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7年參加大專聯考時,心裡想的只是跟爸爸種田很辛苦,如果當了醫生,不用曬太陽就太棒了。沒想到那年大專聯考考題適中,讓我考了丙組第二名,其中數學的12分,根本題目不用做到最後,就知道那一個是答案。
大五時,在醫學院的繪畫社團,認識了現在的內人,也就是藥學系三年級的洪美瑱,後來岳父大人還以為我會回鄉下開業,替他的女兒擔心的不得了。沒想到由於我的父親跟母親都曾是教師,父親還當過幾個小學的校長,由於濃厚的基因影響,也就促成我後來當了一輩子的老師。
民國64年醫學系畢業,乖乖去當了兩年的兵,還是野戰部隊的裝甲騎兵團。退伍後,當內科住院醫師,主要是因為如果選我喜歡的皮膚科,會被人誤以為我成績不好,可是誰也沒想到,現在第一名才能當皮膚科醫師呢!
住院醫師第1年下學期,內分泌科陳芳武教授問我未來有沒有什麼打算,如果沒有,就到他那裡去做研究,因此後來內分泌學成為我的專長。總住院醫師訓練結束,眼見就要失業,如果念個博士,將來也許可以留在臺大,沒想到畢業後,又說要到沙烏地阿拉伯才有缺,結果服務完1年,剛好陳芳武教授提早退休,我就補他的缺,擔任起教師來。
我從小喜歡畫圖,小時候自鳴得意的在父親校長宿舍的柱子畫了一條茄子,挨了父親一頓罵。雖然中學的美術作品得到老師的稱許,但仍以醫學作為第一志願,並如願以償。
不過喜歡美術的興趣並沒有消減,反而因大專聯考第二名,得到光復書局一筆獎學金,拿去買了油畫用具,並加入美術社團,開啟了這輩子的正式繪畫生涯。
自民國72年擔任醫學院教師後,用圖畫來教醫學,成為我上課的特長,也連續的、相當多次的為我贏得優良教學(民國88、89、90、91、97年)和傑出教學(民國92、98年)的獎項,直到成為特聘教授(民國99年)。(註:民國88年開始由學生票選就連續獲獎,得傑出獎後,民國93至96年不能列為候選人,得兩次傑出獎則不能再成為候選人。)
1987年,內科曾春典教授出國留學,他留下兩件任務給我。一件就是擔任健康檢查病房的主任,另一件就是擔任《當代醫學》月刊總編輯。早期《當代醫學》的創辦是因為臺大內科廖運範醫師覺得沒有中文醫學期刊,因此就與一些同好,創辦了《當代醫學》。當時還被一位議員嘲笑說:「如果一年沒有倒,就要辦桌請大家」,沒想到我接任時已經經歷13年,當我接的時候,由於國內醫學期刊不多,而且當時健保也還沒有施行,藥價沒有被殺得很厲害,因此願意來做廣告,所以比較好執行。不過2013年,當代醫學進入40年,不但沒什麼廣告,訂戶也急遽減少。雖然雜誌的可讀性比以前還高,更重視醫者的人文素養,可是股東認為是做快樂結束的時候了。我從民國76年做總編輯到民國103年,在當代《醫學》月刊40年中,擔任了27年的總編輯,也因而出版了共6版的內科學,可說醫學生泰半是看我編的中文醫學書籍長大的。
有人問我,要不要轉台到他們私人醫院去賺大錢,而且提早退休去私人醫院,領月退加上私人醫院的薪水,就等於是雙薪,這樣即使工作同樣忙,薪水還比較高,我都說謝了。
這有幾個理由,第一、臺大醫院龐大,分工又細。我的人緣好,想到要做什麼,找找兄弟就可以完成,不管是做研究或是照顧病人,都是如此。
另一個理由是,學生的感謝,讓我覺得做老師很有意義。我會把他們寫給我的信保留起來,他們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有幾封深得我心,公布其中兩封跟大家分享,希望他們不要介意。
以前就常常會聽到其他學長姐或其他醫師稱讚老師教學很有一套,過去的幾年內,老師也陸續拿了幾個優良教學的獎項。可是局外人那有我們這些在內分泌次專科內受訓的人感受深呢!
在”言教”方面,老師總是能教給我們最新最好的東西。在甲狀腺方面,老師是臺灣公認的龍頭老大,在不同的年代都能持續站在研究的最前端,持續有精彩的研究在進行,有獨創性papers發表,更叫人感謝的是老師不惜時間與精力地傳授,不論是我們這些接受training的fellow,不論是病房的住院醫師,或是課堂內坐著上課的學生們,或是只是來跟幾個小時Echo的外院醫院,老師都是不遺餘力傾囊傳授。而且老師還會因時因地因才施教,對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使我們能得到最好的學習。除了學術上單向的傳授以外,老師還啟發鼓勵我們進行研究,也不厭其煩地幫我們修改papers,這對我們每個人做學問的能力都有莫大的幫助。
“言教”做得好的老師,其他人也有,可是張教授更在”身教”上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從生活態度上看來,醫學及職業並不是生命的全部,藝術與家庭也都值得我們好好經營投入。從修養上看來,不論門診病人再多,不論Echo room的病人一再日復一日的犯錯,不論其他的fellow或小姐已經快要累垮快要發脾氣了,老師總是給病人最溫暖的笑容及服務。
從精力看來,老師的多產與活力一直叫我們覺得慚愧。從擔當上看來,當初某位家屬對病人的去世無法接受而有法律行動時,老師想都不想就站出來要幫忙處理,這令我們覺得很溫暖與安全。從處世的技巧來看,不論是鴻儒或白丁,老師都能弄得服服貼貼。
Dear 老師
感恩節到了,感恩的季節…上次匆匆一別,至今竟快2個月了!最近好嗎?是否有多一點空閒作畫呢?前一陣子,樹葉紛紛轉紅,轉眼間竟已落英繽紛!身處在「季節感」如此明顯的地方,也不免變得善感起來,可惜自已不像老師會作畫,或是像師母做乾燥花(葉),眼前的美景,心中的感觸都由它獨自沈澱…。
最近除了申請學校,四處旁聽,也有多的一點時間「自我學習」──程式語言,線性代數,人工智慧等等,這些新的領域真的令人興奮不已!真的很希望有機會能正式入學,早日學成,將之與醫學研究整合。一直非常羡慕老師──天才型的學者,充滿idea,自信,群眾(病患)魅力,常常反問自已,要如何自我充實,才能像老師一樣呢?現在的我,仍在尋找答案…
每次都當乖乖聽話的學生,現在該我來嘮叨老師幾句吧!「要多保重喔!少加一點號(雖然很難…)珍惜這個減緩步調的機會,生命會更豐富的!」。
當然這是在我健康的時候,他們對我的評價。可是我也不是鐵打的,也有生病的時候,在生病時,學生又會各寫一段話來鼓勵老師,希望老師早點好起來。這些都是我喜歡當老師的理由。
民國104年7月31日我將屆齡退休,我覺得我的人生,真的應驗了一句話,為師最樂,有好的學生更爽。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學泌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
圖説:
圖1 醫學院學生活動中心前的天鈞與美瑱。
圖2 陳芳武教授與我。
圖3 教學優良與傑出獎牌。
圖4 學生為我慶生。B字下兩側為內人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