上,德文也還沒有成型。路德於是決心翻譯《聖經》為德文。他的翻譯不僅把基督教的真理用人人可以懂得的方言傳播出去,而且他的解釋也因此流傳開來。路德的用心和印刷術發明以後的宣傳手法可以說是他改教成功的重要原因。

保守主義的革命與革命人格

要讓基督新教變成社會普遍接受的信仰,這不能沒有像路德這樣的領袖。只要翻一翻路德的著作,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他發脾氣,叱駡人的文字。下面這兩句話就很傳神:「我不懂得什麽是小心或尊敬。我激烈、諷刺、[而且]無懼」,「我不因群衆的反對而退縮;事實是他們越憤怒,我的精神就越昂揚。」但這並不表示他是以好勇狠鬥的手法來取得勝利。寫《年輕人路德》的艾利克遜(Erik Erikson)就說他是一個十分服從,性情溫柔的年輕人,其實非常聽從父親的教訓,所以信教極為虔誠。他雖然選擇去修道院(家庭虔誠教育的結果),而不去攻讀法律(父親的願望),但這正好表示他要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面達成他父親和家庭的期許。

在修道院的苦修生活裡,路德才從完全的順服裡,發現單靠自己的力量,並不能獲取靈魂的解放和救贖。這下他開始感覺到究竟「我」是什麽?我能做什麽?他來到了一個「認同的危機」的階段──從前的我和今日的我必須割裂,這樣才能完成他生命的完全「自由」。

從此,路德走上了偉人的不歸路。他雖然過著非常忙碌的生活,但是他一直保持接近自然的習慣,愛好農人的樸素生活。他的婚姻及家庭生活美滿,固然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他明顯地享受與一般農民相聚作樂或歌唱的時光。

他的素樸生活習慣與他嫉惡如仇的個性也許看起來是矛盾的,但是實際上卻是一致的。這就是宗教改革能在比較偏重農業的歐洲北方成功的重要原因。雖然路德並不贊成用激烈的手法來推動改革宗教,但是他卻成就了革命的事業。這是他人格特質的展現。因此,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保守主義的革命家。

從此,革命性的變革變成近代世界的一個正面價值。

庶民教育與識字率的提升

到了16世紀末葉,德國以及北歐的新教徒的識字率已經高過天主教的國家(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地區)。17世紀時,德語地區的商業也跟著繁榮,取代了傳統的漢薩聯盟(Hansa或Hanse)。這樣的繁榮有複雜的因素(例如王室的通婚,銀行事業追隨義大利而發達),但是主要來自德語區教育程度的普及。甚至於荷蘭工商業的繁榮也主要是集中在與德語(或荷蘭語)相近的弗萊明語(Flemish)地區。經濟的繁榮很快地超過義大利,並在下一個世紀與西班牙可以相侔而競爭。荷蘭人在1602年成立的有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當時已經流行一句話:荷蘭的富有程度已經到了「讓有錢人都覺得不好意思」。

識字率的提升有各樣的原因,但是無疑的是因為新教地區特別強調要重視一般人的教育。今天,瑞典是全世界識字率最高的國家。瑞典在1527年就由國王宣示接受路德的宗教改革。總之,德語地區的教育提升得很快,而經濟的繁榮也在17世紀到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我們可以想像在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書不外是路德的作品。現在有學者認為天主教地區的識字率並不見得低過新教國家,但是無疑的是宗教改革最先帶來了重視平民教育的這個覺醒。

資本主義精神

這裡應該也提到的是路德對經濟活動的態度。因為它對德語地區也有莫大的影響。首先,韋伯(Max Weber,1864-1920)主張新教的倫理是近代資本主義的基礎「精神」。當然,韋伯不是說資本主義的發達主要是在新教地方。簡單地說,新教(特別是喀爾文派)的倫理有一些特質:對自己的死後的得救非常有自信,並認為規矩地積累財富是信仰最切實的表現。就是說,賺錢來證明一個人已經得到上帝的救贖,這豈不是很好?勞苦工作,領取合理的報酬(包括合理的利息),這些本來是宗教共同的倫理信念,但是在新教的教義當中,卻另外有一點比較突出,那就是對所賺的錢應該可以做合乎倫理的再投資。這種以錢生錢的經濟行為,在歐洲當然是剛剛萌芽,天主教會對這個現象還沒有作出系統的論述。但是在新教的國家,它卻得到了正面的評價和鼓勵。於是資本主義的精神就在歐洲北方發展了起來。路德和宗教改革在這裡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

附論

路德宗派是在鴉片戰爭前後傳到中國的,臺灣則一直要到二次大戰之後才由中國大陸隨國民政府轉進來臺灣。在華語地區,路德會(通稱為信義會)大概在1930年代最為活躍。其實早在康有為提倡以儒家為國教時,是不是曾受到瑞典(以路德宗為國教)的影響,這個也值得討論。我雖然不認為如此,但是康有為在瑞典及德國的經驗無疑是愉快的,而且還在瑞典買了一個小島。所以說他在新教的國家看到孔教會想法的「印證」,應該也是可能的。1930年代有關路德的文章還見諸非教會的刊物,像《中央半月刊》(1930),《北大學生》(1931),《中華教育界》(1933),《圖書展望》(1935)等。有的文章拿他來與中國的人物作比較:顏習齋是「儒家馬丁路德」、「東方路德太虛太師」云云,不一而足。以路德在歷史上所占的這麽重要的地位,他是應該受到我們更大的注意和研究的。(2017年七月末日於美東嘉柏谷)

後記:這篇文章是我將於今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發表的同名文章的部分。原文大概有六倍長,並及諸如路德的正義觀,婦女觀,反猶思想等等。又,我和一些朋友正籌備將於今年10月28日及11月4日舉辦有關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的演講座談會,有興趣的朋友請上網查看並報名,網址: https://goo.gl/forms/NwqzEyPJkygo6gcf1 。

李弘祺小檔案

歷史系畢業(1968),當完兵後就到耶魯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並於1974年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1991年,轉到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任教,於該校榮退。2007年回到臺灣,在交通大學負責通識教育的工作,並出任該校的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同時也創立該校的人文社會研究中心。2011年起應聘到清華大學擔任講座教授。

李教授長年研究傳統中國教育史,著有《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及《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兩書都同時有中、英文版),以及其他中英文著作,內容涵蓋中西文明之交流與比較,史學之本質與目的等課題,是一個典型的讀書人。李教授曾多次回國在本校擔任客座教授及講座教授等職,也是東亞文明中心的首任主任。在香港及紐約時熱心參加校友會的活動,1992年後曾任大紐約區臺大校友會理事多年。

圖說:
圖1:馬丁路德(1483-1546)。
圖2:補贖券:當獻金箱的銀錢叮叮響,煉獄裡的靈魂就跟著怦怦跳。
圖3:威登堡教堂,傳說路德在這裡貼出「九十五問」。
圖4:威登堡路德銅像。
圖5:芬蘭赫爾辛基大教堂内的路德像。
圖6:瑞典人重視教育,圖為烏普薩拉大學圖書館。
圖7:韋伯像與它的德文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圖8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