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珍貴史料遇上資訊高手~The Chinese Recorder的首次全套出版與檢索系統CRISE問世
書名: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全套75本;中文名稱:《教務雜誌》)
出版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
編輯委員:汪靈光‧查時傑‧項潔
主編:查時傑
總監:項潔
語言:英文
ISBN:978-986-02-7510-0(全套:精裝)
出版年月:2011年12月
由臺大出版中心和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合作,費時多年,終於完成全球首次完整呈現之The Chinese Recorder(《教務雜誌》75冊),並獨家開發出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檢索系統CRISE (CRI Search Engine)。2012年5月17日下午2時假本校文學院會議室舉行發表暨座談會,正式向各界引介。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簡稱 The Chinese Recorder, CR)為1867~1941年間,在華的西方宣教士於中國出版的英文刊物,是出版最久的刊物,除1874年前停刊過外,未曾間斷出刊,初為雙月刊形式、後為單月刊,一年合訂為一冊,長達75年的出版共集結成73冊。發刊之目的乃為提供來華宣教士一彼此交流信息的平台,溝通傳教工作、語言學習與生活心得等;由於其所紀錄之年代適逢中國社會政治變動鉅大的年代,復因其紀錄詳實、議題豐富,又有大量圖(照)片、統計數字,不單可作為西方瞭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更因其撰寫者為長期生活在華之西方宣教士,其觀點異於一般中國人或西方人,內容也與亞非美歐洲時代相互對照,故而成為近代史極為重要之史料。
1858年中法天津條約正式允許西方宣教士進入中國傳教後,基於溝通訊息需要,於1867出版The Missionary Recorder: A Repository of Intelligence from Eastern Missions, and a Medium of General Information一年後停刊(簡稱The Missionary Recorder,為CR前身),1868年以The Chinese Recorder之名復刊,直至1941年日軍占領上海為止。前後多次易名,仍以The Chinese Recorder為刊名居多。內容有傳教主題、人物介紹,以及各種議題,豐富多元,包括:時事討論如中法戰爭 (1883-1885)、義和拳亂、辛亥革命、反鴉片運動、收回教育權、共產主義在中國興起等;生活習慣、語言學習、儒釋道思想研究心得、中國經典翻譯;各種教育文化、風土民情、醫療、社會服務等;亦有許多興建教會、學校、醫院、中國教會成長、受洗人數等統計;而大量珍貴的人物、建築、少數民族等圖片、各式手繪圖、地圖等,完整重現19至20世紀中國社會與生活面貌。
因刊行時間超過半世紀、戰後完整保存者少,所以研究者幾希。原發刊單位曾於1941年7月與8月刊登「廣告」徵求含第一冊(1868年5月~1869年4月)在內等缺漏期刊。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上海,因擔心宣教士們的資料外洩而燒毀最後一期(1941年12月),更顯全套完整收錄之困難。縱使少數圖書館有部分藏書,亦因係珍本書、善本書而無法借閱;加上內容浩繁,倘無適當研究工具協助,研究者極難掌握。長期以來,欲一窺The Chinese Recorder之堂奧僅能由微卷軟片或電子書資料庫著手,然其清晰度不佳、展閱研讀與彼此參照不易。1986年美國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歷史學教授Kathleen L. Lodwick曾編纂出版兩冊索引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 A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s in Asia, 1867-1941,以三大主題分類(人物、差會/組織、與主題),使用詞條(tag)標記,共計13,794條條目與310,626條頁碼紀錄,大幅提升研究便利性,惟研究者若不熟稔內容,難以觀察出詞條間的相互關係,遑論處理龐大的數據與資訊。
有鑑於此,臺大出版中心與基督教與中國中心二單位戮力合作,以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之珍貴原刊為基礎,花費鉅時編校,完整重現The Chinese Recorder原刊,並獲授權重印兩冊索引,共75冊,內文約52,000頁,圖片約1,500幅。同時由本校項潔教授(資工系特聘教授兼臺大數位典藏中心主任、臺大出版中心主任)針對2冊索引開發檢索系統CRISE,可連結內文全文,主動統計、搜尋、串聯詞條間彼此關係,密切整合了13,794條條目與310,626條頁碼紀錄。檢索者只需輸入「關鍵詞」,系統即自動統計、分析,並列出檢索資料總筆數與年代分布曲線圖、相關頁面等。年代曲線圖不僅幫助檢索者對資料分布的全貌與趨勢一目瞭然,曲線圖上亦可顯示不同年份資料筆數,方便研究者逐年製表比較;又可依不同主題或年份、作者等分類逐一展開、詳閱內文。CRISE系統有如一座開架式圖書館隱身於電腦中,且有隱形機器人主動隨侍在側,將所有相關資料由不同書架(年份)中找出、遞送出來,更方便研究者旁徵博引、觸類旁通,延及不同主題,是研究時不可或缺的利器。
The Chinese Recorder 全套出版與 CRISE 檢索系統研發完成,不僅是臺灣學術出版的重要里程,亦為全球學術出版之重要紀事,對臺大與臺大出版中心極具意義。此次和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共同合作,克服萬難出版此套與中國脈動密切相關的珍貴史料,不僅補齊近代中國史研究欠缺的一環,也具體實踐了臺大出版中心學術出版的核心價值,為學術研究成果及材料的出版扎根,為更多研究成果提供可能;而研發全球絕無僅有的 CRISE 系統,更開啟跨領域「出版」的新頁。
圖說:
圖1:塵封數十年,The Chinese Recorder在臺大首度完整全套面世。
圖2:The Chinese Recorder超過1,500幀珍貴圖片,圖右為中文聖經翻譯者馬禮遜牧師(1931)。
圖3:興建於上海的教堂-鴻德堂。融合中外建築之美。
圖4+5+6:索引開發檢索系統CRISE示範。CRISE密切整合索引中高達13,794條條目與310,626條頁碼紀錄,為研究者的絕佳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