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個在本土攻讀公衛碩士的醫生,1964年臺大牙醫系畢業後,考上臺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成了該所第三屆唯一的學生,「一請假全所就停課,最痛苦的是上課不能打瞌睡!」邱清華開玩笑地說。

放著開業醫生不做,轉行公衛純粹出於興趣,而這都要歸功於陳拱北教授的啟蒙。「陳教授本身也是醫師,在公衛所擔任十七年所長,畢生奉獻給臺灣的公共衛生學界。他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不想只做一個醫生,而是希望能擴展到社會面向,能幫助更多人;醫生看病一次只救一個人;公衛方案如果成功,可使很多人受惠。」所以大學還沒畢業,他就打定主意轉攻公衛。

 

參觀孫中山先生紀念展,對「醫人不如醫國」信念,心有戚戚焉。

 

工作了多年後,他出國進修,取得美國德州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學位。臺大爭取他回母校服務,破天荒地由三個系科合聘,包括牙醫系、公衛系(所)和法醫科。此外,還蒙牙醫系關照,擔任臺大附設醫院兼任醫師。他出身牙醫系和公衛所,回鍋並不意外;至於法醫科,大學雖然只修過1學分,卻是情有獨鍾,在國內外攻讀學位時不忘旁聽自修法律、法醫相關專業科目,還高考法醫師及格。因為「醫生治個人的病,法醫治社會的病」,精神與公衛殊途同歸。

回顧過往,他將自己的專業生涯分成三階段,而公衛和法醫就是他這輩子志之所在。從民國55年到70年是第一個階段,這段期間他在美援單位農復會工作,負責「國民營養與飲食安全衛生」的規劃與教育推廣。

發明「公筷母匙」 屢創經典之作

「農產品與公衛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因為生產糧食的目的是要給人吃,怎麼吃才健康?很重要吧!而這就是我的工作。」其間,其與衛生署營養研究員章樂綺博士合作推動國民營養教育工作,甚有成效。善於發想的邱清華,根據農糧政策、國民營養及國人體位等多項數據,設計出「12345簡則」(即「國人飲食指南」)和「公筷母匙」的口訣,膾炙人口。「做教育宣導,口號一定要簡單、好記又有趣,就像我用『12345』順口溜,隨時提醒民眾:每天是否攝取足夠的營養?」『公筷母匙』最是經典,本來用的是『公筷公匙』,但是他覺得太拗口,順手做了修改,並在《民生報》等五大報撰寫專欄,強力放送,直到現在大家都還琅琅上口,而且深入民間,已成為一種合乎衛生的飲食方式。

 

怎樣吃才營養?每天要這樣吃:水果1個,蔬菜2碟,油脂3匙,五穀4碗,肉魚豆蛋奶5份。

 

當年為了減少外食感染肝炎,政府提出「公筷公匙」口號,要國人避免共用餐具,邱清華將之改為「公筷母匙」,取陰陽調和,念起來也更順口,擴大宣導效果,更深入民間。

 

農復會是中美合作機關,待遇比一般人高出兩、三倍,而公共衛生的問題係隨著各地風土而有所不同,「我希望能對這塊土地有所貢獻,所以留在臺灣」;這是他為自己在農復會看似不務正業找到的理由。在這裡,他遇見了他的上司許世鉅醫師──他是公衛在社會實踐上的領航者。

當時擔任農復會鄉村衛生組組長的許世鉅博士,負責推動國內多項重大公衛方案,如家庭計畫的啟動、各地衛生所的建立、鄉村衛生改善、人口政策的執行等,功績卓著,對戰後臺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他還因此獲得菲律賓「馬格賽賽獎」。「陳拱北教授是學術派,許世鉅博士則是行動派,而我又何其有幸,能先後師事兩位臺灣公衛大師。」想是兩位恩師益友樹立了典範,督促他日後投身消費者保護運動,乃至推動人權法案都義無反顧。

從農復會的工作經驗當中他發現:「單方面說教的效果差,要讓民眾自己覺得很重要,就是要有自覺、自動、自發,才有可能改變行為。」所以,他與一票志同道合的學者專家如柴松林教授、李伸一律師(臺大法律系校友)、白省三建築師、章樂綺營養師(臺大農化)、黃良平教授(臺大化學)、蕭新煌博士(臺大社會)、黃俊英博士(臺大商學)、侯西泉建築師等共同發起,於民國69年成立了「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消基會)。就在消基會成立後,一名消費者投訴一罐過期果醬,從而催生了<商品標示法>,邱清華對此法案著力甚深,該法案後來被列為臺灣四十年來企畫典範之一。這件事讓邱清華第一次意識到唯有透過法律,才能真正落實保障人民的權益。

為消基會奠基茁壯 爭取社會正義

「公衛是保護人的生命,包括身體、心理與社會三個層次;而消基會保障人們在食衣住行所有生活上的安全,這不就是公共衛生?」他如此解釋何以會跨入社會公益運動。

當時,臺灣仍處於戒嚴,不准結社,他們卻以文教名義,經由教育部核准成立了臺灣第一個社運團體,成為戒嚴時代的特例,之後很多文教基金會或社運團體也仿照辦理而相繼成立,消基會可謂首開臺灣社運的先河。他回憶在中山堂召開成立大會時,邀請了當時行政院副院長徐慶鐘先生來演講,即使有如此重量級官員與會,還是有很多警察戒備,連情治單位都來關照。

消基會章程規定董事長只擔任一屆,邱清華在短短兩年任期內為消基會奠定穩固的基礎。一是「走出臺北」,分別在臺中、高雄和臺南設立分會,而且為每個分會買了窩,不必和多數的NGO(非政府組織)一樣被迫做游牧民族;二是建立消基會所屬的實驗室,並購置軟硬體設備(包括房舍),為的是檢驗商品不求人、也不必受制於人;三是奔波國際會議場合為臺灣發聲,終於在他任內突破難關,如願進入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Consumer Unions,簡稱IOCU)成為會員,讓臺灣得以立足國際社會;四是消基會敦請立委首度自提法案,並獲立委不分黨派連署一讀通過<消費者保護法>。「以前立委是不主動提案的,我們可以說是第一遭,提案還得到66名立委響應支持。當時行政院得知消息後,還連夜趕出行政院版的『消費者保護法草案』,得以併案審查。」消保法的通過,對消費者運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為消基會在國人心中奠定不可撼動的地位。

從事消費者保護運動數十年如一日,他自承秉持的就是公衛精神。「我們要幫助人,尤其是幫助我們不一定認識的社會大眾,我們不要報酬、不要回饋。我有飯吃,希望大家有飯吃;我快樂,希望社會也快樂;我健康,希望大家也都健康。」他要強調的是,公衛服務的對象不為特定個體或團體,而是全民;這是公衛最可貴的地方:為沉默的大眾爭取社會正義。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滿十週年,歷任董事長共同為消基會慶生。左1為白省三,時任國策顧問;左2為李伸一,時任監察委員。右為邱清華教授。

 

本著服務社會的熱忱,邱清華教授參與多個公益社團,圖為出席「藥害救濟基金會」活動留影。

 

主持NGO有學問 理性和平科學

「理性、和平、科學」是他為消基會所揭櫫的工作態度綱領。作為另類社會運動的前鋒主將,消基會不是站在街頭吶喊衝撞,而是發揮智慧與運用委婉的技巧,與業者、政府周旋折衝,其中最讓他津津樂道的是「我們和日本航空公司對抗過」。1985年,日亞航波音客機在東京灣失事,當時該機型飛機也飛臺日航線,而且是黃金路線,出於保護消費者安全的立場,消基會要求日亞航汰換老舊飛機,唯未獲善意回應。於是消基會呼籲國人以拒乘作為抵制。「我們賣力地在各處宣導,果然載客率直直落,從80%、70%到60%,又降到40、50%,這時日亞航緊張了,就來找我們。」擔任對日小組召集人的他,連兩次給了日亞航閉門羹,第三次對方請來陳重光先生出面,這時他覺得時機漸趨成熟,同意協商。結果很圓滿,日亞航同意換機。此事也間接促使行政院日後成立飛安委員會。

不過,主持NGO最大的挑戰應該是,運動如何持續維持營運的問題。財源不足自係首當其衝。「我們接受捐款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你沒條件』。」即使如此,為了避嫌,大額捐款仍須經董事會通過。不過,既然業者和政府的錢不能輕易接受,只能積極尋求民眾的認同與贊助,於是消基會創辦《消費者報導雜誌》,邱清華曾擔任過一任社長。此種靠雜誌收入來支持開銷,在前十年發揮了很大功用。如此正統地辦雜誌竟然可以賺錢!於今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不過的確做到了。

開源之外就是節流,「人事費開銷盡量壓到最低,在消基會只有全職者才領薪水,專家和志工都是義務職」。最重要的是,當初邱清華等人果斷力主置產,讓消基會擁有自己的房子,省去日後大筆房租負擔;消基會的先見之明,令人佩服。

推動<法醫師法> 保障司法人權

經過農復會、消基會兩階段的歷練,邱清華有了更上一層的體悟,「我這麼多年所努力從事的許多事,原來就是兩個字:人權。」當總統府聘請他擔任人權委員時,他心想:「太好了!因為這就是我要做的──保障人權。」這是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也是要奉獻餘生的職志。

「什麼是人權?就是把人當人看,不論貧富、男女、膚色、國籍、教育、階級、黨派,一律平等對待。當然人權範圍很廣,我所關注的議題僅限於民生、醫療和司法環境。」1948年聯合國<人權憲章>主張政府應保障人們的食衣住行等基本生活條件,其中包括接受醫療的權利,所以他贊成政府開辦全民健保,「健保存在的目的不就是保障窮人的就醫權!」

基於此,身為法醫的他近年更致力草擬及推動<法醫師法>,由臺大法醫科陳耀昌主任及郭宗禮教授等同仁共同努力,全力投入,奔走奮鬥。此一徹底改造臺灣法醫制度的重要法案,奇蹟式地在三年內獲得通過,而於2006年12月28日正式實施。總括來說,「消保法保護的是人民生活經濟的損失;公共衛生是大眾健康的保護;法醫師法則是人民生命的保護,也就是保障司法人權。」

多年來,地方法院的法醫員額只有20名,卻因與醫師的待遇差太多,醫師不願轉任,所以真正的法醫僅有5人,結果90%以上的驗屍工作由檢驗員代勞,時有誤判情形發生,加上解剖率又偏低,「法醫水準不高,難免會造成冤案的。」

有鑑於制度的改革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遂提出「分流」的構想,將法醫師與醫師分流,讓非醫師也可以擔任法醫。這樣的想法一提出,即遭致醫界反彈,「醫界認為非醫師的專業水準不足,因此,我們不得不延長臺大法醫學研究所修業年限,讓非醫學系畢業的研究生念五年,以彌補大學時所短少的年限及修畢相當於醫學系的學分。」目前,臺大法醫研究所剛邁入第4屆,現有30名學生,其中8人是醫師。今年有100多人報考,僅錄取9名。看來競爭越來越激烈。然而,幾十年來,全臺灣只有臺大有法醫學科,這門冷門學問已經開始受到重視,長年的法醫師荒,可預期假以時日將能迎刃而解了。

考慮到法醫是極為專業的行業,市場畢竟有限,他還為法醫出路想好了「名堂」──『鑑定所』,他說「就像律師開事務所一樣,法醫師也可以開業,為一般民眾處理法醫諮詢、醫療糾紛、為受害人驗傷、鑑定親子關係、協助政府破案等業務,何況他們還有法律素養,上法庭作証可不陌生。」

 

臺大法醫學科團隊,左起孫家棟教授、郭宗禮教授、陳耀昌主任、邱清華教授。

 

邱清華教授獲頒公衛學院「傑出校友」獎,在95學年度撥穗典禮上接受公開表揚。左為公衛學院江東亮院長。(攝影/編輯部)

奉人權為核心價值 發揚公衛精神

他是公衛博士、也是營養師,『公筷母匙』是他公衛方案的傑作;他是牙醫、也是法醫,曾參與華航和新航空難的人身鑑定;他推動消費者保護運動,發起創辦中華民國營養學會、中華民國社區牙醫學會、臺灣法醫學會(現任理事長),推動<法醫師法>立法…。他開創了許多新的事業,且正如他所願,貢獻心力,幫助了很多人。

今年,公衛學院頒給他「傑出校友」獎,之前他已獲頒公衛所和牙醫系「傑出校友」。他很感謝母校對他的肯定,也謙虛地表示,他只是做他該做的事。在撥穗典禮上致詞時,他不忘勗勉公衛人:要培養見識與胸襟,秉關懷之心落實行動,奉人權為核心價值,發揚公衛精神。

「關懷別人的心火不可熄,尤其是法醫,還要有發揚社會正義之決心。該說的話、該做的事,如時機未到,就暫時把它放在心中。但,切記,火種不要熄滅!」他懇切地說著。

就像荊棘焚而不毀,這位不上教堂的基督徒,畢生戮力與公義同行。(本期本欄策畫/公衛學系季瑋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