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臺大管理學院通過AACSB商管專業學門認證。AACSB是目前世界三大商管教育國際認證機構,通過AACSB認證,表示辦學優秀與國際接軌。2015年5月,臺大管理學院將接受二度評鑑,藉著每5年一次的持續改善認證,檢驗是否超越5年前的自己。
2013年8月,學半導體的工程博士郭瑞祥教授接任院長,他提出卓越學研、創新管理、接軌國際和強化影響4大發展策略,透過跨界整合機制,期發揮管理學院在教育、學術、產學、國際和社會等5大影響力。為達成使命目標,組織架構也隨之大幅調整,4位副院長分別職掌雲端整合、國際事務、EMBA和學術行政,更從業界挖角專業經理人,輔佐副院長,並開創生涯發展服務中心、強化高階管理教育發展中心;這組團隊將和他共同為臺大管理學院品牌,打造更優質的學術環境。
卓越學研
AACSB認證強調高品質的教學與學習,評鑑的核心在學生的學習成效。
這學期有堂課「卓越產品開發方法」(Product Development Excellence),與麥肯錫顧問公司合開,讓學生對產品開發與創新,價值導向設計,產品製造與成本方法有完整認識,並經由團隊創作操練商品化過程。這是GMBA課程,也開放部分名額給其他學生,這就是郭院長要建立的多元學習平台之一。
1977年,臺大開風氣之先,開辦EMBA,2010年與復旦合作境外專班;2013年,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排名,臺大獲第62名,居國內所有大學之冠,同一年《Cheers》雜誌普查3000大企業經理人,他們的最愛還是臺大EMBA。走馬上任後,郭院長邀請謝明慧教授擔任副院長兼EMBA執行長,提出4化:課程優質化、學習多元化、教務統整化、及校友活絡化,要讓臺灣高階管理教育的領頭羊,超乎卓越,再創更高價值。
研究方面,近年在邁頂計畫支持下,除主持前瞻研究「智慧健康中心」領航計畫,成立智能商務研究中心(Smart Business Center)外,以整合性管理議題建立跨領域研究團隊,亦見成效,如與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合作「Facilit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與淡大及銘傳資管系合作「大型資訊系統開發風險管理」,與本校資管系、資工系合作「雲端服務定價策略」,與本校工業工程所合作「快樂醫療:工業工程的服務應用」,與龍華科大企管系合作研究「高齡健康照顧服務業經營模式」,以及與本校心理學系、哲學系及音樂所共同建構「臺灣高齡者參與社會成功老化」等。
從前述計畫可以看出,除了在商管專業智能與技術創新外,其研究觸角深入資訊工程、醫療產業以及高齡社會等高度社會性議題,這也是郭院長要突顯的管理學院的多元與包容性。
接軌國際
在關注國內社會議題之餘,對加強國際合作,尤其是佈局華人區域,集結創業能量亦未曾稍怠,如積極參與亞太商學院協會(Association of Asia-Pacific Business Schools, AAPBS),郭院長將於2016接任會長,不僅能提高管院國際能見度,更要深化與世界知名大學的學術交流,進而帶動交換生計畫、雙聯學位、GMBA課程向上提升。
國際事務室由林嬋娟副院長領軍,職掌交換生、雙聯學位,Summer Program和GMBA。現有100多個姐妹院,每年超過100名學生出國交換,今年雙聯學生數44人更成長了一倍。但郭院長強調重質不重量,以簽訂雙聯學位的學校為例,院級有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經營管理大學院、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美國杜蘭大學,另外,會計學系和香港城市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國企系和資管系與美國伊利諾香檳校區都有合作,上述大學在商管均享有國際聲譽,合授學位可謂相互效力。
剛從新加坡國立大學交換回來的工管系王怡心同學就分享,經過一年的學習觀察,透過實地比較,讓她更清楚臺灣的優缺點和自己的特質,真正學習到多元文化下的經驗,所以她鼓勵在學時要把握機會去見識comfort zone以外的世界。
GMBA(Global MBA)則是對外開放的全英語授課企管碩士專班,於95學年開辦,累計招收的外籍生來自44個國家,102年底起重新定位為「Junior EMBA」,向中高階經理人才招手。另外,2013年才開始的Summer Program更安排外籍生參訪企業,直接體驗亞洲企業文化。交流無國界,影響力無遠弗屆,這是郭院長深化國際接軌的努力。
強化影響
從EMBA、GMBA到Junior EMBA,臺大管理學院累積10多年高階管理教育經驗,因應企業世代交替與轉型升級,於2011年起承作企業EDP(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s)課程,進而於2013年成立高階管理教育發展中心(Service for Executive Education Development, SEED),規劃套裝的專題課程(現有全球企家班和華人企業領導薪傳班),也為企業客製化經營管理課程,以符應個別需求。
2014年1月,CARDO(生涯發展服務中心)成立,為產學合作開啟雙向互利平台。CARDO主要任務有二:一是協助學生認識自己、發掘適性職涯,二是鼓吹企業成為TAIDA Internship Program(TIP)的夥伴,提供學生實習機會,今年已有140家企業提供超過650個實習職缺。
郭院長強調,TIP不是建教合作,沒有學分,也不是選職業,而是職涯探索,透過實際工作參與,或許更能發現真正的興趣與潛能。「我們的學生可塑性很大,所以給他們的選擇必須是多元的,學生也很聰明,會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工作。不給學分,是要他們主動學習,靠自己爭取。目前有20-30%學生經由這個管道獲得資訊,CARDO也會在學期中舉辦說明會,邀請企業來學校和同學直接對話。」郭院長指出,特別是EMBA校友,十分樂意回饋給年輕學生,這也是管院所創造的價值之一。
領導社會
當然,管院服務的對象不只有管院學生,而是所有臺大學生,幫助他們將來可以運用管理技巧在各自專業上獲得成功,所以『創意創業學程』有很多師資來自管院教授和EMBA校友。另外,郭院長表示,他們也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性企業服務,乃至創業,這就是他要擴散的社會影響力-養成學生對社會關懷,提倡企業社會責任。「彩虹故鄉的願望」專案就是學生充分應用所學的範例,學生們想到將微熱山丘生產鳳梨酥所剩下的蛋白做成愛心蛋糕,自己架設電子商務平台,創作故事行銷,為桃園縣復興鄉哈凱部落募得百萬元,幫助這些住在組合屋已逾10年的原住民朋友重建家園。又如2010年成立的「以立國際服務」社企,結合年輕人旅行與志工服務,到印度、柬埔寨、泰國、緬甸為弱勢社群蓋房子。『創意創業學程』的學習果效已逐漸被看見,學生在無形中滋生社會企業家的概念,並以創業來落實理想。
勇敢做自己,不從俗、不隨波逐流,乃至創造新的社會價值觀,這是他要傳達給學生的訊息。從臺大土木系畢業,到美國取得工程博士,念了MBA後,回到管院服務。他說這麼多年來,不論是在管理教育崗位上,還是與電機工學領域同仁合作提供技術支援,他不停止吸收新知,一直更新教學科目,因為他相信管理教育的品質在於領導與價值服務。這就是他亟思要突破的地方,「對於大學生,我們要培育他們成為未來領導者,對於在職人士,更是加值的過程,讓他在這個平台充電後回去,對他的企業產生更大影響力。總之,我想產生對於整個產業及對管理人才的多元影響力。」
臺大EMBA挑戰112公里戈壁路跑,連續5年獲得最佳風範獎。相較於其他學校,臺大EMBA可說是長青組,但他們不會為了成績使出戰術阻擋友隊,他們不會為了個人成績放棄隊友,他們會將補給品分享給因體力不支坐在路邊的人,他們相信互助才是戈壁挑戰賽的精神,將這樣的精神應用到管理,激發更大的能量,這就是他想要散播的影響力。
郭瑞祥小檔案
郭瑞祥院長從臺大土木系畢業後,赴美深造,1987年及1991年分別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碩士及機械工程博士。博士期間專攻製造系統,副修半導體製造技術。1991-1995年服務於美國加州矽谷的國家半導體公司,擔任研究員,並於其間獲得加州州立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1995年2月返回臺大工商管理學系暨商研所任教至今,2006-2008年兼任工商管理學系暨商研所系主任與所長,2008至2013年兼任臺大進修推廣部主任,2013年8月上任管理學院院長。
研究方向以供應鏈管理、商業資料採掘、科技創新、服務創新為主,在大學部與研究所開授品質管理、作業管理、供應鏈管理等課程。5度獲本校「教學優良獎」及一次「教學傑出獎」,以及「特聘教授」獎及第一屆「優良導師獎」。
因著人生經歷若干重大轉折,深刻體悟到人生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曾開授相關專題課程,並出版《勇敢做唯一的自己:臺大教授郭瑞祥的人生管理學》,深獲好評。
圖說:
圖1:機械工程博士副修半導體兼企管碩士,郭瑞祥院長本身就是跨界人。(攝影/彭玉婷)
圖2:帶領團隊發揮多元影響力,為臺大管院贏得最高冠冕。
圖3:臺大EMBA基金會舉辦“茶道”體驗。左2為楊泮池校長。
圖4:2014年新成立CARDO,搭建產學新平台,鼓勵學生進入企業實習。
圖5:在臺大EMBA和創意創業學程的培養孕育下,近年有不少臺大人新創事業和社會企業。
圖6:臺大EMBA挑戰112公里戈壁路跑,連續5年獲最佳風範獎。
圖7:郭院長的人生管理學,勇敢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