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編/註:張秀蓉教授

前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群諮詢委員

臺大醫院顧問

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工作委員

ISBN978-986-03-2143-2(精裝)

GPN1010100620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有計畫地將西方醫學之知識、技術、制度、思想引進臺灣,並積極進行醫療衛生建設,固然有其殖民統治的意圖,卻也為二戰後臺灣現代醫學與醫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促進了臺灣現代化的進程。

本書編者張秀蓉教授辛苦蒐集及整理臺灣近代醫學、醫療、衛生發展有關且具價值的重要檔案、史料、文獻,並加以譯註,是研究臺灣醫療公衛史極其珍貴的著作。

本書共分三部,第壹部「臺灣醫事衛生年表」,提供日治臺灣醫療公衛的清晰脈絡;第貳部「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共衛生業績」,以系統性的記錄與科學統計,完整呈現日治臺灣醫療公衛的整體面貌;第參部「法規與文獻」則收集關鍵性史料,帶領讀者更深入了解醫療公衛政策背後的理念與想法。

第壹部內容譯自堀內次雄、丸山芳登共同撰寫之<臺灣醫事衛生年表>,原文刊於《臺灣醫學會雜誌》19461月復刊號。原作者為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發展參與者、見證者,年表羅列記述日治時期熱帶傳染病防治之經緯,及日本在臺灣的衛生醫療建設。

第貳部則翻譯丸山芳登所著<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共衛生業績>,全書分序、人口、疾病、設施4大篇,除了介紹臺灣的地形、氣候、人口之外,更詳細記載了日治時期臺灣風土疾病,包括鼠疫、傷寒、赤痢、霍亂、天花、腦脊髓炎、瘧疾、恙蟲病等急性傳染病,以及寄生蟲病、蛇毒、結核病、麻瘋病、梅毒、皮膚病及地方性甲狀腺腫等特殊疾病。另外也詳細敘述日治時期臺灣的衛生行政、醫療、醫學教育、研究機關、醫事人員、環境衛生等狀況。將醫療公衛相關業績作平實敘述,而且各章、項之後均附文獻,包括臺灣及日本出版相關研究的成果,彌足珍貴。

第參部則是張秀蓉教授多年來所收集的日治時期臺灣醫療衛生建設史料的精華,又分為「醫療」、「公共衛生」兩個單元,其下分項列出法規及珍貴文獻,對於日治時期臺灣醫療衛生發展歷史的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藉諸項法規及所選文獻,期能佐證並補充日本政府統治臺灣時期在醫療公衛方面的努力及理念。

本書雖分為年表、業績、法規文獻三個獨立篇章,彼此卻有著相互參照的一貫性,舉例來說:

第壹部〈年表〉記載:1910年為本島學生接受正規身體檢查之濫觴;第貳部〈人口篇‧體格與體力〉,則詳實記錄臺灣青少年體格、運動能力、身體測量等統計資料,包括「日、臺男女身高比較表」、「臺灣人男、女身高胸圍係數變化表」、「日本人、臺灣人與阿美族之小腿對身高比」等、以及當時相關主題的研究文獻;此外,第參部〈法規與文獻〉中,可以直接查閱到「臺灣小學校兒童身體檢查規程」以及「體檢表樣式」等具體資料,作更深入的閱讀與了解;文獻方面也可參照堀內次雄於1934年發表的演講稿「臺灣衛生狀況的今昔比較」,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描述整體公衛政策背後的用心與理念。

本書是張秀蓉教授投注十餘年的心血所蒐集、編選、譯註日治臺灣醫公衛極為重要之文獻資料之大成,先後參與的工作人員、譯者超過10人。全書共600頁、近30萬字、100餘幅各主題的統計資料、比較表等,並精選40餘幅珍貴圖片以全彩呈現;內容豐富且深具史料價值,經由本書可以深入了解臺灣近代的公衛建設發展歷程並能管窺當時社會概況。

 

1:日本成立總督府中央研究所統攝產業與衛生相關研究,1939年改隸臺北帝國大學,並改名為熱帶醫學研究所,極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前身。

2:日本殖民臺灣,為便於統治並配合其南進政策,熱帶醫學研究成為日治臺灣醫學研究中的顯學。1943年《熱帶醫學研究所》期刊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