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資管系畢業,1992年進入資訊業,待過HP、賽門鐵克等知名外商公司,35歲當上總經理,就在蓄勢待發、即將大展鴻圖之際,張慶光毅然放下百萬年薪與成就光環,轉換跑道創業去,2007年8月,成立「樂齡網」,專賣銀髮族商品。除了虛擬通路外,開了6家直營店,並開放加盟,進駐百貨公司,還自創品牌"L’eLan"外銷至新馬等國,有成為華人地區第一的雄心。而讓他人生有如此大轉彎的是臺大EMBA。
EMBA啟發創業
「臺大EMBA改變了我的後半生。」接受同事邀約,他離開HP,擔任軟體公司總經理,原以為身經百戰,勝任有餘,沒想到業務工作與公司管理大不同,促使他回鍋進修,2003年進臺大EMBA充電。
EMBA師資都是臺大管理學院一流名師,如巫和懋教授、郭瑞祥教授(現任管院院長)和李吉仁教授等,加上50多位同學來自各界精英,讓他視野大開。「我在資訊產業10多年,再怎麼熟悉還是同行,而EMBA同學當中有會計師、醫師、律師、甚至國防部長。人脈界線被打破,從垂直線向水平擴展,無限寬廣。」
「EMBA是跨領域學習的平台,更是創意的搖籃。除了上課,我們班每週由一位同學分享個人專業,我們所接收到的都是核心知識。」他創業的點子就在這裡被激發出來,也因此他認為大學應該鼓勵這種跨界的廣泛學習,不能只重專業技術,「臺灣若要突破經濟發展瓶頸,擺脫代工的宿命,首先,高等教育必須改變。」
他認為,臺灣一直在做cost down的產業,只在底層鑽研,最終落得削價競爭的命運。如何不滿足於只做iPhone小零件,而能開發出另一個iPhone?只有培養T型人才,兼具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博的學識修養,才有開創性。他說他們班有一位會計師,後來轉行文創業,就是典型。
他們這一班,畢業超過10年,迄今仍維持每月聚會一次,每年還選班長為大家服務。同學之間沒有階層關係,大家平起平坐,也沒有利害關係,就是單純的朋友。在職場奮鬥多年後,還能結交朋友,保持純純的友誼,特別讓人珍惜。
職業生涯大轉彎
在臺大EMBA,張慶光找到他人生下半場的目標。一次在李吉仁教授『服務業的創新策略』課堂上,主題是居家照顧,一位東大醫學博士同學介紹多項日本銀髮族商品,有散步車、項鍊式放大鏡、用餐輔具等,引起他極高興趣。因為父親是糖尿病患者,想買雙合穿的鞋都很難,而臺灣早已步入高齡化社會,未來對這類產品的需求量必然大增,這讓他看見一個黎明產業。
創業有主客觀條件,張慶光說當時他在本行已深陷紅海,失去動力。回想初入IT產業正是蓬勃發展時,「那時PC還是封閉系統,一台PC可以賣到3、40萬,變成開放系統後,就只是比價,沒有專業可言,殺價競爭,血流成河,越做越沒興趣。我開始思考,如果職場有二階段,那麼以後15年應該去找藍海,希望下半生做不一樣的事。」
從EMBA畢業後,他進入賽門鐵克,此時心中已萌生創業的想法。「臺灣少子化,嬰兒用品店卻到處可見;臺灣高齡化,但老人生意沒人做。」就這樣起心動念,決定賣銀髮商品,2007年8月創立樂齡生活事業公司。
為了籌備事業,2007年1月起他辭去工作,給自己半年的中場休息。「現在很少人有這種機會,這需要家人支持。我和一位EMBA同學合夥,創業資金共300萬,我出200萬,他出100萬。也有其他同學表示要投資,但我不敢接受,我請他們等,等上軌道了再說。」
其實300萬元是沒法開店的,所以「樂齡網」從網路起家,省去了店租、人事和存貨成本。沒想到開張後詢問度很高,周休二日還有消費者直奔公司要看商品,張慶光看見商機,開始規劃實體店面,2007年11月網站開幕,2008年3月就在臺北市開了第一家店,隨著口碑效應和體驗展示,由北向南陸續設立6家直營店。
研發自有品牌L’eLan
「虛擬通路的消費者大部分是子女,年長消費者只占10%,有了實體店面後,有口碑效應,老人家會帶同伴來,年長者自行購買的比率逐漸提高,目前已占4成。」現有超過2千種商品,並且不斷有廠商洽詢上架,「樂齡網」儼然已成為銀髮市場第一開門磚,這和草創期要拜託廠商供貨不可同日而語。「現在都是廠商主動要求合作,當時我天真的以為直接向工廠進貨來賣就好,你猜他們問我什麼?要幾個貨櫃!」
對未來,他的經營策略是虛實並進,除了自有通路,已進入其他網通,自行展店外,也開放加盟。產品更外銷至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中國等華人地區。基於西方人文化和體型差異,短期仍主打華人市場。近年景氣低迷,臺灣輸出勞工至新加坡,新加坡卻是派人來觀摩他的公司。他相信銀髮族產品可以成為臺灣傳統產業另一個火車頭,為台灣的製鞋業及成衣業重新找到生機。
而他已自創品牌L’eLan,法文,發音近似「樂齡」,取其「有衝力」之意。目前仍採取OEM貼牌方式,因為還需要時間培養設計團隊。公司已建立實習制度提供相關科系學生實習,他也經常到各大學設計系演講,鼓勵學生投入,強調「銀髮族市場目前就好像是美國西部拓荒時代,只要有好的創業商品很容易佔據一塊市場」。此外,冷門的老人照護科系將會翻升,他們不是做外勞工作,在安養院照顧生病的老人,而是這個黎明產業的生力軍,服務健康的銀髮族。
推廣care fit認證
「臺灣的老人家像空氣一樣,大家知道他們存在但卻沒看見他們,所以臺灣引進外勞最多,子女以為交給外勞就盡到責任。其實他們很孤單,並不快樂。」再者,東南亞國家未來可能不再輸出外勞,將老者要學習獨立自主過生活。張慶光說,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25%,然而他們很少讓外勞來照顧,而臺灣將在2018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65歲人口達14%),當人力照顧不足時,就需要生活輔助用品。張慶光更預言,隨著銀髮族市場擴大,各行各業都會受到影響,兩年後將發酵,應及早調整因應。
「國內的服務業並不歡迎老人,譬如餐廳,嫌老人家吃飯慢。想買枝拐杖或一雙鞋,要去菜市場或夜市,買的都是『粗俗』品,因為我們認為老人家節儉、買不起,不會為他們特別設計。但在日本就不一樣,不只賣的產品是新的,連服務也是新的。他們有care fit認證系統,讓從業人員體驗老人身心體能狀況,在對待銀髮族客人時會更有同理心,這就是所謂的安心服務員,我們是臺灣第一個取得認證的公司。辛苦了大半輩子,他們值得受到更好的服務。」
黃昏的黎明產業
隨著平均餘命拉長,人生的中間點也跟著延後,張慶光說60多歲算是新中年。臺灣人65歲退休,退休後還有20年,可以做很多事,所以退而不休,要retire the retirement,他說老人也可以創業!最怕沒有舞台,坐在輪椅被外勞推出來擱在公園大半天,絕對沒有人想這樣老去。
他鼓勵創業,不過不認同近年風行的校園創業。以自己的經驗為例,他認為年輕人應該先到職場磨練,「把人生分成上下半場,上半場在國際級企業操練自己,有一定視野和能力後再創業,可以有較好的選擇,成功機率也比較高。」
他開創了銀髮商品的藍海市場,不過他認為「臺灣的投資環境不利於新創團隊,臺灣創投業有一個很大的迷思,寧可輸很大,不想小贏。零組件工廠一年營業額雖然10多億但毛利很低,而且一旦改朝換代立刻淘汰,但臺灣創投就喜歡這種短期操作。」
雖然創建的初期很辛苦,但他相信他走對了,「就像馬拉松,只要方向對,除非自己退出比賽,不然一定有機會可以贏過別人。」他已贏在起跑點,並且持續前進。他說,「我們服務的對象是人生步入黃昏期的銀髮族群,我常笑稱這是一個『黃昏市場』,但就產業面而言,這絕對是一個黎明產業,已經看到曙光,朝陽會慢慢上升。」
圖說:
圖1:不想人生在資訊業紅海被終結,張慶光出走,成功開拓銀髮產品的藍海。(攝影/彭玉婷)
圖2:患有糖尿病的父親找不到合適的鞋子可穿,讓張慶光心疼,臺灣的老人家不被看見。
圖3:臺大EMBA擴大他的眼界,更讓他結交許多知心好友。
圖4:洞見高齡社會的需求,張慶光要打造黃昏市場的黎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