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臺大人當選第一屆傑出校友

臺大於2006年首度遴選傑出校友,並在該年校慶典禮上公開表揚。第一屆傑出校友共6位,他們分別在學界、業界及對社會服務卓有貢獻:學術類為施敏(電機系,1957畢)、李羅權(物理系,1969畢)、姚孟肇(動物系,1971畢)等3位,工商類為林百里(電機系,1970畢)、李焜耀(電機系,1974畢)等2位,社會服務類為許文政(醫學系,1949畢)。茲簡述其事蹟如下:

世界半導體先驅──施敏 

現任國立交通大學「聯華電子講座」教授。大學畢業後赴美深造,先後取得美國華盛頓大學碩士、史坦福大學博士(1963)。同年進入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1990年為時任交大校長阮大年先生延聘回國任教迄今。

施敏先生對現代微電子科技(Microelectronics)發展貢獻卓著,堪稱為世界半導體科技的先驅。1967年與Kahng博士共同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除為手機大廠運用於行動電話外,也廣泛使用在微波爐、數位相機、全球定位系統等。他的發明不僅在電子產業營造超高產值,也為人類創造高科技生活的未來。

1969年出版的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ley,19692ndEd.,1981)(半導體元件物理學)被翻譯成6種語言,是為近代工程與應用科學類著作中被引用次數最多之文獻,影響至為深遠。其學術成就深受肯定,獲獎無數,1969年獲中山學術獎、1991年獲IEEE J. J. Ebers獎、1997年獲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先後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5)、IEEE Fellow1997)及獲聘教育部國家講座(1998-2003)等。

 

圖説:

圖1:第一屆傑出校友──施敏先生。(攝影/洪培元)

將臺灣推向太空的推手──李羅權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1969年台大物理系畢業,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碩士及博士。歷任美國太空總署哥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里蘭大學助理教授、阿拉斯加大學物理系教授兼所長,以及東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名古屋大學等名校客座教授。

李羅權先生專長太空物理,自1979年起陸續提出地球千米波輻射理論、多重X線磁場重聯理論、日珥形成的理論、太陽大氣加熱理論及「巨大噴流」之發現等。1995年返國服務,任教於成功大學物理系,並擔任理學院院長。1997年,兼任國家太空計畫室(現為國家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負責規劃我國衛星的科學研究,2001年起接掌主任,任內研製組裝福爾摩沙2號及3號,大幅提升我國太空研究能力與國際地位。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2006年出掌中大。其卓越成就深受肯定,2002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5年獲總統科學獎獎章,2006當選為發展中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

 

圖説:

圖1:第一屆傑出校友──李羅權先生。(攝影/洪培元)

領軍分子生物研究──姚孟肇

現任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生物系博士(1975)。歷任耶魯大學生物系博士後研究員(1975-78)、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生物系助教授及副教授(1978-86)、華盛頓州華盛頓大學遺傳系訪問學者(1985-86)及生物系兼任教授(1986-2007.02)、佛瑞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基礎科學組研究員(1986-2007.02),2004年回台出掌中研院分生所。

姚孟肇先生為「原生動物纖毛蟲分子遺傳研究」頂尖學者,以Tetrahymena為研究模式,自70年代起即針對細胞核與染色體的結構作系統性之分析,並獲致前瞻性成果。近年利用四膜蟲探究細胞分化過程中DNA之重組複製,以及其他影響真核生物基因組完整性與傳遞過程,可望運用在人體細胞之分化、癌變及老化之現象探討。其傑出成就深獲國際肯定,2005年美國科學促進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授與fellow榮銜,2006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姚孟肇

從小就對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十分好奇,所以大學考上動物系一點也不奇怪,會鑽研分子生物學,則是得自兩位教授的啟蒙,其中一位就是將纖毛蟲「介紹」給他的黃仲嘉教授。「他剛從美國唸完書回來,教的方式比較新鮮,我大學畢業後跟著他做了一個夏天的研究,他做學問的樂趣、精神以及風範都令人欣賞。」回想學習的過程,他說「臺大的環境讓我探究、發揮,還找到好的老師帶領我,這很幸運。」

早年陰錯陽差未能回國服務,所以當李遠哲院長問他意願時,他沒考慮太多就答應了。經過二十多年打底,現在臺灣的生物科學已有一定水平,但並不表示就夠了,「還要繼續向上提升。」他強調唯有紮實的基礎科學,才能引導應用科學有突破性的發展,也才能真正帶動產業創新,好比2006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美國兩位科學家費爾(Andrew Z. Fire)和梅洛(Craig C. Mello)發現「核醣核酸(RNA)干擾」現象調控基因作用的機制,就是一個小團隊所做的基礎醫學研究。
 他認為,臺灣的競爭優勢在文化上,「臺灣是亞洲地區接受西方科學系統和思想比較先進的地方,尤其在華語區,而華語又是我們的母語,這是臺灣最難得的地方。尤其近年來臺灣已建立了較為透明、健全的社會政治體系,這在其他華語地區是沒有的。不論教育、工業或學術發展,若沒有健全的社會體系是不容易穩健前進;這是我們的優點,我們要充分運用。」

只是,他覺得臺灣對研究資源的支持仍嫌不足,不僅遜於歐美國家,即使是日本、韓國、新加坡也都比不上,未來應挹注更多研究資源,同時吸引最好的年輕人投入跨領域研究,則臺灣在分子生物學、基因體醫學研究的成就值得期待。

大學曾是臺大合唱團一員,笑稱已不能再唱的姚孟肇這會兒要為臺灣的研究發聲。(採訪/編輯部)

 

圖説:

第一屆傑出校友──姚孟肇先生。(攝影/洪培元)

臺灣筆電王國的創造者──林百里

現任廣達集團董事長。1972年臺大電機研究所碩士,曾攻讀博士,惟因志在創業而放棄。就讀臺大電機系研究所時,與同窗溫世仁共同設計出臺灣第一部電腦,獲行政院頒發第1屆「青年獎章」。碩士畢業後,兩人集資創立三愛電子和金寶電子,後者為全球電子計算機最大製造商。1988年與梁次震等人成立廣達電子公司,致力於筆記型電腦研製,1998年成為臺灣最大、全球第三的筆記型電腦製造商,被《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世界百大資訊業的第14名,1999年獲《亞洲商業周刊》評選為亞洲之星。2000年出資興建臺大電資學院大樓,命名為「博理館」,開企業界捐贈公立大學教學大樓之先河。

林百里先生將電腦製造產業的工藝推向極致,使臺灣成為「筆記型電腦」王國,也是影響廿一世紀全球走向資訊社會的重要推手之一。

 

圖説:

圖1:第一屆傑出校友──林百里先生。(提供/臺大電機之友)

永遠走在前端的企業家──李焜耀

現任明碁友達集團董事長。1976年進入宏碁電腦工作,表現優秀,曾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進修。1996年成立友達光電,投入TFT-LCD面板產業,2002年即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面板廠,更自創BenQ品牌,聞名國際。2005年併購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創下全球科技業歷來最大規模的國際併購案。作風大開大闔,獨樹一幟,1994年獲頒《商業周刊》當代傑出企業人物「尊爵獎」,2000年獲《數位時代周刊》「2001年十二大風雲CEO」第4名,2005為《美國商業周刊》列為臺灣電子業名人堂之一。

李焜耀先生在創業成功之餘亦不忘回饋母校,2004年代表明基友達集團出資興建電機系研究大樓,命名為「明達館」。

 

圖説:

圖1:第一屆傑出校友──李焜耀先生。(攝影/洪培元)

蘭陽史懷哲──許文政

現任財團法人羅許基金會董事長。基於對家鄉的愛,臺大醫學系畢業後,毅然返鄉投身基層醫療服務,1952年重建羅東博愛醫院,充實醫療設備並不斷提升品質,迄今仍為宜蘭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型醫院。為實現父親遺訓──「博愛濟世」精神,兄弟合力捐款設置「羅許基金會」,以義診、施藥濟助貧困,獎勵清寒學子,並投入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之巡迴醫療服務,後又陸續創辦宜蘭縣生命線協會、中華民國祥和社會志願服務聯盟等,將服務觸角擴及社會各角落。

除終生奉獻蘭陽醫界,許文政先生也曾任監察委員、國策顧問及行政院顧問等職,熱心從政。本著服務的精神,於1995年創立宜蘭縣臺大校友會,其後積極輔導各縣市籌設校友會,致力為母校及校友間搭起交流的橋樑,是為臺大校訓「愛國愛人」高貴情操之充分發揚。

許文政:醫療是公益事業

原就讀於日本名古屋大學醫科,戰後於1946年回國,轉入臺大醫科,1949年畢業。由於故鄉宜蘭深受流行病所苦,學生時的許文政就曾組織學生醫療隊回鄉服務,加上父親殷殷囑咐,所以他畢業後即回宜蘭開業,從診所到設立博愛醫院,再從30床擴充到現在的1,156

他說:「醫生要做一些公益事業」,本著醫療事業是公益事業的心態,他深入龜山島、山地鄉等偏遠地區巡迴義診,接濟貧困學生並幫助他們完成學業。許文政將人生完全奉獻給了宜蘭,因而被宜蘭人尊為「蘭陽的史懷哲」。

他直說:「我沒那麼偉大」,應該是大學時看到老師們「視病如親」的潛移默化,「葉曙先生、魏火曜先生、杜聰明先生到現在都還讓人印象深刻,他們課堂上很嚴厲,不過課後與學生很親近,我們偶而會去先生的宿舍...。我想我會對社會付出,應該是當時老師給學生的教育,總括一句就是『醫德』吧!」

對母校及校友,他也同樣無私付出。奔走各地促成地區校友會,「臺灣省校友會成立後,辜振甫先生就要我去各地組織校友會,所以我從宜蘭開始,到臺灣各縣市去尋找校友、籌組校友會,得大家疼惜,讓我擔任理事長。」目前除了澎湖縣因校友人數少而較困難外,其他縣市都已成立校友會。

惟少數校友會處於停擺狀態,乃至被縣市政府撤消登記,對此,許文政認為一個非營利性組織能否活絡最重要的因素取決於幹部的熱誠。而李校長上任後對校友會鼎力支持,校方也經常參與校友會活動,他相信只要母校、校友會多聯絡情感、合作議題,時間會解決一切。(採訪/編輯部)

 

圖説:

圖1:第一屆傑出校友──許文政先生。(攝影/洪培元)

圖2:許文政醫師於創院初期下鄉巡迴義診。(提供/羅許基金會)


5位臺大校友榮獲「湯姆森科技卓越研究獎」

湯姆森科技訊息集團Thomson Scientific20061114日首度在臺灣表揚「湯姆森科技卓越研究獎」,8位獲獎者當中,有5位臺大人,分別是廖運範、郭仁財、汪根欉、吳素幸及楊燦堯。湯姆森科技集團ISI知識網絡成立超過50年,包括Web of Science, Web Citation Index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等,是目前在科學及學術領域引用文獻最重要的資料來源。研究成果若能刊登於其所收錄之期刊,便具有較高之國際能見度。主辦單位表示,臺灣的研究報告被引用次數逐年上升,目前已排名全球第18。若以每份報告被引用次數來看,更是亞洲第二,僅次於日本。獲獎者簡歷如下:

 ⬛ 廖運範──臺大醫科(1967)畢業,專長肝臟病學及內科學研究,現任長庚大學教授、長庚紀念醫院肝臟研究中心及肝膽胃腸科系主任。

 ⬛ 郭仁財──臺大電機系碩士(1984)、交大電子所博士(1992),專長研究為微波工程、微波與毫米波積體電路、電磁場理論數值分析,現任交通大學電信系教授兼副系主任。

 ⬛ 汪根欉──臺大化學系博士(1993),專長光電用途之有機材料的分子設計與合成、有機奈米材料,現任臺大化學系副教授。

 ⬛ 吳素幸──臺大植物系學士(1990)、碩士(1993)、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學博士(1997),專長基因體研究、植物訊息傳遞之分子機制、老化之分子機制,現為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 楊燦堯──臺大地質系學士(1984)、碩士(1988)及博士(1993),專長氣體地球化學之應用、天然氣水合物之地化探戡、火山噴氣及溫泉氣等研究,現任臺大地質科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