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是大家所憧憬的,也是當時唯一的一所綜合大學。我高中畢業於1953年,當時沒有聯考,考上臺大,其他學校有考上也就放棄了。事實上,那時候也不一定很了解自己的興趣,很多科系似乎都是值得念的。
藥學系是新的學系。當時覺得念一個新的領域,第一屆畢業生應該有很好的機會,而且製藥工業似乎也是個好的行業,所以就決定念藥學系。因為臺大的課程及師資廣且深,所以新學系的設立似乎也不是很難。我們第一年的課程主要是在理學院修,以化學為主。第二年就到醫學院上基礎醫學的課程。第三、四年才到藥學系上有關藥學的課程。當時系裏只有兩位專任教授。孫雲焘主任教藥劑學,顧文霞教授負責生藥學。藥物化學則由化學系的陳發清教授兼任。我對有機化學頗有興趣,畢業論文由陳教授指導做Isoflavone的Bromination。因為課程緊湊,課外活動參加不多,在校總區時參加過合唱團。第一年的暑假,參加植物系舉辦的活動,到大武農場、墾丁、恆春、鵝鑾鼻等地進行標本採集。大學時是我對集郵最熱衷的時候,所以在醫學院那邊也創設了集郵社。
臺大校園中我最懷念的地方──醫學院藥理教室。
1957年畢業後當了一年半的兵。1958年7月派到金門,剛好趕上八二三砲戰。有一次我與一位士官面對面講話時,砲彈爆炸,破片打到他的脖子,那位士官當場死亡。我距離他不到2尺,實在是很幸運。退伍後我在臺大醫院藥劑科服務了一年半,以了解藥品製劑。
1960年我到美國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當時被稱為南方自由島(Liberal Island of South),是相當好的一所學校。因為我到校遲了一個星期,擔任最重要課程有機化學的教授很不高興。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就變得很友善。他向我說明他研究Insulin合成過程中的一個步驟。然後半開玩笑的說,如果我能跟他作研究就太好了。我也不知怎麼回答。我知道他是很看得起我這個來美國還不到一年的非化學系的外國學生。我只是要用這個例子來說明臺大的專業教育是很夠水準的。我想我們的校友都有這個認識。後來我轉到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完成了藥學博士學位。
美國是個多元、而且努力去尊重各族群文化的社會。在學校裏,除了美國族群外,還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各族群、各國來的學生,都有他們各自引以為榮的文化。在這種環境裏,沒有自己文化的人是容易迷失、不易生存的。而我就覺得對自己長大的地方──臺灣──的歷史文化不是很瞭解。我在臺灣所受的教育,包括臺大在內,都沒有臺灣的題材。於是在美國自修臺灣的歷史文化及其他的知識,與臺灣來的同鄉一起辦文化活動。並於1986年創設一個基金會,宣揚和研究臺灣的歷史和文化。這個基金會,我就以我祖父的名字李川流為基金會命名。
2006年北加州臺大校友會舉辦30週年慶時,李嗣涔校長受邀蒞會說明臺大願景並提到籌設校史館特展廳的募款計畫。校友會王富民會長(機械, 1993)卸任後繼續奔走募款,川流基金會很榮幸的參與這次校史館特展廳的整建和臺大人文庫的設立。對於注重歷史和文化的我,這是最有意義的工作。經由臺大歷史文物的展示,我希望校友、師生及社會人士能瞭解臺大創校維艱的歷史,她的學術成就及對社會的貢獻,因而傳承臺大精神,凝聚臺大人的認同感,建設美好的臺灣社會,並貢獻世界。
2007年筆者(坐者左3)返校捐款贊助臺大校史館及臺大人文庫計畫,與李嗣涔校長簽約後留影。
1990年,劉德勇博士(農化, 1955)與陳淑貞女士(藥學, 1957)休年假時到英國Cambridge University,知悉中文系系主任麥大維教授(David McMullen,曾在臺大上過課)想開臺灣研究的課程,但是在臺灣找不到贊助,乃介紹川流基金會在該校設立川流講座。後來又增設川流研究員及訪問學者獎金。1991年我們推薦當時退休在英國的蘭大弼醫生(David Landshorough IV)為第二屆講員。他曾任他父親所設立的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他演講的題目為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Medicine and Its Impact on Society in Taiwan, 1865 to 1945。後來由川流基金會呈請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由該院著書記錄蘭家事蹟。《蘭大弼醫生口述歷史》一書乃由劉翠溶教授等,在川流基金會贊助下赴英訪談蘭醫生,整理集結成書於2002年出版。川流講座的其他講員包括劉翠溶、吳澧培、李遠哲、陳弱水(與周婉窈)、杜正勝、蔡英文、Chris Patten(香港最後總督,現任牛津大學校長)。我也每年到Cambridge University參加這個為期三天的盛會。2007年龍應台以“要和平,便不能繼續傷害台灣”為題,說明國際社會孤立臺灣等於侵犯臺灣的人權,對臺海的穩定、世界的和平有負面的影響(《中國時報》,5月20日)。Cambridge University川流講座的聽眾,除了英國人外,還有臺灣和中國的學生。讓這些將來國家棟樑有機會聽不同觀點人士的演講,應該有助於問題的瞭解。
2007年返臺時,至臺大校友總會拜訪孫震理事長。
2000年,川流基金會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設立試驗性的川流臺灣研究傑出基金,以資助該校之臺灣文學研究。2005年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莊明哲教授(醫學, 1957)和杜武青教授發起募款在該校設立臺灣研究講座基金。川流基金會也參與贊助。2007年我向該校人文藝術學院院長Michael Bernstein提議,由該校另外聘請新的專任教授做臺灣研究,並設立川流臺灣研究講座教授基金,補助其研究經費,如此可建立更有力的臺灣研究團隊。2007年6月雙方簽約完成,只等加州大學系統總校長批准命名。契約中特別規定,萬一臺灣研究不能繼續時,基金的收入必須用在該校與臺灣之間學者交換之用。我希望有一天Cambridg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臺灣研究,能與臺大有所聯繫,增進國際對臺灣的瞭解與認識。
2006年10月川流基金會和亞洲協會、臺灣駐舊金山代表處合辦第一屆臺灣電影展。在美國西北部的主要大學──加大柏克萊、史丹佛大學、楊百翰大學、華盛頓大學──放映和討論6部記錄片和8部劇情片,當時有4位導演從臺灣專程前來參加討論。2007年的影展正在計畫中,將增加參加的學校。川流基金會在1998年參與美國公視放映的記錄片”Tug of War”的附帶片”Bay View” 的製作。2007年與Craig Anderson合作拍攝他的著作Silicon Shield(矽屏障)的同名記錄片。北加州的二個公視台已表示有興趣放映。
川流基金會二十週年紀念郵票,經美國郵政局認可。
川流基金會贊助過的單位還包括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臺灣人公共事務會、北加州臺灣文化節、北加州的公共電視台和許多北美的臺灣人活動。在臺灣,多年來也贊助慈林基金會。當時設立川流基金會是為了推廣臺灣文化,回顧過去二十一年所累積的點點滴滴,我也感到欣慰。感謝所有為此共同出力的朋友,讓我們為實現我們的理想再努力。(感謝北加州校友會前會長王富民學長協助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