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吧!」
當別人這樣講的時候,除非是揶揄或是玩笑,通常表示他不能苟同,也就是說,他真正的意思是反過來的:「別作夢了,你得不到的。」
例如我說:「我立志要當個名留青史的偉人。」
「得了吧!」你一定這樣回我。
「我要花兩個月的時間環遊世界主要的5大洲至少50個國家。」
「得了吧!」
「我公司預計年底要上市,半年內股價一定會超過1,000元。」
「得了吧!」
「我擅長劫貧濟富,也就是濟我本人,我投資高收益金融商品萬無一失,很快就可以買下一個職棒隊。」
「得了吧!」
「我兒子女兒都絶頂聰明,將來一定可以進哈佛、MIT。」
「得了吧!」
「我住的那棟大樓不時冠蓋雲集,我又是臺大校友,弄個一官半職容易的很。」
「得了吧!」
「我著作目錄印出來都比你的論文集還厚,我早晚會得諾貝爾獎。」
「得了吧!別再講了,我幫你約一下精神科醫生。」
「得」本來似乎是好事,大家平常都盼望做事得心應手,處世如魚得水,競賽旗開得勝,功名利祿唾手可得甚至一舉數得,怎麼會變成具有負面意義呢?我想多半是因為人不常自省的話,本來就會患得患失,久而久之也就容易會有得魚忘筌、得寸進尺、得意忘形等毛病,結果這個人性自然的「得」的慾望就常常令人有得不償失的下場。若是嚴重一點,變成貪得無厭的話,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遭人鄙視,甚至動輒得咎,不得善終。遠超過己身所需的欲求如果不能自我抑制而無節制的得,往往會變成人生的負擔,特別是年紀越長,由於技能、經驗、膽識、成就、人脈、地位等的累積,越容易得,但自身所需其實是越來越少,所以孔老夫子教誨後人:「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只是人年紀大了以後,很自然的會過度憂慮老無所養,或反過來以為還在好勇鬥狠的年紀,不願承認老之已至,所以經常是來者不拒,得之我幸,不得我要你命。
「老師,我剛剛完成這件作品,準備到世界頂尖的會展發表,請老師同意讓我把您加為共同創作者,因為如果沒有您過去的教誨,我今天實在不可能完成這件作品。」
「嗯,拿過來我瞧瞧,…,你做得很好,頗得我的真傳,這裡再修一下就可以了。」
這看起來是合情合理的學生「自行束脩以上」,而老師「吾未嘗無誨焉」的典型的教育行為,也似乎沒有逾越客觀的道德倫理標準,若是作品成功則還可能傳頌鄉里,成為佳話美談。只是年長者若沒學過孔老夫子的「戒之在得」定理,對於唾手可得的名利不假思索而來者不拒(也許在心裡會把它合理化以自覺心安理得),卻也可能不查四伏的危機而禍在旦夕,真是要命!當我們讀到杜甫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題)這樣的讀書人真實嚴謹的追求學問的態度時,如何能不為患得患失且只注重表面與形式的心態汗顏呢?我們都知道杜甫雖然滿腹經綸、學貫古今,然而他後半生大部分的時間並不得意,因此他對於「得」是理當比別人要有更多的期盼的,但是他並未失去分寸。例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從自己的窮困想到天下寒士,並為他們請命;而「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洗兵馬)則是為天下蒼生請命。
「得」的反面是「給」,也就是付出。今年8月1日下午我與臺大校友棒球隊的學弟張成發(法律82)以及本刊的執行主編秀美特別空出時間到新莊棒球場參加了一個我覺得很有意義的活動,「臺灣棒球名人堂」的揭幕典禮以及第一屆棒球名人授證儀式。主要原因是第一屆獲選入臺灣棒球名人堂的4位前輩裡,洪騰勝學長(國貿46)是我們極想要訪談的對象(校友雙月刊正在編一本【我愛棒球】專書),而且去年甫成立的臺灣棒球名人堂協會的理事長黃瑛坡先生又是我欽佩的前輩與舊識。
我1977年進臺大棒球隊之後,幾乎每星期六下午都在學校的棒球場練球。兄弟飯店創立以後,洪騰勝學長也經常在星期六下午帶著飯店的幹部到臺大打球,就在我們棒球場的旁邊。我記得他每次都擔任投手,由於他有非常特殊的投球風格,而我也是投手,因此對他印象非常深刻。後來他成立兄弟飯店業餘成棒隊時,媒體大幅報導,他創新的作法引起許多人的關注。我1988年初拿到博士學位從美國回來時,正好碰上他推動成立中華職棒聯盟以及籌組兄弟象職棒隊,於是我對於他體內的棒球基因就更加深信不疑了。我少棒以及青少棒時期的幾個隊友也因此有機會進入中華職棒的4個球隊持續貢獻,例如徐生明(味全龍)、李居明(兄弟象)、凃忠男(三商虎)、葉福榮(統一獅)、杜福明(統一獅)等。只是洪學長行事異常低調,當初(甚至直到現在)外人幾乎都不清楚,如果沒有洪學長的奔走協調與出錢出力,當年職棒開打可以說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他終於在26年後願意把當時的經過寫下來,手稿展示在名人堂博物館暫時棲身的新莊棒球場,而他也把手稿影本寄給我以及成發學弟,預計編入書中。我看了他寫的故事以後,對於他對「給」的豁然大度,以及對棒球的熱愛與成就大事的堅定毅力極度的佩服與感動。我們與他的訪談過程中,他沒有一絲的「得」的想法,只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使命感。但是,所有的棒球專業人士與球迷都異口同聲的要把「職棒之父」的尊榮獻給他,肯定他對棒壇乃至這個社會的極大貢獻。毫無疑問的,職棒為年輕球員帶來希望,也對其後臺灣的棒球發展樹立了生生不息的標竿。我覺得政府不能只把棒球當學生運動,放在教育部體育署就算了,而是要將它視為產業,責成有關部會積極發展,當它形成正向循環以後,可以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含無數的周邊與聯結產業的就業機會),甚至大幅增進投資報酬率極高的外交效益。
當然自己的「得」已經是夠惱人的問題了,如果還涉入別人的「得」則可能還會為自己創造許多驚心動魄的人生插曲,變調的曲子。上策是牢記孔老夫子的「戒之在得」定理與杜大詩聖的「得失寸心知」定律,如此應該會讓我們一輩子過得比較適得其所、心安理得。尤其是,如果能擁有一座像蘭嶼隨處可見的「怡然自得亭」(發呆亭)那就太棒了,因為在亭子裡嚴禁互相干擾或患得患失,豈不妙哉!
吳誠文小檔案
吳誠文,1971年巨人隊少棒國手,為國家捧回世界少棒冠軍盃。臺南一中畢業後,考進臺大電機系,1981年從臺大電機系畢業,1984年負笈美國深造,1987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電機與電腦工程學博士。學成返國任教於清華大學電機系,2000-2003年兼任系主任,2004-2007年擔任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鑽研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與測試和半導體記憶體測試,卓然有成,2004年當選IEEE Fellow。2007年借調至工研院主持系統晶片科技中心(STC),2010年將STC整合至資訊與通訊研究所(ICL),並接任所長,2013年獲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的最高榮譽,卓越創新研究機構獎。同年獲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榮譽,2014年歸建清華大學擔任副校長。
圖説:
圖説1:棒球為團隊運動,贏球時不可能只有一個人得,輸球時也不可能只有一個人給,因此臺大棒球隊感情甚篤。這是2013年9月校友隊聚會時拍的,由右至左為我、孫金鼎(法律65)、黃清輝(社會68)、郭宜昭(資訊69)。
圖説2:2014年8月1日下午「臺灣棒球名人堂」揭幕暨第一屆棒球名人授證,洪騰勝學長受到媒體包圍採訪。
圖説3:我2012年3月造訪蘭嶼時發現島上到處都有這種「發呆亭」,我叫它「怡然自得亭」。你一天到晚隨時都可以一個人或結伴上這個亭子,一上去就擁有怡然自得的權利(嚴禁吵鬧或患得患失),別人不能打擾你。我很想要有一座這樣的亭子,至少在心裡面。
圖説4:李順仁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