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前身可追溯至1928年臺北帝大理農學部,從歷史脈絡來看有著深厚的學術傳統,研究和教學都有傑出表現並對社會卓有貢獻。劉緒宗院長表示,大學從11世紀誕生迄今,在人類歷史上重要性有增無減,主要理由在於,大學追求真理的理念是推進人類文明傳承創新的重要助力,而一所著名大學聲望之所以能維持不墜,則在於其兼容並蓄人文博雅與基礎科學,而這就是臺大理學院過去所做的扎根的工作。
「從過去看見未來」,他說1986年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是化學系校友,理學院校友及教師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超過60位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超過10位,「他們的成就與貢獻,清楚提示了理學院歷任師長所努力的目標,同時也指出我們未來前進的方向」。
特別是在新興科技發展迅速的當下,他説基礎研究更重要。「MRI就是典型成功的例子,近數十年電子和生技產業突飛猛進,都是拜基礎科學大突破,進而開發出新方法與新儀器所賜。」有鑑於此,為了繼續基礎科學此一「墊腳基石」功能,院方以五年五百億邁頂部分經費設置了「醉月湖平台」,媒合理學院與中研院學者進行跨領域合作,鼓勵創新性尖端研究,並藉此培養優秀的科學人才,將成果推向國際,貢獻於人類福祉。
從醉月湖平台再啟動 向上拔尖
「醉月湖平台」於2012年啟動,所促成的研究從臺灣雲霧森林變遷、生物地球化學、植物壓力調節,到量子傳輸、大氣奈米粒子,以及DNA複製、阿茲海默症影像技術、大腦神經科學等,主題包羅萬象,所涵蓋範圍統括基礎科學端到應用科技端,並且也不排除產學合作進一步研發的可能。
其次,院方使用邁頂計畫經費也實質改善教研環境與設備,更協助新進人員在短時間內建立研究室所需。對於後者,劉院長不諱言,臺大的薪資結構仍是延攬優秀學者的罩門,理學院有系所曾因此錯失良才。目前每年有10-15位新進教師,這些年邁頂經費的挹注,確實有助於新人在開創研究成果上持續呈現。
此外,為了促成更多院內合作,院方將國際重要期刊報導的亮點研究成果,同步公告於理學院網頁,並在每季舉辦慶生會,會中邀請老師分享,讓同仁瞭解彼此所專擅之領域。還有不定期的系所座談,如海洋化學組與化學系,以及即將舉行的電機系與數學系的對話等等,都在建立交流平台,營造更多合作契機。而理學院設有全球變遷、貴重儀器、空間資訊、理論科學、颱風研究、大氣資源與災害、及身體心靈與文化整合影像等7個研究中心,也能協助計畫之推展與教學工作。
理學院現有7個學系設有大學部和碩博士班,分別為:數學、物理、化學、心理、地質、地理環境資源以及大氣系,另有海洋、天文物理、應用物理、應用數學科學等4個獨立研究所。從前述系所來看,分屬基礎科學、地球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領域差異性頗大。許多基礎研究團隊早已攀頂,如高能物理、彭旭明院士的金屬串;在地球科學方面,受惠於臺灣環境得天獨厚,在大氣和地震的研究也深受國際重視;而心理系早先以華人心理學特色研究獨步,近年積極參與腦神經認知科學亦有初步成果展現。劉院長說,「基本上,理學院的發展是全面性提升、齊步往前走,可以走得比較快的就給更多支持,幫助它向上拔尖」。
以院士級教學再精進 向下扎根
「理學院過去能夠有這些亮眼表現與老師們認真於教學息息相關。」劉院長表示,現在電腦網路發達,知識性學習容易從網路上取得,加上科儀進步也快,基礎課程的教學必須隨之調整因應。「有兩個方向,一是資源共享,以節省人力財力,二是實驗改進,增加新技術如太陽能超導材料於實驗操作,讓學生更早認識科技發展與基礎科學相關性。」他說,培養具有科學內涵和人文素養的人才,教學上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這是理學院責無旁貸的責任。
理學院現有大學部生和研究生一比一,各約1600人(碩1000人,博600人),研究生人數雖增加,仍持續鼓勵大學部學生進研究室,跟老師做專題。他說,重要的是學習以問題導向,引導學生發掘問題,思考並發展解決方法,與課堂和書本所學相互印證。在國際化方面,他十分認同透過不同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的體驗與激盪,不只能拓展視野,對學生在處世態度與格局也都有極大提升。理學院向來重視學習國際化,老師們會運用計畫經費讓學生出國參訪或參加研討會,現有兩成學生在大學4年間有機會出國做長短期海外學習,至於外籍生,相對就比較少,「這是還要再努力的地方」,劉院長坦承,最大問題在於無法提供足額獎學金吸引好學生。「國外大學都有提供獎學金,雖然我們與中央研究院有TIGP Program[國際研究生學程, Taiwa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Program],名額還是很少,我們會再努力的」。
如前所述,理學院人才濟濟,科學院士眾多,所以院方特別重視聯絡以充分發揮"院士資源"。除了藉由評鑑,為本院各系所在教研方面缺失針砭,力求和國際接軌外,若有院士回國會邀請其做專題或通俗性演講,讓師生藉此認識其所專精領域,並學習他們的風範。在國內的院士主持計畫同時也指導學生,讓學生直接沐浴學風,接受這些傑出校友的薰陶。讓劉院長深受感動的是,很多院士校友都樂意撥出最多時間奉獻給母校和社會,如丘成桐院士在推廣數學研究與教育不遺餘力,林長壽與于靖院士在數學系、彭旭明與王瑜院士在化學系、朱國瑞與朱時宜院士在物理系、江博明院士在地質系都有研究團隊,各系校友院士亦經常回校分享研究、指導學生。
以不變的嚴謹態度 追求真理
相對於資訊發達的今天,劉院長回想起他在臺大當學生的年代,「為了取得新的資訊,要花很多時間去搜集。譬如做化學設計和實驗的細微資料就常常要到圖書館找,花了很多功夫,但值得,找尋的過程對個人學習幫助很大。現在用電腦搜尋太方便,有點失去做學問的樂趣。不過,以現在知識的發達程度也必須如此,才有更充裕時間做其他事情。」因此,老師的要求似乎也不同了。「那時候老師對學生要求的確比較嚴格,而這對於一個學自然科學的人來說很重要。」他認為老師嚴謹的要求對他日後學術生涯影響深遠,「嚴格的要求對思維、作法很要緊,能夠對數據分析做更縝密的思考,才能從中發展方向或有所突破或發掘新問題。雖然現在知識爆炸,要學的面向多很多,但核心不變,就是要讓學生領悟到自然科學真正的內涵,真理就是真理。」作為一名科學教育工作者,他強調即使時空背景不同,但追求真理前要練的基本功是一致的,這是他的執著。
唸的是化學系,學成後回母系任教,也擔任過系主任、副院長,在接任院長前已輔佐院長多年,對院務至為嫻熟。對臺大、對理學院、對化學系都有深厚情感,母校對臺灣社會的貢獻度也讓他引以為傲。接任院長後,他給自己的定位是,一是將此一充滿濃郁學術自由氣氛的優良傳統繼續下去,二是在前述堅強的軟實力基礎之上,引領理學院走向世界一流,從而提高臺大的聲望和影響力,因為理學院的發展是大學辦學的指標。
至於當前面臨的問題,主要仍是空間不足。一是地球科學領域的地質系、大氣系和海洋所,系館建築老舊,空間也不敷使用。10多年前曾有地球科學大樓構想,卻礙於經費而未能實現。二是心理系系館,其中一棟已有安全疑慮,有遷建迫切性。為了配合教育部建館需自籌經費的規定,院方已積極展開系友聯絡網建置,通過資訊交流和加強聯繫,爭取系友的肯定與支持。今年6月畢業30週年校友重聚,各系所即邀請系友回娘家,劉院長歡迎系友們回來看看母系,參加各項活動。
劉緒宗小檔案
1977年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1985 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化學系博士; 1986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後研究;1986-1990 年臺灣大學化學系副教授;1990年迄今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1994-1996年國科會自然處化學學門審議人;1999-2001年系主任;2002-2005年國科會自然處化學中心主任;2005-2010年理學院副院長;2013年迄今理學院院長。
研究興趣:
有機及有機金屬化學、勻相催化反應、配位基設計與性質探討、碳烯配體合成與應用
榮譽: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中山學術著作獎、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臺灣大學特聘教授
圖說:
圖1:劉緒宗院長以理學院是大學辦學重要指標自許。(彭玉婷攝影)
圖2:建立多元的科學整合平台,促成理學院院內外合作研究。圖為理學院師長於海研一號。
圖3:每季舉辦院內交流慶生會,2014年舉辦電資工學理學三院聯合慶生會。
圖4:2014.3.26美國科學院院長Dr. Cicerone夫婦來訪演講,於校長室與校長會面合影。
圖5:邀請院士校友教師交流,並作院務發展報告。
圖6:實驗操作是基礎科學的根本,在教學方法上要跟上前沿。
圖7:課程內容容或隨著時代更新,不變的是謙卑學習的態度。
圖8:畢業30年後,回母校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