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從侏儸紀之遠古,我對師生關係充滿了疑慮,t=0時…...4歲的我被徵集到國語實小幼稚園進行入學競試,有好看酒渦的17歲老師指著一帙西洋繪本讓考生應答:“這是...火車...這是...月亮...這是...大象!”小老師笑吟吟的指往大象肚皮,自信滿滿的我立刻搶答“大象肚裡有小象!”倏然吾師滿臉羞紅掩嘴宣稱:“...這...這小朋友...太不老實!.....”
迄今半世紀後一句“大象肚裡有小象!”仍舊百試不爽的在家族聚會中激起震天狂笑,任我千迴百轉尋思政治正確的答案如“大象肚裡有幫助纖維分解的厭氧菌”、“大象肚裡充滿了漢尼拔跨越雪山的雄心壯志!”…...聽來聽去還不是一句“太不老實!”我遂確定4歲時的觀察-成人世界無非是虛矯與權力交織的幼稚園-仍然巍然成立。
可憐我歷代老師必須忍受這冷眼嘲諷的小子處處挑剔。眾所周知老師這行業包含一定成數的潛在殺人犯及精神耗弱者(e.g.,雷公雷母),至於我雖然一路攀升戰功彪炳但內心可不是什麼好學生!除了初中國文老師董建設外,我有限的知識皆從自修而來,至今我猶不明白自行閱讀毫無障礙的材料為何要耗上二十倍冗長的課堂教學才能算數!更不必說層層轉手所造成的失誤,也許文明社會中低效率的學習方式恰足以補充褔利制度之疏乎。俗說冤冤相報我的宿命亦注定困守校園。
相對而言作之師遠較作之徒愜意多多,雖然我對師道慒然無知,或許我自覺過甚以致於無法接受這建立在權力意識上的規範,我只能以最素樸的自我看待這角色,旁觀年輕同仁上工不到一禮拜就習慣以“老師我...”當主詞真教人五體投地。
對師生關係或許我從學習生涯那悲慘起點即懷抱了強烈的不信任感,一路行來,這不安有增無減,我排斥其中的倫理假設與權力制約,寧願將師生關係還原成更對等的人與人關係,這關係以相互珍惜為基底且終身不渝。呵!呵!雖然肉麻些,此中有人生之至美。
技術上我必須在此招供,我可是建構主義的忠實信徒(姑不論其內容為何)。教育的主體是受教者,因之學習動機、視覺化及動手操作皆不能少,我們的心智要承載外來的知識勢必要透過種種微妙的內化過程。對迷惘之處的“悟”更需要老和尚一棒敲落。在課堂上我是小丑、演員及佈道者,學生能教會另一位學生才算通過為師的自我驗收,像Blake所說:“最好的學生是老師的老師!”(本文策畫/大氣系郭鴻基教授)
林和小檔案
上海製造,台北成形。少時棲息南海學園。歷任國語實小幼稚園、小學部、建國中學初中部、高中部在校生。後負笈台大,終以麻省理工學院行星、大氣與物理海洋博士結案。返國後創辦英文科學期刊TAO(2002收入SCI正式目錄),創辦台大全球變遷中心,創辦(原始)人本教育基金會,編輯(原始)澄社第一本政論集(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召集第一屆全國民間科學會議(結集科技與本土,收入國策中心智庫叢書),曾任國際全球變遷基金聯合會(IGFA)主席。
創辦季節風出版社,出版《山居歲月》、《海風下》、《雪豹》、《鯨背月色》等書。策劃天下文化出版社科學文化叢書,曾譯《混沌》、《誰怕向量微積分》等書。
自台大大氣系系主任卸職後,決心研習大氣,現全時攻讀季風、氣候突變等課題。
圖説:
圖1:林和教授成長圖,由左而右:初中、高中、研究所到出國深造。
圖2:(小檔案用圖)林和教授與學生合影,猜猜看,誰是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