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開發竹北分部 臺大邀您共組策略聯盟
本校於8月2日在新竹科學園區召開竹北分部產學合作說明會,首度邀請廠商以策略聯盟方式參與開發,隨即獲力晶半導體公司黃崇仁董事長、鈺創科技盧超群董事長、日月光張虔生董事長等校友允諾捐款,都將連續十年、每年捐款千萬元以上。
說明會由本校李嗣涔校長、黃崇仁董事長以及新竹縣鄭永金縣長共同主持。李校長表示,臺大將竹北分部定位為產學合作的示範校區,期望有20至30家企業組成策略聯盟,共同建設竹北分部,成為生物醫學、通訊電子等尖端科技跨領域的重要基地。
擔任籌建委員會召集人的黃崇仁董事長率先拋磚引玉,表示將連續十年每年至少捐款1千萬元以上,看好臺灣矽谷──新竹的發展潛力,他更力邀園區同業加入卡位。
參與策略聯盟的方式有捐建獨棟大樓、連續十年每年捐贈1千萬以上、連續十年每年捐款5百萬至1千萬,或每年捐1百萬至5百萬元不等。會員享有的基本權利包括優先參加臺大產學研相關活動之權利、個別校園徵才及員工在職培訓等。前三類捐款者並有命名權及部分空間使用權。
竹北分部預定分三階段開發,第一階段以整合生物醫學相關領域為主,將設置生物醫學、尖端生物科技、網路技術、系統晶片、無線技術、奈米工程、能源材料、精密機電等產學合作中心,以及高科技廠房設施研究中心和會員指定設立研究中心等。
本校各級教學、研究及行政單位均將為聯盟會員服務,臺大竹北分部策略聯盟辦公室聯絡人:盧曼珍,電話:(02)3366-3891,e-mail:manchanlu@ntu.edu.tw,網址:http://homepage.ntu.edu.tw/~ntuvpadmin/chupei/。(提供/臺大竹北分部策略聯盟辦公室)
臺大竹北分部將以產學合作模式開發,與民間企業共創尖端科技高產值。圖為8月2日策略聯盟說明會,由本校李嗣涔校長(左起)、籌建委員會召集人黃崇仁董事長及新竹縣鄭永金縣長共同主持。(照片提供/新竹縣政府行政室)
■本校6/16校務會議通過決議 收回教育部借用之藥學大樓
6月16日,本校校務會議決議收回教育部長期無償使用之藥學大樓校地,並委由夏長樸、柯慶明、曾漢塘、陳定信、李水盛、陳振川、陳自強、許博文、羅漢強等教授,及高閩玲、李維仁同學組成行動小組,由曾漢塘教授任召集人,赴行政院、立法院、教育部等單位,表達前述意見。
位於中山南路上的教育部建築係本校當年以藥學大樓名義興建,土地面積約7,776平方公尺,自1968年起借與教育部使用迄今。基於該房舍與土地均屬本校財產,監察院曾在1992年提出糾正,後本校應部之要求,勉予同意續借至1998年。惟續借期已過,教育部並未依約騰還,拖延至今。
該址緊鄰本校醫學院校區,乃醫學、藥學及相關科系之重要腹地,為本校醫藥科學發展長遠考量,故決定收回校地。(取材自《臺大校訊》第883號3版/2007.6.20)
■商學系校友尹衍樑先生回饋母校 潤泰集團捐贈土木工程研究大樓
潤泰集團日前捐贈本校土木研究大樓1棟,6月23日由本校李嗣涔校長與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先生完成簽約。潤泰集團負責規劃、設計及施工,預計一年內即可完工。
該大樓基地位於辛亥路3段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旁,面積介於2千至2千5百坪。完工後將可提供土木系50位教授和600名研究生之研究空間,可望有效紓解目前土木系空間不足的問題。
尹衍樑先生為本校商學所畢業之傑出校友,目前兼任臺大土木系教授。曾獲臺灣傑出青年紡織工程師獎、中華民國國家創作發明獎之個人創作獎等殊榮,尤其精於發明,個人專利件數累積達200餘件。(取材自《臺大校訊》第884號1版/2007.7.4)
尹衍樑總裁(右立者)捐建土木大樓,圖為簽約儀式。(提供/土木系)
■台積公司與化學系系友集資籌建 化學系「積學館」7/12開工
化學新研究大樓第二期工程「積學館」於7月12日舉行動土典禮,特別邀請台積公司董事長張忠謀、台積公司副董事長暨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台石化董事長吳澄清、中研院院士羅銅壁等來賓,與本校李校長、洪宏基總務長、理學院羅清華院長等共同主持。
台積公司張董事長表示,台積在經營企業的同時,亦不忘「支持基礎科學教育、培育高科技人才」,是以捐贈臺大化學系新台幣1億2千萬元,興建研究大樓「積學館」。大樓命名取自台「積」公司及臺大化「學」系的組合,意為「累積學問」,期望未來能夠累積更紮實的科學研究,也成為培育高科技人才的搖籃。李前院長也呼應臺灣的高等教育要更重視基礎科學與啟發式教育。
「化學新研究大樓」為臺大第一座由數百位系友及關心化學系發展的各界人士集資贊助經費而興建的校舍。分二期施工,樓高7層、地下1層,約5,000餘坪。第一期工程(現化學館)已於2004年12月完工,並於2005年6月啟用。
第二期工程在原化學舊館、化學中心館及同位素館拆除後的原址上興建,預計在2009年完工。部分空地將釋出,配合校方規劃醉月湖綠地,以及椰林大道通向醉月湖的道路。竣工後將串連椰林大道與醉月湖景觀,屆時垂柳映月,對影幾人,美景盡在不言中。(提供/化學系)
化學新研究大樓的興建有賴臺大校友眾志成城,積學館的工程費全部自籌,創臺大新建校舍首例。圖為6月12日動土典禮。(提供/化學系)
化學新研究大樓示意圖。(提供/化學系)
化學新研究大樓的興建有賴臺大校友眾志成城,積學館的工程費全部自籌,創臺大新建校舍首例。圖為7月12日動土典禮。(提供/化學系)
■臺大與資策會成立研究總中心 合力促進臺灣科技產業之升級
為整合學研機構能量,本校與資訊工業策進會於8月1日簽約,於臺大設立「研究總中心」,加強科技研發合作,提升我國通訊產業。
李校長表示,臺灣目前正進行九大國家科技計畫,為了協助國家邁向科技島,產官學界應摒除門戶之見,積極整合資源,全面提升研發能量,發掘新科技,為臺灣產業創造新局面。
資策會董事長吳靜雄也表示,進入全球化及知識型經濟時代,資訊科技之創新與應用,已成為產業發展之重要指標。臺大擁有全國最頂尖的學術研究人才,資策會則擁有資通訊軟體核心技術研發能力,與產業界也有良好互動。咸信兩造合作,將可有效運用研究成果,轉移給業界及社會應用,這也是本次研究總中心成立最重要的意義。
資策會目前已積極與電機及資訊領域進行合作,包括行動寬頻、無線感測網路及網路電視等方面的研究。(取材自《臺大校訊》第886號1版/2007.8.1)
■《臺大華語》網路學習軟體上線 李琳山教授及其團隊拔尖研究
本校電機系李琳山教授暨其團隊,日前研發完成『臺大華語』(NTU Chinese)網路學習軟體,已開放試用至9月。該套軟體應用3D動畫,針對發音、聲調(四聲)、節奏及重音等,提供線上學習評量、即時診斷及矯正,在學習告一段落後還能歸納出一份「學習記錄診斷書」,提供改進方向,有雙向互動效果。
李琳山教授專研數位語音處理,包括聲學辨識、語言處理及其二者之整合、學術性雛型系統和網路環境之研究等,尤其投入華語語音資訊處理技術研究近三十年,技術獨步全球,曾獲多項研究大獎,也多次獲臺大傑出教學獎榮譽,可謂實至名歸。
『臺大華語』就像是家教一樣,採一對一學習,讓學習者樂於開口,事半功倍,歡迎上網試用。臺大華語網址:http://chinese.ntu.edu.tw/chinese/introduction.htm
李琳山教授個人網頁:http://www.ee.ntu.edu.tw/2004/people/faculty/ls-lee/ls-lee.htm
■培養國家社會領袖人才 「領導學程」96學年度開始招生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重點之一為培養社會各領域領導人才。本校為提供學生所需之知識與經驗,已規劃完成跨系所領導學程Leadership Program,將於96學年度上學期(2007年8月)正式實施,招收大三學生。
本課程規劃有七門課,涵蓋人文價值、視野、服務精神、團體互動能力等多方面之強化,以培育學生具備健全領導者所應有的多元能力。申請本學程的學生必須修習五門知識課程(15學分)及領導實務與實習(6學分),共21學分。
這七門課程為:領導與管理概論、經典名著選讀、社會責任與公共領導、國際環境中的領導能力發展、組織運作導論、領導實務與實習(一)&(二)。本學程並將輔導學生參與校內外社團擔任領導幹部,或進入企業實習組織運作,實際體驗並發展團隊領導與合作互動的能力。本校以「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為校訓,而實踐此一宗旨則需在專業知識之外,提供學生具備人文素養、關懷社會的領導能力,此乃本學程之教育目標。(取材自《臺大校訊》第884號1版/2007.7.4)
■楊泮池教授接任臺大醫學院院長
醫學院於8月1日舉行院長交接典禮,在李校長監交下,由現任副院長楊泮池教授接任院長。卸任的陳定信院長在六年任內,致力於提升臺大醫學院教育、研究及服務品質,並成立臺大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推動基因體研究,貢獻卓著。
陳院長1968年畢業於臺大醫科,專長於肝臟及肝炎研究,蜚聲國際,2005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海外院士。
新任院長楊泮池教授,1979年醫學系畢業,1990年取得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1980年進入臺大醫學院內科服務迄今,2004年起兼任臺大醫院副院長。楊院長專長於內科學、胸腔醫學、重症醫學、癌症醫學、分子生物學及超音波學等,近年在基因體研究亦擔任要職,包括臺大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等。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十大傑出青年、教育部學術獎等多項榮譽,2006年當選中研院院士。他表示,為配合校方邁頂計畫,將賡續加強基礎與臨床醫學的整合,協助母校早日躋身世界一流。
圖:醫學院於8月1日舉行院長交接典禮,在李校長監交下,由楊泮池教授(左)接任院長。(提供/醫學院)
■本校設立國內第一所「臨床動物醫學研究所」
國內第一所「臨床動物醫學研究所」8月1日於臺大成立,將提供進階之獸醫專科住院訓練與臨床動物醫學研究。已超過一甲子的臺大獸醫學系所,由於臨床教育制度完善,1998年已獲香港及澳門政府獸醫師認證,近年更有來自美亞之獸醫學院學生申請到臺大動物醫院實習。有鑑於動物醫療步向精緻化及專科化之世界趨勢,該系乃結合臺大動物醫院及獸醫學研究所臨床組,成立「臨床動物醫學研究所」,並自96學年起開始招生。
臺大獸醫學研究所臨床組從八年前起,即提供分科住院醫師結合碩士學位的訓練學程,以及各科住院醫師專業分科訓練。目前已開設的次分科有骨科、眼科、牙科、神經外科、整型外科、泌尿道外科、消化道外科、內視鏡、一般外科、腫瘤門診、皮膚科、內分泌疾病、血液疾病、胸腔及心臟疾病、一般內科、大動物與野生動物科等。
■進修推廣部二十週年
臺大進修推廣部20歲了,進修推廣部特別邀請學員與歷任主任回娘家慶生,包括行政院陳景峻秘書長、屏東黎明國小鄭國卿校長、京華超音波公司闕添和副理等多位老學員,當天也分享了個人當年學習的甘苦談。
進修推廣部前身為臺大夜間部,成立於1960年,開辦有外文、法律、商學、農推、數學、經濟等科系,改制後,僅存外文、法律、商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1987年因應社會在職人士進修之需要,成立「推廣教育中心」,提供社會人士短期進修專業技能的學分班。
1999年,推廣教育中心與夜間部整合成為進修推廣部。2007年夜間部正式結束。展望未來,進修推廣部將走向企業化經營,提供更多專業課程,以符應社會需要,並善用電子科技,突破時空限制,將服務觸角擴及全國乃至海外僑界。
網址:http://training.dpd.ntu.edu.tw/ntu/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07號
Tel:(02)2362-0502
Fax:(02)2369-1236
■臺大圖書館「美援臺灣與狄寶賽先生」首映
由臺灣大學圖書館製作的第一部歷史紀錄片「美援臺灣與狄寶賽先生」,5月17日下午在本館B1國際會議廳舉行首映會,隨即舉行座談會。出席者除了圖書館項潔館長、陳泰然副校長、國科會人文處陳東升處長外,還邀請到狄寶賽先生的女兒Indira與Lee-Tai與會,同時捎來狄寶賽夫婦的祝詞,由Lee-Tai代為宣讀。座談會在電影放映後開始,由該紀錄片計畫主持人吳密察教授主持,並邀請前行政院秘書長王昭明先生、光啟社莊清廉神父和本校經濟學系吳聰敏教授等人與談。
1950年代,狄寶賽先生因擔任懷特公司企劃經理,在臺灣居住九年,參與擘畫與督導美援建設臺灣諸多方案,夫婦亦投入東海大學創校、電台英語廣播教學等教育工作。跋山涉水的足跡,成為他們終生懷念的美好回憶,更為臺灣留下寶貴的史料。走過那個美援牛奶、麵粉袋的時代,陳副校長以個人經驗,肯定這部影片所發掘出的動人故事。
在林炳炎先生的牽成下,臺大圖書館獲得狄寶賽先生的支持,整理其在臺九年的資料、影帶、照片、幻燈片、日記等文獻史料,成立「狄寶賽文庫」。有鑑於文庫中的彩色電影帶,係1950年代極為珍稀的音像資料,所以圖書館才決定籌拍紀錄片。誠如陳東升處長所言,典藏數位化一則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二則可永久保存文化資產,期待臺大以此為出發點,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中扮演火車頭的角色。
狄寶賽先生的女兒Indira指出,美援是一段個人和臺灣人生活交會的歷史,雖然父母因年邁不克前來,她也深以代表父母出席為榮。隨後Lee-Tai朗讀了狄寶賽夫婦的致詞,他們表示旅居多個國家,就屬臺灣最讓他們感到愉悅,充滿了對在臺生活的喜樂以及對臺灣摯友的懷念。對於睽違多年後,還能夠再度和臺灣有新的聯繫,心中充滿感激。
本片DVD可於圖書館1樓還書櫃檯或臺大出版中心書店購買,進一步資訊請詳http://140.112.113.11/CG/services/cgpub/pb_dvd_main.htm(提供/圖書館特藏組編審洪淑芬)
狄寶賽在臺九年,參與美援臺灣建設,貢獻良多。圖為光碟封面。
項潔館長頒贈感謝狀及紀念品,由狄寶賽先生的兩位女兒Indira與Lee-Tai代表接受。
■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貝利馬歇爾教授蒞校演講
本校醫學院於今年6月舉行112週年院慶研討會,邀請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貝利馬歇爾(Barry James Marshall)來臺。馬歇爾教授和華倫(J. Robin Warren)因發現「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並確定它會導致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而共同獲獎。
馬歇爾1951年生於澳洲,1974年自西澳大學醫學院畢業後,1979年進入皇家伯斯醫院(Royal Perth Hospital)擔任住院醫師。在伯斯醫院服務期間,他與同事華倫醫師,在潰瘍及慢性胃炎的病患身上發現類似細菌的有機體,即後來被命名為Helicobacter pylori的幽門螺旋桿菌。
雖然兩人早在1982年即成功培養出螺旋狀微生物,並在培養皿中確定鉍可摧毀這種菌,但將此項發現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The Lancet時,並未獲得注意,因為當時醫藥界普遍認為,消化性潰瘍是由壓力及胃酸引起的身心性疾病,而非被某種細菌感染造成。
不過,馬歇爾堅持不懈,除了動物實驗,甚至以自己為試驗對象。1986年,馬歇爾受聘至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仍持續研究並宣揚他的理論,十年間他開始得到許多獎項與榮譽,成就備受肯定。今天,胃炎、消化性潰瘍已是可治癒的疾病,而且幽門螺旋桿菌也被認定是胃癌形成的主因,他的研究發現已使無數的病患免於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馬歇爾最令人佩服之處,不只在於其創新性的發現,還有他的勇氣與信念,改變了世界對消化性潰瘍的觀點。
馬歇爾博士此行在臺大共舉行兩場演講,臺大師生有幸與這位大師當面請益,獲益匪淺。(取材自臺大醫院新聞中心2007.6.26)
■圖書館獲贈張以淮校友譯作及珍藏書籍
張以淮校友家屬日前捐贈其個人譯作及珍藏書籍予本校圖書館「臺大人文庫」典藏。張校友個人譯作廣泛,包括外國文學小說、名人傳記等共110冊;個人珍藏計有外國文學原著、當代名著精選等書籍937冊。捐贈儀式於8月9日在總圖書館舉行。其作品將入藏臺大人文庫,個人藏書則由臺大圖書館收藏並供讀者閱覽。
張以淮先生係電機系畢業校友,曾為臺大「麥浪歌詠隊」領軍人物,積極參與學生運動。他以張時筆名從事譯作,從民國56年至69年間,譯作達114冊,深受讀者喜愛,如愛因斯坦傳、羅素傳、歐納西斯傳等。今年年初過逝,享年78歲。
臺大圖書館近來積極推動「臺大人文庫」,蒐藏臺大人包括校友及教職員工著作,預定於今年校慶揭幕。期望更多臺大人響應參與,讓您的著作伴隨臺大邁向頂尖。
臺大人文庫聯絡人:王昭分
電話:(02)3366-2295
Email:dianewang@ntu.edu.tw
贈書儀式與會人合影。坐者右起第3位依序為張以淮校友之夫人、圖書館館長、王士彥校友。
■捐款設立謝煥儒教授紀念獎學金
國立臺灣大學為感念謝教授對教育之犧牲奉獻,以捐款方式設立「謝煥儒教授紀念獎學金」。
捐贈專戶:華南商業銀行公館分行
國立臺灣大學帳號:118-20-048515-0
指定用途:謝煥儒教授紀念獎學金
(匯款時,請注意是否扣除手續費。匯款後,請通知生活輔導組,俾便寄送捐款收據。電話:(02)3366-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