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一路的求學過程,從懵懵懂懂的鄉下農家子弟,到飄洋過海到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我由衷地感激在我三個重要的轉折點所遇到的多位恩師。

民國72年到台大機械系就讀,是我第二次到台北。與潘永寧教授的師生之緣開始於大四那年。大四上學期,我修了潘老師的「鑄造學」,被學理與實務的內容所吸;在通過機研所入學考試後,終於有幸進入潘老師的實驗室學習。潘老師在研究設計與進行上,會親自到鑄造工廠教我們造模、熔煉與澆鑄,在研究經費上給予充分與彈性的支援,在修課選擇上給予適當的指導與尊重(我在材研所修了24學分的課)。除了專業的教導外,老師每學期都會請實驗室的成員到家裡吃飯,此時,我都能體會到健談師母的殷切關心,而這樣的關心直到我畢業後都還持續著。記得民國83年,當時我正在美國西北大學材料所攻讀博士學位,老師與師母專程到芝加哥來看我,當時屆臨畢業前夕,我已持續寄台灣的求職信一年,但全都沒有好消息,沮喪的心情自不在話下。師母知道這狀況後就鼓勵我:「我不知道老祖宗說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否正確,但我在你們老師身上確實看到這個事實」。師母的鼓勵不僅讓我對暫時的不順遂得以釋懷,直到現在我更能深刻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真諦。

引導我從機械工程領域進入材料科學浩瀚的學海,台大材研所的幾位恩師可稱得上是最重要的引航員。張順太教授授課有完備的學理與應用實務,尤其是其在鋼鐵產業界的實務視野,更影響了我後來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的選擇。另外,張老師在期中、期末考後會請修課學生到當時小福二樓的「卡歐佳」吃牛排,除了關心我們課程上的學習外,同時一一瞭解我們未來的規劃。說實在的,修張教授的課,期中、期末考變成是快樂的期待。顧鈞豪教授的「冶金熱力學」與「冶金動力學」奠定了材料基礎理論,也領略了嚴謹教學對一個學生紮根的重要性。此外,吳錫侃教授與王文雄教授所教授的「電子顯微鏡學」是我上過最重的課,但因為這個課紮實的內容,使得我在西北大學僅花了一星期學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的操作,就能勝任該課程的助教;連我的指導教授都能認同與讚賞台大教育的完整與紮實。

民國78年機研所畢業後,809月到了西北大學材料系Meshii教授實驗室攻讀博士。有了台大完整的大學與研究所訓練後,我一到Meshii教授實驗室就能開始從事自己博士論文的研究。2個月後第一次group meeting報告,我就報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Meshii教授以驚訝的口吻說:「一般的學生在前幾次的報告中大概都會報告文獻探討,鮮少有人在第一次就報告實驗結果」。然而後來研究工作遇到了瓶頸,將近一年實驗都沒有進展。此時,Meshii教授跟我說了一個Goose Chase的故事,他說:「有一個人下指令叫另外一個人到湖中捉一隻鵝,接受指令的人在一番努力後,卻仍空手而歸。此時,下指令的人說這也許不是你的錯,可能那個湖中並沒有鵝」。這就是我的指導教授,一個看得到學生的努力,沒有學術的狂妄與自大,能修正自己研究策略的教授。沒有他的持續鼓勵與支持,我應該無法完成此一博士論文。

我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潘老師、師母就像父母親般給了我溫暖支持的力量;材研所諸位老師嚴謹的課程淬練,豐碩了我的羽翼;Meshii教授對我的信任與尊重帶領著我能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在學術的殿堂與先進切磋,其謙沖、沒有學術狂妄的治學態度,更成為我督促自己的座右銘。現在,自己身為人師,面對年輕的莘莘學子,我愈來愈能體會當年眾多恩師提攜的用心。帶領著一群優秀的年輕人,在浩瀚的學海裡,用智慧、用道德、用真心,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傳,我想為人師者最大的喜悅應莫過於此吧!(本文策畫/材料系莊東漢教授)

學生的感謝

文/陳懋德

某天午後的「物理冶金」,我在課堂中第一次認識了老師。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除了親切以外,還有一股相當值得信賴的感覺。老師對學生的認真和重視,都可以在每堂課為我們編寫的講義表露無遺。很多在課本上乍看像是天書的原文字句,老師都用心地把它們編成易懂的圖片。身為本校材料系第一屆的大學部學生,我深深地對於能夠在老師的實驗室繼續攻讀碩士感到很幸運。我想我永遠都會記得在進入研究所、決定指導教授的時候,老師對我說:「老師希望你可以進入你最想進的實驗室,所以老師可以幫你完成一個願望。你想要跟隨那一個教授,老師都可以幫你推薦。」或許多數的教授在學生的眼中,都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但是我的老師不僅是位良師、還是位可遇不可求的益友。在研究所的第一年,我可以在與老師充份的溝通、及在老師細心的指導下,感受沉浸在學術中的美妙滋味。所以,我要在這邊謝謝我的老師,謝謝他完成了我的願望,謝謝他讓我進入了我最想進的實驗室。(學生陳懋德寫於95年教師節前夕)

 

林招松小檔案

民國76年畢業於本校機械工程學系後,進入該系研究所就讀。78年研究所畢業後於80年赴西北大學材料系攻讀博士。83年取得博士學位後,隨即任教於大葉大學機械工程學系,而於91年轉任本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迄今。

 

圖説:

圖1:2006年8月攝於清境農場潘教授55嵗生日聚會,前排中坐者為潘永寧教授伉儷,前排右1為作者。

圖2:1992年聖誕節攝於Meshii教授家,前排中坐者為Meshii教授,其後站立者為Meshii教授夫人,前排左1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