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史館於2005年6月22日揭幕,地點設置在舊總圖書館二樓中央閱覽室。這個過去大家孜孜矻矻的大書房,母校究竟是以哪些主題來喚醒與保存校友對昔日的記憶呢?敬請閱讀以下為您介紹的臺大校史館常設展。

臺大的立校精神──自主、自由,是傅斯年校長奠基。

 

臺大精神

校史館的入口殿堂明白揭示了臺大的立校精神──學術自主、自由校風。這股沿襲至今、獨步國內的治校精神,由傅斯年校長奠基。那是個國家政局動盪的年代,兼具學者胸懷和硬漢風骨的他,期勉校內每一分子,無論時局世事如何變化,都能夠堅持「貢獻這所大學于宇宙的精神」。這句話援引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Baruch Spinoza, 1632-1677)「宇宙的精神」,強調本校設立的目的,在於追求宇宙間一切永恆而無限的真理。

大事紀

臺灣這塊土地在1928年誕生了第一所大學,她就是臺大的前身:臺北帝大。您可以透過大事紀展區,瞭解在這塊校地上,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如何從僅有「文政學部」和「理農學部」兩個學院,逐漸茁壯成為擁有十一個學院的整合性研究型大學。事實上,有不少訪賓和校友是在參觀過臺大校史館之後才恍然大悟:鼎鼎有名的傅斯年校長,並不是臺大第一任校長、而是第四任校長。回溯歷史,臺北帝大時期有四任校長;臺灣大學時代則已經產生十任校長了。大事紀展區有校長們的畫像、大事年表、治校理念、老照片、老檔案以及老器具,歡迎您來探索。

•臺北帝國大學

臺大的前身係日治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成立於昭和3年(1928年),是日本九個帝國大學之一,校務體制為日本舊制大學的講座制。成立之初,僅設文政、理農兩個學部;臺北帝大後期,已經發展成文政、理、農、醫、工五個學部,三個研究所(熱帶醫學、南方人文、南方資源科學),以及豫科。

臺北帝大四任校長:幣原坦(1928.3~1937.9,史)、三田定則(1937.9~1941.4,醫)、安藤政次(1941.4~1945.3,文)、安藤一雄(1945.3~1945.8,工)

•國立臺灣大學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脫離日本統治,羅宗洛先生於1945年11月15日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改制初期僅有文、理、法、醫、工、農六個學院,迄今已發展成為十一個學院:文、理、社會科學、醫、工、生物資源暨農、管理、公共衛生、電機資訊、法律、生命科學。

臺大迄今十任校長與兩任代理校長:羅宗洛(1945.8~1946.7,植物生理)、陸志鴻(1946.8~1948.5,材料)、莊長恭(1948.6~1948.12,化學)、傅斯年(1949.1~1950.12,歷史)、沈剛伯(1950.12~1951.3代理,歷史)、錢思亮(1951.3~1970.5)、閻振興(1970.6~1981.7,土木)、虞兆中(1981.8~1984.7,土木)、孫震(1984.8~1993.2,經濟)、郭光雄(1993.3~1993.6代理,動物)、陳維昭(1993.6~2005.6,醫學)、李嗣涔(2005.6~迄今,電機)

學校象徵

•校樹──大王椰子

進入臺大校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左右兩列高聳挺拔的大王椰子,一路延伸至大道盡頭的總圖書館,精神抖擻列隊歡迎您的蒞臨。椰林大道自臺北帝大時期即已成形,隨著校區擴大稍有演進。椰林大道一向是臺大的象徵,臺大人永遠的驕傲,也是莘莘學子嚮往的目標。大王椰子於1898年引入臺灣,是引進國內椰子類最高大壯觀的一種,故名「大王椰子」。

1950年代初的椰林大道。(提供/凌德麟)

 

•校花──杜鵑

臺大人沒有不知道臺大校花為杜鵑的。每年3月間,杜鵑盛開最美麗的季節,臺大校園有個『杜鵑花節』的盛宴,一定要來感受「杜鵑花城」的丰采。臺北帝大時期校園僅零星栽植杜鵑;1950年底傅斯年校長積勞成疾、陡然辭世,臺大為感念哲人,向附近農家蒐集杜鵑花苗250株,廣泛植於校園中,此為臺大大規模栽種杜鵑的開始。

•校歌

臺大歷史上存在三首校歌。第一首校歌完成於1947年,由中文系主任許壽裳作詞、臺灣交響樂之父蔡繼琨譜曲;但是同學們認為歌詞過於深奧,並不普及,學生代聯會向校方建請另做新詞新曲。直到1968年,校方再公布由文學院院長沈剛伯填詞、漢語言學之父趙元任譜曲的新校歌。新舊校歌之間,近二十年臺大沒有校歌,同學們以日治時期著名的臺語創作歌謠<望春風>(李臨秋作詞、鄧雨賢譜曲)為地下校歌。

•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

臺大校訓八個字源自傅斯年校長於1949年第四屆校慶大會上對師生的四項訓示:敦品、力學、愛國、愛人。1950年12月20日傅校長猝逝後,雖有教授於校務會議提議以該訓示為臺大校訓,但是該案被保留未通過。閻振興校長將「力學」改為「勵學」,以紅字置於舊體育館外牆,正式將「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八字訂為臺大校訓。

•校徽

臺大校徽公布於1982年校慶大會。校史館告訴您:校徽以傅鐘為主題,大王椰為背景,代表「敦品勵學」,而大王椰抽穗之新芽則代表臺大精神生生不息;內為梅花圖形,代表「愛國愛人」;外圍彩雲雷紋圖案,表示校訓精神彰顯光大。

學院榮耀與成就

本區展示11個學院的簡史和學術成就。在此您可以看到阿公級的壓力計與醫療消毒鍋向您招手,您也可以讀到臺大考古隊遍布全臺的足跡。另外同樣不容錯過的是:臺大教授自製的水下載具、世界首度成功飛進颱風眼進行颱風偵測的無人飛機團隊、健康食品紅麴蛋的原理。甚至您也可以觀看短片,暸解臺大在各領域傲人的成就:太陽能車、烏腳病防治、解開死亡細胞之謎、動物基因轉殖及複製、以及同學的戲劇公演。最後,您還可以玩玩國臺語翻譯機。千萬不要入寶山而空手回喔!

學術論著區以藝術裝置展現臺大人在學術上的貢獻。

 

追求卓越

•研究中心、卓越計畫、學界科專

臺大是臺灣的資產,更是臺灣的驕傲。近年來臺大朝向成長茁壯為華人第一、亞洲頂尖、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在校內成立了八大研究中心,橫跨人文社會、奈米科技、資訊電子、醫學基因體、神經科學、系統生物、生醫暨科技倫理、數位典藏等尖端領域。此外,年年有許多卓越計畫進行著,研究領域涵蓋生物科技、前瞻性基礎科學與應用工程學、東亞文化與文明等等,為臺大近年來的研究主軸。至於與經濟部合作的學界科專研究計畫,則創造臺灣未來新一代的知識產業,例如:綠色化學程序、血管新生疾病診斷治療、超高密度奈米資訊儲存技術等等。

•展望世界百大

本區以三項指標展現臺大邁向卓越的具體成績:臺大歷年論文發表總數(被SCI/SSCI收錄)、與臺灣其他大學比較論文發表數、世界大學排名。根據上海交通大學所進行的世界大學排名,至2007年止,除了2006年屈居第二之外,臺大向來高居兩岸三地第一名的大學。

•學術論著區

 本區為一裝置藝術的展現,以臺大博碩士論文以及出版中心的學術著作,堆疊成一堵學術高牆,藉以呈現同學們奮力向學的精神以及校內豐碩的研究成果。此外亦展出十件1960年以前大學部同學的畢業論文手稿,其中不乏臺大名人的手稿,例如:前總統李登輝、前副總統連戰、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等人。

•國際學術交流

列出與臺大簽訂學術交流計畫的國外大學與學術機構。至2006年秋已有亞太地區61所、美洲69所、歐洲68所、非洲1所,其中不乏國際頂尖名校,例如: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牛津大學、東京大學、北京大學等等。

•名人堂

臺灣自1996年總統、副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以來,迄2004年一共選出4位正副總統,李登輝先生、連戰先生、陳水扁先生、呂秀蓮女士,全都是臺大的畢業校友。目前唯一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臺灣子弟李遠哲院士,亦畢業於臺大化學系。期待有更多優異傑出的臺大人,能帶領臺灣,甚至引領世界,走向至善。

•名譽博士

臺大自2001年起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予學術或專業上具特殊成就、有益人類福祉、對世界文化交流與和平有卓越貢獻者,至2006年已經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予:辜振甫、李遠哲、崔琦、楊祖佑、高行健、孔德成、丘成桐、林懷民、錢煦。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是本國學術研究的最高機關,中研院院士皆選自世界各學術領域中最優秀的華人學者。至2006年止,數十年來中研院共選出約350餘位院士,而臺大專任教授則有52名當選中研院院士,名額遠高於其他研究型大學。

•總統科學獎

總統科學獎自2001年起每兩年獎勵4名(內)對臺灣社會有重大貢獻且提升臺灣的國際學術地位之基礎科學研究人才,臺大專任教授年年皆有人獲獎,迄2005年:宋瑞樓(醫學內科)、劉國平(化學)、朱敬一(經濟學)、鮑亦興(應用力學)、陳建仁(流行病學)。

社會關懷

臺大人在校園內孜孜不倦地學習、兢兢業業地研究,最終目標在於貢獻所學、回饋社會。本區塊分別透過學生和校方對社會的關懷和耕耘,來呈現臺大對整體環境的貢獻。策展主題如下:公共衛生計畫回顧、臺大醫院醫學創舉、抗SARS前鋒、隔震新技術、溪頭重建、翡翠水庫水工模組試驗、紅火蟻防治、稻米產業、農業技術團、農業推廣手冊、系所社團的社會服務、體驗社會環境、以及輔具科技研發。

臺大不做學術象牙塔,而是引領社會進步的先行者,圖為野百合學運。

 

校園生活

校史館除了校務正史之外,最能打動人心、讓校友找到認同與歸屬感的,首推歷來校園生活各層面的「常民史」。本區表現出臺大人由過去到現在的食、衣、住、行、育、樂點點滴滴,藉由一幀幀彌足珍貴的老照片、一則則世代傳承的老故事、以及一件件卸下重擔的老教具,讓畢業的校友能重溫過去的時光,也讓還在學的同學緬懷許多已經消逝的點點滴滴。

檢討與反省

正如同世界各角落、或多或少都有獨具的歷史刻痕與創傷,身為臺灣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一所大學,臺大校園也經歷過許多和近代臺灣社會環環相扣、甚至息息相關的重大事件。我們願意在校史館銘文誌之,時時刻刻提醒每一位臺大人:謹記歷史教訓、勿辱臺大校風,傳承並實踐臺大精神。這些重大校園事件包括:四六事件和白色恐怖、臺灣人民自救宣言、自由中國與殷海光、保衛釣魚臺、烽火杜鵑城、抗議聯合國排我納匪、哲學系事件、自由之愛和校園普選、野百合學運與知識界反對軍人組閣,以及100行動聯盟。

校園變貌與地景軌跡

隨著師生人數成長、研究領域擴大,臺大校區日漸擴充完整,分布全臺各處。鑒於各校區的重點特色,即便師生校友也未必能一窺全貌,因此藉由本園地圖文並茂的互動式多媒體解說系統,讓大家對臺大校區的地貌有更完整的認識。

•校總區地貌

臺大校總區承自臺北帝大校本部,更早可溯自臺北高等農林學校時期,悠久的歷史賦予校園一種人文的深度與氛圍。臺大校總區的擴充,約略可分為四個發展時期:臺北帝大時期、臺大建校草創時期、社會參與時期、校園自主時期。在『校總區地貌』展區,有老照片與老故事,同時搭配模型地圖指示,讓您觀覽後,一定清楚明瞭校總區的變貌與發展軌跡。此外亦介紹四個深具歷史意義的校景:瑠公圳、舟山路、椰林大道、新總圖書館。

舊總圖承載臺大悠悠歷史,建築之美更值得您細加品味,圖為2006年首次舉辦的夜光秀。(攝影/張柏仲)

 

•校區分布

長年以來相傳「臺大校地總面積,接近全臺灣土地面積的百分之一」。事實上,臺大校地面積確實廣達3萬5千公頃,面積之大,世界數一數二。本區一一解說各校區的歷史與特色:校總區、醫學院與醫院校區、徐州路校區、水源校區、實驗林、山地農場、安康農場、文山植物園、宜蘭臨海工作站、竹北校區、雲林虎尾校區。此外亦介紹2005年校園票選出的臺大十二景:新總圖書館、醉月湖、椰林大道、傅鐘、大門口、傅園、溪頭大學池、臺大醫院舊館、生態池、舟山路、農場、共同三松。

2005年臺大票選十二景,臺大農場入列,圖為早年農場一景。(提供/凌德麟)

 

博物館視窗

臺大立校迄今近八十年,經全體人員共同努力,完成多項傲人的研究成果。同時,許多院系也累積了無數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博物館收藏品,並一一成立典藏空間、妥善保存,在校園內構成綿密的博物館網路。這些標本與藏品除供師生研究、教學、實習使用之外,將陸續進行展示規劃以開放參觀,略盡社會教育責任。校史館扮演博物館視窗的首部曲,除了介紹校內許許多多具博物館性質的專館,亦可讓無暇親炙各館區的參觀者,能夠一次把這些博物館盡收眼底。博物館主題涵蓋了:考古、人類、動物、植物、地質、昆蟲、物理、醫學、農學等等。

放映室

臺大培育出臺灣社會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大家認真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不斷創新求變,精神足堪世代臺大人的表率!放映室選播優秀臺大人的紀錄片,例如:斯人斯事(傅斯年)、臺灣醫學之父(杜聰明)、自由思想者(殷海光)、當代作家映象(林文月)、老技師的物理世界(許玉釧)、發現臺大紀錄片等等。希望大家撥空駐足觀看影片,共同反思以及效法前輩們的堅持與奉獻。

校友脈動

•口述歷史DIY

歷屆的臺大老骨頭在不同的年代,譜下不同的未央歌,校史館珍藏並訴說許許多多封塵已久、屬於臺大人的故事;現在,校史館也請大家留下自己記憶中的臺大。至於首度踏進臺大校史館的貴賓,對臺大應該也有不同於以往的新認識。懇請大家不要猶疑,邁步進入「口述歷史DIY」錄影室,談古論今就是現在!

•臺大人談臺大事

校史館邀訪歷屆的臺大人暢談臺大事。歡迎您停下腳步,聽聽不同世代、真真切切的臺大話當年。

舊總圖特色、舊貌重現

漫步臺大校史館,離去前別忘了欣賞這座由圖書館形塑而成的臺大校史館。藉由舊總圖書館模型與說明,細細品味古蹟之美;瀏覽舊總圖時代的老照片,觸發思古幽情。它,挑高的天花以及連續的拱窗,特殊的建築美學與年歲,已被列入古蹟保護。它,曾經佇立七十年呵護學子寒窗苦讀,成為出類拔萃的人中龍鳳;現今,依然挺拔地伴隨大家細數臺大百年的鷹揚獨步、風華滄桑。

很快地點瞄臺大校史館展示主題後,建議您還是要親自走一趟臺大校史館。校史館每天從上午10點鐘開放到下午4點鐘,國定假日及每週二閉館,週六日照常對外開放。每個開館日下午2點有中文定時導覽服務,歡迎您來參加;您也可以來電預約團體導覽。校史館期待您的來訪與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