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選2016年傑出校友有8位,包括胡耀恆、李永平、廖俊智、黃仁安、王奉民、洪騰勝、李華林及王澤鑑。他們分別在人文藝術、學術、工商、社會服務等領域有卓越貢獻,其事蹟摘要如下,詳細內容請上網閱覽http://event.ntu.edu.tw/distinguishedalumni/。

【人文藝術類】

◆胡耀恆(外文系,1958年畢業)

幼年隨父親來到臺灣,1954年進入臺大外文系就讀,受到許多良師教導,夏濟安教授創辦的《現代文學雜誌》啟發尤深。畢業服完兵役後考取獎學金赴美國貝勒(Baylor)大學攻讀戲劇,獲碩士學位(1963),一年後至印第安那大學進修戲劇及比較文學,獲得博士學位(1969)。

畢生在教育界服務。其中5年半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及夏威夷大學,其餘均在母校,先於外國語文學系擔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後來借調至國家戲劇院及音樂廳主任3年(1990-93),回校後創立戲劇學系並擔任首任系主任。歷年因為服務成績優良,先後獲得教育部及行政院三等服務獎章。於2003年退休,獲聘為名譽教授。

教職之外,也曾兼任《中外文學月刊》創刊主編(1972-74)、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1973-74)、中華民國戲劇學會創立人及會長(1988-90),以及《PAR表演藝術月刊》創刊人及發行人(1992-93)。

學術論著約百種,包括53萬字的《西方戲劇史》(2016),《百年耕耘的豐收:論高行健的戲劇》(1995),夏威夷大學出版的Chinese Theatre from Its Beginning to the Present Day(1983)中收錄有本人撰寫的Ming Theatre and Drama,此外尚有《在梅花聲裡:文學與戲劇論文集》(1981)以及由紐約Twayne書局出版的Ts’ao Yu(1972)。

◆李永平(外文系,1971年畢業)

出生於英屬婆羅洲沙勞越邦古晉市。在當地完成小學和中學教育,畢業後曾短暫擔任中學華文教師。1967年以僑生身分負笈臺灣,就讀臺大外文系。隔年第一本小說《婆羅洲之子》在沙勞越出版,那是1966年獲得婆羅洲文化局第3屆徵文比賽首獎的中篇小說。他在臺大時期寫作的<拉子婦>(原題<土婦的血>)獲得顏元叔老師的鼓勵,投稿《大學雜誌》(1972)而受到注意。期間他陸續寫作婆羅洲成長記憶中的原住民和華人移民故事。

大學畢業後留系擔任助教,1973年起擔任《中外文學》雜誌執行編輯。1976年出版在臺灣的第一本小說集《拉子婦》,象徵了熱帶風貌的雨林和華人故事正式走入臺灣文壇的視域。同年赴美深造,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1978),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82),即被應聘至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任教。後來陸續任教於東吳大學英文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2009年退休,受聘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留學美國期間創作不綴,1979年以<日頭雨>獲第4屆聯合報小說獎首獎。1986年《吉陵春秋》的出版,對中國性/南洋性的離散文化的呈現和展示,既代表了馬華在台作家對創作文字的極致實驗,亦被歸類為臺灣現代主義美學寫作。爾後創作都在實踐其「純正中文」的寫作風格,同時鋪陳其縈繞不去的原鄉鄉愁。近年的「月河三部曲」帶有懺情、成長的自傳色彩。

李永平的文學成就,相當耀眼。《吉陵春秋》曾獲「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等多個獎項。2003年翻譯成英文(Retribution: The Jiling Chronicles),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2010年則有日文版《吉陵鎮ものがたり》。《大河盡頭》獲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等大獎。大陸版《大河盡頭》上下卷獲鳳凰網2012年度「中國十大好書」獎。

2015年榮獲第19屆國家文藝獎,這是對他40年的文學成就的崇高肯定。其小說《朱鴒書》亦同時獲頒金鼎獎。除此,李永平亦有多部譯作,翻譯包括奈波爾《大河灣》、《幽黯國度》等重要英文小說。

【學術類】

◆廖俊智(化學工程學系,1980年畢業)

廖俊智先生,臺大化學工程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化學工程研究所博士。先後任職紐約羅徹斯特柯達公司生命科學實驗室、德州農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等。2016年6月21日受總統任命為中央研究院第11任院長。鑽研代謝系統改造、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及微生物合成燃料等基礎前瞻科學研究,所研發的異丁醇生物合成技術已被應用在生質燃油製造,是一項重大科學突破,可減少人類對石油的依賴,同時解決環保和能源問題。

廖校友研究成就斐然,學術聲望崇隆,屢獲國際重要研究獎項。2010年獲美國環保署綠色化學學術組總統獎、2012年美國白宮再生能源創新獎、2013年義大利總統頒授ENI再生能源獎,並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2013)、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5)、美國發明家學院院士(2016),201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雖然長年在美,卻相當關注國內學術研究與綠色能源發展,先後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高級研究顧問委員會委員、中油公司綠能研究所顧問,也曾應邀擔任國內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榮譽講座教授,對於臺灣的教育、學術研究、能源政策都深入瞭解及參與。

【工商類】

◆黃仁安(法律系,1964年畢業)

1964年畢業於臺大法律系。退伍後,考進日本勸業銀行工作;1967年赴日,隔年進入神戶大學法學研究科就讀,專攻貨櫃運輸相關國際法規研究。

1970年學成歸國,旋即進入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從事海運及貨櫃規畫工作,同時曾短暫在海洋大學教授貨櫃運輸課程;後辭去公職,於1974年創業,成立世聯倉運股份有限公司。穩健經營事業,帶領公司從貨櫃運輸轉型倉儲業,再升級為第三方物流服務業,締造多項臺灣第一的紀錄。打拼事業之外不忘推展物流國民外交,2010-2011年擔任國際倉儲物流協會聯盟(IFWLA, U.K.)會長,爭取年會首次在臺灣舉辦。亦因個人在日本讀書時獲獎學金資助,長期致力臺日民間友好交流,發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扶輪米山會」,並提供獎助學金。

1998年,黃仁安抱持對母親及家鄉土地的感念,成立了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近20年來持續關注和參與在地教育藝文及愛心公益事務;黃仁安並將自己持有的世聯倉運股票捐贈基金會,讓基金會每年有穩定的經費投入各項公益事務。包括音樂藝術文化體育、自然生態環境保育、NGO團體及弱勢族群、客家文獻史料調查和出版以及客語文化事務等都具體成果。

另外,為振興在地物流產業、培育人才,獎勵研究風氣,也已連續第三年舉辦CTW物流論文獎,期藉由理論與實務相驗證,帶動物流產業之升級與創新。

黃仁安說,自己一路走來,看似誤打誤撞,其實也是多虧很多人的幫忙與牽成。感謝學校頒給他這份榮譽。自由的校風為他打開無限寬廣的人生,「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校訓,至今仍受用無窮。

◆王奉民(電機工程學系,1985年畢業)

現任美國安霸公司(Ambarella)董事長及執行長。1985年畢業於電機工程學系,1991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電機工程碩士與博士學位,之後轉至加州矽谷工作至今。

在哥倫比亞大學,王奉民的博士研究方向為視頻訊號處理及壓縮。2004年注意到高畫質影音發展的趨勢,於是在矽谷創辦安霸公司,主攻新一代高畫質影音應用。安霸的半導體晶片,已經廣泛運用於各式不同市場,比如無人機,安全監控,運動攝影機,行車記錄器及虛擬實境攝影機。2012年,安霸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市值達美金40億元。過去8年連續獲得全球半導體聯盟(Global Semiconductor Alliance)頒發各種奬項,包括在2014年和2015年獲得「最受尊敬的新興上市半導體公司(Most Respected Emerging Public Semiconductor Company)」。

於安霸之前,王奉民第一次創業是在矽谷成立Afara Websystems,並擔任執行長。Afara Websystems為伺服器高產能運算(throughput computing)之先驅。Afara於2002年賣予昇陽,日後再併入甲骨文,Afara開發出的多核多緒(multi-core and multi-thread)CPU技術,至今仍是甲骨文高階伺服器CPU晶片的關鍵技術。

王校友擁有多項數位視頻相關之專利權,其中一項成為國際影音標準MPEG-2與H.264的重要專利之一,此項專利也為哥倫比亞大學帶進超過上億美金的收入。2011年並獲得中華民國青年創業總會所頒發的第20屆海外創業楷模奬。

【社會服務類】

◆洪騰勝(商學系,1961年畢業)

跨出家族原有的代理縫紉機與打字機事業,1979年創立兄弟飯店。沒有璀璨的花俏卻有樸實的風骨,不畏嚴酷的環境淬鍊與同業競爭,兄弟飯店在他領導下永遠沉著努力,穩定進步,長期受到旅客、消費者、部落客及專業評鑑機構極高的評價,歷久彌新,成為飯店經營的典範。

基於對棒球的熱愛,同時也組織兄弟業餘棒球隊。以「苦練決勝負、人品定優劣」隊訓成為棒壇常勝軍,從職棒元年開始到他退出職棒戰場的24年期間,一直是以最低成本經營但卻擁有全國最多、最熱情球迷的球隊。並興建臺灣第一座私人國際標準棒球場,無私作為學童及年輕選手教育訓練課程與場地。

此外,創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催生四支職棒球隊,推動成棒和職棒一元化,建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典章制度並用心經營,因而搏得「職棒之父」美名。2014年獲選為臺灣棒球名人堂第1屆棒球名人,並捐地捐款建立臺灣棒球名人堂。

「為了要給臺灣選手一條出路」,洪騰勝先生以單純的使命感與愛國愛人精神奉獻棒運,無怨無悔,年逾70,仍活躍於球場上,熱情不減,讓人感動。

【綜合類】

◆李華林(藥學系,1957年畢業)

1957年第一屆藥學系畢業。1964年,獲加州大學,舊金山 Ph.D. in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就讀台中一中時,得知該校為臺灣人捐款設立,銘感於心,而有後來1986年創設川流基金會。開始之初主要在贊助北美臺灣人的活動,如教授協會,臺灣人公共事務會,婦女會,同鄉會等以及臺灣文化節。在臺灣主要是贊助慈林基金會。

199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設立「川流講座」,邀請國內外學者講述臺灣文化、歷史、經濟、科學等議題,1999年增設「資深學者訪間講座基金」。受邀講員包括蘭大弼醫生、李遠哲院長、蔡英文博士、Lord Chris Patten(彭定康男爵,牛津大學校長,香港末代總督)等。2009年,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設立「川流臺灣研究講座教授」,由廖炳惠教授擔任首位講座教授。2007年,於母校校史館設立「川流廳」,在圖書館共同設立「臺大人文庫」。2009年,在臺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設立「臺灣民主自由基金」。2010年,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設立獎學金。2015年獲選150週年150名傑出校友之一。

◆王澤鑑(法律系,1961年畢業)

1956年考進臺大法律學系。1964年獲得教育部公費獎學金赴德國海德堡大學留學,半年後轉學到慕尼黑大學,師從Karl Larenz教授學習民法及法學方法論,1968年取得法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曾先後任職於財政部、中央銀行,1970年回母校法律學系專任教職。1971年至1976年擔任法律學系系主任,1994年因出任公職退休。

在擔任系主任期間創辦了臺大法學論叢,發行臺大法律叢書,為提升研究積效,增聘專任教授,減少兼任師資,強化財經科目,促成其後於法律學系設立財經法組。於1987年擔任臺大文稿評閱辦法修訂委員會召集人,檢討戒嚴時期校園刊物言論事先審查制度,主張應維護大學自主、言論自由,最後達成文稿先送審,不限制出版,學生要自治,事後可追懲的原則。本諸社會服務的任務,曾擔任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委員,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委員,1994年至2003年擔任司法院大法官。

自1970年擔任教職迄今,致力於從事學術研究,發表論文,三度得到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已出版的著作包括《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民法總則》、《債法原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法》、《人格權法》、《民法物權》、《民法概要》、《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等。全部著作於1998年由中國政法大學發行簡體字版,自2009年起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增訂再版。《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寫作期間長達20年,出版8冊,記錄著臺灣民法由判例與學說因應社會變遷與體例改革,可視為臺灣民法發展史。

值得提出的是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在大陸被廣泛參用,在法學界引用率高居第一位,被稱為天龍八部,對兩岸法學交流貢獻卓著。兩岸法學交流有助於體現實踐自由、平等、私人格尊嚴的價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