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首爾的「清溪川」是個熱門新聞。每個有河道的城市,都想要打造一個屬於自己城市的清溪川。臺大校園內的瑠公圳復育工程,也因此再度成為討論的話題。
2006年9月,筆者隨同本校日韓大學國際化考察團到了首爾,在匆促的「相機見習」行程裡,大家還是利用晚上休息的時間,搭地鐵一路摸索,到清溪川走了一趟。在美麗的秋夜中,大家頂著微涼的氣溫,伸腳泡在冰涼清澈的溪水裡。「校園裡如果有這麼悠閒的地方不知有多好!」每個人心裡不禁這樣想著。
代價昂貴的清溪川
臺灣有很多媒體都曾報導過清溪川,您也可以在Google打入「清溪川」,就會立刻跳出各種和清溪川有關的文章和圖片。
不過清溪川之所以會讓各國城市驚艷,是因為清溪川是一條被埋在車道及高架橋下44年的臭水溝,但是在李明博市長上任後只花了兩年的時間,就把清溪川「挖」出來並且變乾淨。
為了達成這種不可思議的效率,李明博一年之中就主持了七百多場的說明會,同時有一群專家進行政策擬定、配套措施、工程設計及施作。
44年來,清溪川上方的道路及高架橋肩負著首爾市每日12萬車次,但一夕之間這條交通幹道消失了;高架橋下方原本是興盛的市集,眾多攤販也在數個月之內全部遷移。這樣的變化不僅需要市民的理解,首爾市政府當然也執行了許多可行的配套措施。
這條長達5.8公里、寬度35-50公尺的河流,現地周邊並無水源,因此主要引水自漢江中上游、以及周邊地鐵站的地下水,經過處理、投藥,才是城市裡所見的清溪川,保障親水活動的安全。為了避免旱季乾涸,它同時有一套完備的旱季供水計畫。另外,首爾市的用戶接管普及率已達到90%以上,可以隔絕污水來源。(參考一下,臺北市接管率是76%,高雄市是40%)
在這些焦頭爛額的土木工程以外,清溪川的打造工作中還包括細膩的考古作業、景觀及燈光設計。
如果您覺得這些緊湊的工作還不夠看,不妨再看看首爾市政府投資了多少經費在這個計畫上。從2002年至2005年,首爾花了約台幣120億元創造如今所見的清溪川;為維持清溪川的設施正常運作和穩定水質,平均每天必須耗費台幣100萬元。
付出這麼多,首爾的城市風貌大幅改觀。清溪川沿岸的溫度比首爾市平均溫度低了3.6度,而在之前是高於平均值5度以上,此外橋樑撤除後,風速提高,空氣也變清新;原本的臭水溝,現在流著人工控制的清澈溪水,還能讓魚兒棲息其間。市民喜歡行走於清溪川沿岸的步道,漫步到地鐵站;或是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水岸邊活動,街頭樂手的歌聲伴隨著水景燈光、橋樑下的特色壁畫,讓城市變得更生動多元。清溪川之所以成功,就在於它不僅是個工程:配合活動的策畫,首爾市政府凝聚了市民的共識,賦予清溪川生命,讓清溪川和城市緊密互動,而不只是創造一個美麗昂貴的裝飾品。
臺大瑠公圳復育計畫
臺大校園裡的瑠公圳復育計畫,最初係由水工所甘俊二教授於2001年提出構想,由瑠公農田水利會專款捐贈本校,經歷兩年的時間,由本校師生的參與及校內外專業人員的努力,完成了第一期工程:舟山路瑠公池、以及現今所見的水工所旁舊圳道。瑠公圳復育計畫的最終目標,以舊圳道連結醉月湖及瑠公池二個水體,形塑校園裡南北向的藍帶空間。按原訂計畫分期,第二期計畫將打開小椰林道東側的舊圳道,但是經過多次會議討論及專業顧問公司的評估,目前本計畫一直延宕擱置。
客觀條件比一比
清溪川和本校瑠公圳相似的地方是,它們都不是自然的河道,意即我們必須人為完全控制環境,否則它們將變成可怕的臭水溝或乾溝。那麼人為控制的條件有那些呢?
首先是「水」。清溪川的水源來自於漢江,而本校的瑠公圳取水將以地下水為主,另外考慮利用周邊建築物雨水集水補注。水域面積越大、所需水量就會越高,清溪川即使取水自漢江但仍有面臨枯水期的危機,本校瑠公圳亦有此疑慮,若水域面積不大,單純依靠地下水和雨水或許可以維持圳道裡長年有水。然而如果未來的瑠公圳是更寬更深的河道,所需水量更大,水要從那來?為了讓有限的水源留存於水道中,就更要考慮於水道周邊舖設不滲水的材質。如果我們希望創造的是「生態」水圳,最後可能會相當失望。
首爾的污水接管率高達90%以上,是清溪川擺脫臭水溝宿命的關鍵之一。臺大校園的污水接管率是0,還有錯綜複雜的地下管線,這也是小椰林道的瑠公圳遲遲無法打開的原因。所幸本校的污水下水道工程將於今年暑假陸續發包施作,未來校園內接管率逐步提升,就不必擔心污水排放的問題了。
然而,除了污水截流外,首爾市政府每天也花費近台幣100萬元,維護清溪川的環境及保持各項設施運作。以本校目前管理瑠公池及水工所旁舊圳道的經驗來看,每年的管理支出不到100萬元,而且瑠公池的維護工作係仰賴農場二位專業人員執行,才能保持水域清潔及周邊植栽的生長狀況。未來瑠公圳舊圳道打開後,維護範圍變得開放,勢必增加維護支出、亦需要對於濕地生態了解的專業人員協助執行。經過數年後,必須再支出設備更新等費用,我們願意為水圳付出比現在更多的管理費與人事費嗎?
再來我們討論一下「交通」問題。瑠公圳舊圳道位於小椰林道東側的草地上,沿線有教室、系館、宿舍,人口多而交通繁忙,路邊還有大量的腳踏車停車。為創造水域空間,周邊原有交通功能無可避免地必須調整,不僅腳踏車停車的空間可能取消,另外也可能縮減小椰林道周邊地區的車行空間,才能讓出更多空間,做為水圳旁的緩衝綠帶或停留休憩空間。以清溪川的經驗來看,這個工程打掉高架橋及柏油路面,對首爾的交通影響甚鉅,為此李明博市長不斷與市民溝通,並且加強公共運輸網,如地下鐵、公車、及替代交通方案,最後市民願意接受交通的不便利。以本校而言,周邊道路取代小椰林道現有交通功能的可行性不高,校園的生活與交通機能勢必受到影響,師生能否接受?筆者不免打了個大問號。
還有一個大問題「空間比例」。瑠公圳原有圳道寬約1.5公尺,如果僅是將舊圳道打開的話,看起來和小水溝無異。為此顧問公司於設計時,利用舊圳道旁的排水箱涵改造為水道,配合周邊緩衝綠地,如此一來也不過是3-4公尺的「淺水灘」。在空間尺度上來說,是無法營造出像清溪川或劍橋康河那樣壯闊的景觀的;而且水圳上的橋,每一座都會比這灘淺水更寬,完全不符比例。如果將整條小椰林道都挖成水道,空間比例較符合視覺及美感,但是也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例如交通、水源來源、大量地下管線遷移造成周邊單位日常生活癱瘓等衝擊,如何取決考驗著本校師生的智慧。
前車之鑑 後事之師
當我們一行人坐在清溪川欣賞美景時,看著折頁上天文數字般的維護費用,不禁佩服韓國人的魄力。但韓國的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批評清溪川的改造工作過於匆促,所以才會製造了一條好看、依靠抽水碼達維持水流、卻毫無功能的人工大排水溝。為了讓這條人工大排不變成臭水溝,於是只好每年投注大量費用維持表面上的潔淨。多麼諷刺的批判呀!
有水的城市總是特別引人注目,有水的校園也是。我們可以發揮「人定勝天」的精神,當環境條件已不復從前時,我們可以用人工塑造水岸地景,只要我們有足夠的錢和維護人力。或許我們也可以從更務實的角度,重新檢視我們所希望的校園改造目標,思考重現瑠公圳的方式。臺大校園要一個什麼樣的藍帶願景呢?不妨大家一起動動腦吧。
延伸閱讀:
[1] Buried Treasure-CIVIL ENGINEERING MAGAZINE
http://www.pubs.asce.org/ceonline/ceonline04/0104feat.html
[2] 清溪川中文官方網站http://tchinese.seoul.go.kr/cheonggye/
圖説:
圖1:來自台灣的「茭白筍」,在清溪川一字排開…
圖2:清溪川改造前埋在高架橋下。(照片來源:http://tchinese.seoul.go.kr/cheonggye/)
圖3:清溪川改造後現況。
圖4:清溪川的標準斷面圖。(資料來源:http://www.pubs.asce.org/ceonline/ceonline04/0104feat.html)
圖5:臺大校園瑠公玔復育計畫範圍。
圖6:瑠公池的水來自生科館的地下水。(照片來源:皓宇工程顧問公司)
圖7:瑠公池全靠人力整理維護,夏季氣溫高植物生長快,水池清潔工作更為繁重。
圖8:小椰林道斷面示意圖(未定案)。雖然叫做瑠公圳復舊,但實際執行上可能會將排水箱涵打開以取代原圳道。(資料來源:皓宇工程顧問公司)
圖9:校園裡唯一一處未封閉的舊水圳,寬度僅1.5公尺。(照片來源:皓宇工程顧問公司)
圖10:清溪川美麗的夜景吸引了各國遊客,但別忘了韓國人看不見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