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論及臺大與臺灣文學的關係,總不忘提起五○年代中期夏濟安教授主編的《文學雜誌》,發掘了陳若曦、白先勇、李歐梵、王文興、叢甦等外文系學生,他們從此走上文學之路而成名家和學者。爾後,白先勇等人在臺大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提供譯介和創作園地,更帶動了六○年代臺灣文學另一波的現代主義風潮。《現代文學》的第二代編輯杜國清、王禎和也由此登上文壇。另外,受到老師顏元叔賞識而嶄露頭角的李永平,七○年代初期持續在《現代文學》與《中外文學》發表作品而開啟他在臺灣的文學之路。以上種種,見證了彼時臺大外文系蓬勃的創作風潮與文學園地,對臺灣文學影響深遠。
臺大與臺灣文學的因緣
其實早在光復初期,臺大文學院不乏文人身影。日治時期的文壇名家楊雲萍、黃得時和蘇維熊,分別在歷史、中文和外文系任教。中文系裡南渡來臺的教授,包括許壽裳、喬大壯、臺靜農、洪炎秋、鄭騫等人,屬於典型的文人兼學者。而廣為讀者熟悉的「讀中文系的人」──林文月教授,同時兼具學人、譯者與散文家聲名,揭示了臺大另一種治學與創作並重的文人譜系。至於提及臺灣文學的推手,外文系的榮譽教授齊邦媛長期推動臺灣文學的英譯,編輯文學選集,評論與推介文學作品,深受臺灣文學界肯定。晚年以堅強毅力完成文學自傳《巨流河》,好評連連,在國內外引起不小迴響。另外,長期在中文系、臺文所教授古典與現代文學課程直到退休的柯慶明教授,對臺灣現代主義有獨到論述,有專著《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2006)。他推動圖書館對臺大文學名家的手稿進行館藏、展覽;創設「臺大文學講座」與主持「新百家學堂」,將臺大的臺灣文學資源數位化,發揮最大的保存和推廣效益。當然,透過臺大文學獎初試啼聲,或浸淫在文學氛圍而後揚名文壇的臺大人,更是不計其數。
相對臺大人在文學寫作的引領風騷,臺大學者對臺灣文學的研究同樣值得關注。在七○年代,外文系的顏元叔、張漢良和蔡源煌教授早有對白先勇、王文興、黃春明等作品,以及現代詩的研究,他們對新批評與形式主義理論的熟悉,頗有一番見地。從九○年代以降,後現代與後殖民理論的引介方興未艾,國家認同與臺灣主體性的糾葛,主導了對臺灣文學史觀的詮釋。1992年先有外文系廖朝陽教授跟邱貴芬教授關於臺灣性與後殖民的論辯。1995-96年外文系廖咸浩、廖朝陽教授與中文系陳昭瑛教授,同時與陳芳明教授針對臺灣後殖民、「臺灣主體」與臺灣史觀的論戰。學者們的激烈論辯,無形中對臺灣文學史觀的建構與開展,已有深遠的影響。在國族論述熱烈喧嘩的這些年,中文系與外文系背景的梅家玲、劉亮雅教授,也分別投入臺灣小說研究。她們回應彼時的學術思潮,展現細膩與獨特的論述關懷。他們關注臺灣小說的性別、家國、後殖民、同志、歷史記憶等核心議題,多年來的豐碩研究成果已是有目共睹。
性別家國與少年臺灣
梅家玲教授的《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2004)總結了她對臺灣小說最初的兩個核心關懷:「家國認同」與「性別論述」。她著眼五○年代國共分立、兩岸睽隔的反共文學現象,也看重八、九○年代臺灣政經社會鉅變下的眷村小說與青少年論述。她意圖展示性別論述連結家國想像必然浮現的牽纏糾葛,以「性別」的「小論述」回應「家國」的「大敘事」,從臺灣小說內部剖析穿梭其間的男女情事、家庭國族,及其形塑而成的文化想像。在西方思潮衝擊與本土文化角力對話的年代,梅家玲教授對臺灣小說探究的視角,突出了她的研究初衷:「既為半世紀以來臺灣小說中的「家國」論題,延展出性別思考的面向,更使「性別」的理論建構,同時與本土的傳統文化及現實關懷結合,從而激盪出更繁複的思辨進程。」
雖然討論反共小說與眷村文學並非新鮮話題,但以「性別」問題介入與脈絡化相關議題,反共小說的政治、歷史與意識型態糾葛更顯複雜,且帶出新穎的論點。同樣從城鄉變遷與家國辯證的角度思考小說家的城市書寫與眷村經驗,梅家玲以「反共文學的下一代」作為眷村小說對家國論述的開展與轉折,提醒作家的不同寫作姿態,以及家國意識與書寫策略的辯證,構成檢視眷村文學的新價值。梅家玲從反共貫穿到眷村的研究脈絡,替臺灣文學主體的多元成分,拓展了不同的觀照視野。
除此,梅家玲教授廣受學界注意的研究,另有「少年中國」與「少年臺灣」的論述。近期專書《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2012)討論晚清以降,「新民」概念放大的青少年認同與追尋,成為小說書寫中被委以重任,且糾結於家國想像、身體文化與家庭倫理的核心主人公。梅家玲首先著眼清末民初小說教育背後的啟蒙論述,再論及日據小說的青春想像與身體政治,以及戰後臺灣小說的少年論述與父子家國裂變。梅家玲開啟的「青春」政治文化學,儼然已是學界熱烈關注的研究主題。從國族論述、性別意識到青春書寫,三個核心關懷自有其內在環環相扣的邏輯和道理。我們回顧梅家玲教授早期對董啟章寫作雌雄同體與女同志議題,以及平路女性主義意識下的歷史與家國書寫的精彩細讀分析,在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大行其道的時刻,梅家玲的研究,實已在性別意識觀照下,另闢臺灣小說研究的文學史關懷。
情色頹廢與後殖民論述
如果說同志與性別論述是九○年代臺灣小說研究的顯學,劉亮雅教授自然是不能忽視的重要研究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1998)和《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2001)二書,展現了世紀末臺灣小說熱鬧紛呈的情色、同性戀、酷兒、變性人、情慾關係等主題,而劉亮雅從性別、文化、美學理論的後現代解讀,以平路、成英姝、朱天文、邱妙津、洪凌等作家的情慾文本,生動揭示了一個慾望流動、性別跨界與顛覆戲謔的小說衝動和可能。這些活潑、炫麗的理論探究,固然振奮人心,直搗議題核心,但劉亮雅藉由同志、女性探觸更複雜的性別創傷與歷史記憶,似乎預見這些情慾書寫背後的政治與美學實有深意。但彼時投入同志文學研究者,不時提出新穎觀點和視野。同屬臺大外文系的張小虹教授、朱偉誠教授,就有多篇論述以怪胎家庭羅曼史的觀點,探究白先勇的同志小說與國族想像的複雜關係。這些討論帶有生動的魅力和趣味,卻也同時替臺灣小說實踐不同的性別美學/政治批評。
《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2006)應屬劉亮雅教授從後殖民理論探究解嚴後臺灣小說的族群與身份政治的代表作。她主張探討後現代與後殖民理論引介涉及的文化翻譯,及其歷史脈絡,進而揭示原住民、女性、同志等社會運動的身份政治議題,透過小說展現的歷史記憶、創傷和主體性的申張和追求,描述解嚴以來臺灣小說的族群歷史書寫、性別與國族政治的交纏。她曾自剖研究初衷,強調「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將臺灣文學建制化,讓它放眼世界,能被拿來與其他世界文學一起討論而毫不遜色。」這也說明了,劉亮雅對臺灣小說的後現代與後殖民思辨,另有值得重視的文學史觀與懷抱。
因此,當近作《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臺灣小說》(2014)更強調臺灣民族主義的檢視,以突出臺灣民主化與後殖民的艱辛之路,「解嚴以來臺灣小說」確實有其難以迴避且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與社會脈絡。劉亮雅教授藉施叔青、田雅各、吳明益、李昂、陳雪、陳玉蕙、賴香吟等小說個案的討論,延續一貫對原住民、女性和性別主題的關懷,但不忘提醒箇中的族群視野、鄉土想像和殖民主義與記憶的對話,隱然「擴充了臺灣作為一個想像共同體的內涵」。無論重寫臺灣歷史、原住民的自然書寫,女性的鄉土想像,跨國流動的國族與性別交纏,全書因此命題的「遲來的後殖民」,其實帶有深刻的現實焦慮和國族寓意。劉亮雅教授回應了臺灣文學史觀一個核心的論述:批判殖民、威權與帝國。如果重申這個論點值得重視,那是暗示著臺灣小說的弔詭之處,但也預告了一種文學的力量。
臺大的臺灣小說研究向來集中於中文系與外文系。但10年前臺文所的成立,已成為發展和培植臺灣文學研究新興人才的單位。目前任教臺文所的洪淑苓教授既是詩人,也長期鑽研臺灣現代詩,成果豐碩。她的最新專著《思想的裙角》(2014)以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為主題。黃美娥教授是研究日據臺灣古典文學的著名學者,《重層現代性鏡像》(2004)是她漢詩研究的代表作,但她同時關注日據時期的漢語文言小說、通俗小說的傳播、文化翻譯與東亞想像等議題。而張文薰教授則有多篇論述研究日據作家張文環,以及臺灣的日語小說。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系長期開設現代小說、現代詩與現代散文課程。歷年開課的重要師資,包括張健、柯慶明、何寄澎、郭玉雯教授等人。他們既培育了學生對臺灣文學的興趣,也投入個別文類的研究。諸如張健教授是藍星詩社詩人,也是現代詩學者;何寄澎教授是著名的散文研究學者;郭玉雯教授研究臺灣現代主義文學與白先勇、張愛玲小說。中文系的高嘉謙教授則以研究馬華文學與華語語系文學為主。臺灣文學既是臺灣文化發展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學人文教育的核心。相信臺大對臺灣文學的持續支持和投入資源,一個蓬勃的臺灣文學研究環境將指日可待。(本專題策畫/中文系李文鈺教授)
高嘉謙小檔案
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臺大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有近現代文學、馬華文學。授課領域:現代散文選、近現代文學史、馬華文學與文化、現代文學導論、現代中文及習作。
圖説:
圖説1:家國認同與性別論述是梅家玲教授對臺灣小說最初的兩個核心關懷。
圖説2:劉亮雅教授二書是上個世紀末臺灣小說研究顯學代表。
圖説3:後現代與候殖民探討臺灣民主化進程及族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