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繼去年首次發表了「2003年世界五百大學學術排行榜」之後,再次發表了2004年的排行榜,今年世界五百大之中,臺灣只有臺大、清大、成大上榜,比去年少了兩所。上海交通大學所發表排行榜之代表性,以及其所採用之指標的合理性等等固有許多爭議,但在其連續兩年公佈之後,由於透過網路傳遍全球各地,而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注意。若以美國最頂尖的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AAU)的62個成員大學中,即有47所,在五百大中排名在82名以內,則顯示此項排行至少在反映「科學研究」方面具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

本校化學系劉廣定教授為此發表了「世界五百大,臺灣只有三,高等教育危矣!」一文,認為這是一項非常嚴重的警訊,若不儘速重建思維,改弦易張,則教育和學術將持續落後,而臺灣將如何存活?劉文所言,絕非危言聳聽。在世界五百大中,香港有5所,韓國有8所,中國大陸也有8所。光就香港而言,香港人口只約臺灣的四分之一,只有7所大學(若加上樹仁學院則為8所),7所大學中,即有5所大學列名五百大,臺灣150多所大學卻只有3所入榜,充分突顯了臺灣高等教育質量失衡的嚴重問題,也令人為臺灣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感到憂心。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乃是創新知識的泉源,大學如果失去競爭力,則國家競爭力又將從何而來?

其實有關臺灣高等教育所面臨的課題與困境,近年已有諸多討論,問題不外:(一)缺乏穩定一貫的教育政策(二)高教發展質量失衡(三)高教資源嚴重不足(四)大學運作缺乏彈性,以及(五)大學國際化程度不足等等。事實上,在2001年教育部出版印之「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之中,即已清楚地點出這些問題。然而,問題雖然提出來了,卻沒有具體之對策,或者即使提出對策卻無法確實執行,以致這些年來問題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形惡化。以質量失衡及資源問題為例,自2001年大學又增加了近20所,政府對每位國立大學學生每年的經費更繼續從14.96萬降為11.91萬,與日、韓、香港等地的落差愈益擴大。因此我們不應一直停留在談問題的階段,而必須儘快提出對策,並設定時間表,具體落實。在此個人提出三點看法,提供相關單位未來擬定對策之參考。

一、拔尖與打底應雙軌並行

以國家科技研究經費為例,政府為推動科技發展,在多年前開始訂定了每年成長10%~15%之目標,並預定在2006年達到全國GNP的3%。然科技發展之根本在於人才,高等教育之優劣與國家科技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政府更有必要訂定一個目標,逐年增加高等教育的投資,讓我們的教育資源能與韓、日等國拉近,為高等教育進行「打底」的工程,逐步改善高等教育的體質。行政院宏觀教育委員會雖建議政府應每年增加50億的高教經費,以目前國內大學生人數之多,每年50億仍屬杯水車薪。

目前政府提出了一個五年五百億的「國際一流大學頂尖計畫」,不少人有一項迷思,以為只要此一計畫通過,則臺灣高等教育之問題即可迎刃而解,此實為不切實際的想法。「國際一流大學頂尖計畫」之目標訂為至少使一所大學在十年內進入世界一百大,15~25個系、所、中心排名亞洲第一,此實為一項重點式的拔尖計畫。但以目前體質極端虛弱的國內高等教育,拔尖的同時若無一持續而穩定的打底工程,勢將難以永續發展,唯有拔尖與打底雙軌並行,才能為臺灣高等教育奠定較為穩固的基礎,進而建立優勢的競爭力。

二、制度之改善在於進一步鬆綁

彈性制度對大學發展之重要性已逐漸受到政府的重視,因而有所謂公教分離、彈性薪資、大學法人化等議題之提出,唯各項措施要實際落實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以彈性薪資為例,在目前政府補助日益減少、學費難以提昇的情形下,各大學均已面臨無米之炊。實施彈性薪資之時,對傑出表現的教授固然應予提昇待遇,但對其他默默奉獻的教師,由於現有待遇原就偏低,實在沒有再往下調低的空間,因此若無法增加資源,則所謂彈性薪資也就像是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

其實鬆綁對提昇私立大學意義更為重大,國內一直存在著國立大學優於私立大學的迷思。私立大學不能辦得比國立大學好,固然與部份辦學者的心態有關,但制度之束縛也是主要原因。其實以資源而言,由於政府對公立大學補助年年減少,而私立大學的學費則維持在國立大學的2~3倍左右,因此每位學生的可用經費(學雜費+政府補助)公私立之間的差距已越來越小,如果私立大學能運用其營運上較多彈性的優勢,辦學者能多點投入,再加上學費的鬆綁,則臺灣在不久的將來,並非不可能出現臺灣的哈佛、史丹福,或是臺灣的早稻田、慶應,屆時一些家庭環境較好家庭的家長就可能優先選擇把子弟送進私立大學,而目前一些教改團體所質疑的有錢人小孩進公立大學、窮人小孩進私立大學之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也就不存在。只要看看國內不少家長可以每年花上數十萬元把小孩送到國外念書,或就讀國內的貴族式各級學校,就可以知道只要制度鬆綁,私立大學的發展空間是存在的,決定的因素則是辦學的品質。在政府資源無法大量投入以全面提昇高教品質之情形下,制度鬆綁並將有限資源做重點支持似乎是較為可行的辦法。

三、國際化之首要在提昇品質

國內大學國際化不足,近來亦成為話題,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外國留學生較之鄰近之日本、香港、中國大陸均偏低,近年各校無不努力提昇學生英語能力,鼓勵教師英語授課、改善國際學生宿舍等等,以營造國際化的環境。早在多年前,本人即在一場研討會中,提出應仿效日本中曾根康弘擔任首相時,為了達成日本學術國際化,設立了獎學金,並以2000年達到外國留學生超過10萬人為目標的做法,今年政府終於開始設立「臺灣獎學金」,為臺灣學術國際化邁出重要的一歩。

但是國際化最根本的要素,還是國內大學之品質,如果我們大學的品質不佳,無法受到國際的認同,則獎學金的吸引力終究是有限的。不久前遇見一位國內某大學畢業後到大陸念研究所的學生,我問他:「教育部到目前為止並不承認中國大陸學歷,你到那邊念研究所的考量是什麼?」這位同學的回答是:「我在國內念的學校雖然教育部承認,但似乎無法受到國內許多大企業的肯定和認同,更不用說一些外商企業了。我到對岸念的研究所,雖然我們教育部不承認,但據了解,世界許多地方都承認,我曾聽陳校長說過,現在人才市場已經是全球化的時代了,不是嗎?」這位同學的回答,讓我深深覺得,要國際化,最重要的是提昇我們高等教育的品質,否則我們流失的,恐怕會比流入的更多,即使外籍留學生的數目雖然增加了,卻可能無法吸引到真正優秀的學生。

總之,國內高等教育因為質量嚴重失衡、資源不足、運作缺乏彈性、國際化不足等問題,已面臨相當大的危機,若不痛下猛藥,則不僅大學將失去國際競爭力,整個國家發展亦必然深受影響,為此,政府應儘早提出對策,設法改善。個人認為提出對策至少應考量三個面向:(一)資源的投入,應拔尖與打底雙軌並行。(二)制度之改善在進一步鬆綁,尤其針對私立大學。(三)追求國際化之最根本要素是提昇國內大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