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國家研發經費來看,研究成果技術轉移產業收入僅及投入的1.3%,即便臺大也不及2%。李校長指出究其原因有三,並進一步提出解決之道,包括要以產學的智財權合作取代產學合作舊思維、分析產業機會作為應用研究導向,以及研究者要與專業經理人合作技術原型等,重新架構我國專利布局策略;李校長見解精闢獨到,詳見本期「校長開講」。
臺大創意實現中心於日前正式掛牌,將與創新育成中心及校友企業家於2012年3月成立之創聯會,攜手推動校內創意創業之規劃與實現,本期有創聯會舉辦之創業沙龍講座,由專家為您分析如何選擇創投。
本校在「五年五百億」支持下成立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近年在腦神經系統研究已卓有成果。如前主任嚴震東教授聚焦於大腦及視丘等前腦區域的痛覺機制研究,結合了電生理和MRI等方法,探求其生物機制並協助開發藥物與治療方法。而曾文毅教授與哈佛醫學院Van Jay Wedeen首度發現大腦的神經軸突以三維網格結構排列組合,如同電腦運算建立在0與1,只要一小群基因即可調控複雜的大腦神經連結,可望解開精神疾病之可能肇因。二位教授的研究在學術領域居於前沿,對於臨床醫學更具有應用價值。
盛夏送走一批畢業生,9月入秋新生入學,「在杜鵑花季流轉中」人來人往,轉間眼,有人從學生成為老師。作為老師的新鮮人,沈凡玉教授回想當年順著自己的意思進了相對”無用”的中文系,在古典詩找到發揮的場域,現在的她在教學當中致力讓古典詩與現實生活產生連結,教學相長。也是為了教學生一輩子都用得到的東西,電機系的葉丙成教授開授「科技簡報製作與表達」,訓練學生溝通的軟技巧,體驗式教學法新穎有趣,看來無關專業,可甚獲好評。
「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先生的旅遊見聞日前由其長女杜淑純女士出版。杜博士作育英才無數,從他的旅遊日記和文章當中可窺知其對臺灣醫學教育之盡心盡力。
杜博士因是總督府醫學校第一名以及第一位臺灣學生,自小即受矚目,後更功成名就,深獲世人敬重。同樣自小成名的吳誠文,對於“名”有別於一般人的體會,為名求名,是利之所趨、浪得虛名的多,也消逝得快;為眾生奉獻而致名聲傳播,如德雷莎,才能實至名歸、留芳百世。
老圃造園董事長蔡秀瓊校友創業有成,被園藝系推選為傑出校友,但他說真的不想成名,創業本意只為在自己興趣的領域謀生計,但其實,他有著與生態共生共榮的理念,請看本期校友專訪。
臺大有個體質人類學寶庫,是臺北帝大時期金關丈夫教授所建立而保存至今,在臺灣原住民骨標本的典藏價值外,或可賦予其新意,如應用於族群遷徙關係的探索研究。臺灣原住民為南島語族,豐富的語言讓臺灣被視為南島語族語源和傳播要地,只是流失得快,所以臺大出版中心出版的《達悟語詞典》是保存語言,也開創語言學習新機。
臺灣農村的發展與臺大人息息相關,不論產官學界均著力至深,蔡宏進教授從宏觀角度審視,以經濟性與非經濟性面向來討論農村發展歷程,對照近年的土地休耕、環境污染等層出不窮的問題,值得深思。
令人聞之色變的心肌梗塞,最顯著的徵兆之一是胸痛,但發生胸痛的原因除了心臟血管系統外,呼吸系統和胸部肌肉骨骼發炎、甚至胃食道逆流和焦慮都會造成,本期邀請陳晉興醫師為您說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