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畢業季節,一波波大學生離開校園,即將展開新生活,惟不知所從者眾。李校長以英文commencement勉勵,從大學畢業才是人生的開始,時時創新思考,加上實現的行動力,定能為自己也為人群創造價值。
誠如「好事的歐吉桑」褚士瑩所說,臺大人使用了比別人更多社會資源,所以要回饋,做一份能幫助別人的事,透過工作的形式,把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好。
雖然金融海嘯讓許多年輕人「畢業即失業」,不過人們已開始認真思考資本主義和發展主義的正確性,2012年地球高峰會以「我們想要的未來」為題探討何謂真正永續,請看吳東傑專欄。崩世代已開始怒吼,他們的「野草莓」運動為世代正義、居住正義、土地正義挺身而出;且看何明修教授談學潮再起。2004年紀錄片《無米樂》的寫實呈現,讓臺灣的土地使用和農民權益問題受到輿論高度關切,這是哲學系畢業的莊益增的處女作;2011年再以《牽阮的手》表達對爭取轉型正義的呼聲。
莊益增說從沒想到他會在紀錄片裡如此不可自拔,和吳誠文近數月沉迷於薩克斯風一般,人類對某種事物的興趣一旦被開啟,似乎就無可救藥,多少人著迷於宇宙的奧秘也是如此。
宇宙浩瀚真的難窮盡,但就有吳俊輝教授、林凱揚教授和陳丕燊教授懷抱著探究真理的態度,要在這個領域窮盡畢生之力。吳俊輝教授中西學兼備,強調以開闊的胸襟廣納各種思惟,正好回應了李校長對畢業生的勉勵。你相信宇宙有父母嗎?且看吳教授<通往宇宙的神奇路>。同樣參與AMiBA計畫,林凱揚教授介紹設於夏威夷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計畫,企圖從中觀測到星系團合併的過程;此一由臺灣獨力出資,集結了臺大與中研院天文物理學者群力的大型望遠鏡計畫,期望對宇宙之生成、變幻與發展有更多的瞭解。
陳丕燊教授則參與在南極的微中子天文台「天壇陣列」國際合作計畫,並於2011年首次踏上南極進行實驗;預期5至10年內對宇宙面貌以及高能粒子研究有重大發現。
個人主義當道,與人發生紛爭難免,除了訴訟,調解也是可以尋求的解決方式,本期「法律與生活」邀請施淑貞律師以其豐富的實務經驗來為您作說明。
本期「保健天地」接續疼痛主題,由耳鼻喉科專家柯政郁醫師談顳顎關節炎,咬合不正也會讓人耳朵痛?可別輕忽了。
本校出版中心和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合作出版The Chinese Recorder全套75巨冊並開發檢索系統CRISE,近日已公開問世。這是有關近代中國極為重要之圖文紀錄,因著這些宣教士到中國傳福音而被保存下來,成為近代史極為重要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