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實驗林自日據時代設立以來,已跨越兩個世紀。在這百餘年中,世界林業經營趨勢快速的轉變,今日臺灣的林業經營已朝向「森林生態系經營」之目標邁進;實驗林秉持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化危機為契機,不僅走過九二一震災,也走過桃芝風災,直至今日實驗林已邁向災後第五個年頭,尤如寒冬後萌發的新芽,再次創造出驚人的奇蹟。

薰衣草。(攝影/吳宗憲)

 

溪頭災後重建紀實

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及民國90年桃芝風災肆虐溪頭,使得溪頭森林遊樂區嚴重受創,並曾二度關園;然而因牽繫著地方產業脈動,實驗林基於安全考量採階段性開放方式迅速重新開園,以維地方觀光產業的發展。爲重建溪頭,振興鹿谷鄉產業,經積極向921重建委員會爭取經費進行園區重建,桃芝風災後又由水保局、林務局、教育部、觀光局及臺大等各單位獲得重建補助,共計四億五千六百多萬元進行重建。截至去(92)年底所有重建工程皆已竣工,溪頭重獲嶄新的面貌,不僅保有清新脫俗的少女姿態,園區內更増設多項景點,諸如:溪頭天文台、溪頭巨石、各式步道、土石流戶外教學區、空中走廊、草坪區戶外音樂會場等新興景點,溪頭猶如浴火鳳凰般展翅上騰、登空翱翔。

溪頭天文台。(實驗林提供)

 

頭觀天文知寰宇

現在的臺大實驗林已和過去大不相同了!不僅在本處轄區內增設了許多景點,更在標高一千八百公尺的溪頭鳳凰山頂建造了一台口徑63公分,全台排名第一座教育型牛頓式望遠鏡,並具備先進的圓頂與全自動觀測設備,在去(92)年的「水星凌日」」和「火星大接近」的觀測活動中大顯身手。此外,在中秋節臺大實驗林更舉辦別出心裁的賞月活動,透過無線傳輸的方式,將望遠鏡所捕捉「月娘」的影像,即時投射至國民旅社前所架設的銀幕上,讓許多遊客「大」飽眼福!而今日實驗林已逐步與各級學校合作舉辦觀星生態之旅,讓學生們不僅追逐星空,更是體驗溪頭天文之美。

筠屋。(攝影/沈介文)

 

森林中的空中之城

通往溪頭之寶-神木的林道旁擁有一片已走過半個世紀的柳杉林,其樹冠層相當完整,森林中各種生物包羅萬象,彷彿進入生態王國;實驗林精心規劃建置別出心裁的人工林冠層生態觀察的空中走廊,希望可提供全臺灣各級學校自然戶外體驗場所。架高的空中走廊全長約180公尺,最高點距地面22.6公尺,相當於8層樓高。樹上著生蕨類與蘭科等植物,同時常有白耳畫眉、冠羽畫眉、黃腹琉璃及赤腹松鼠等動物在此棲息,其使得冠層的生物相非常豐富;而林木冠層更可提供截流保水及潔淨空氣的功能,是大自然提供人類的空氣清淨機。於步道上可端倪尖聳的針葉樹,使人們對於森林冠層不再只是「遠觀」,透過面對面的接觸,讓一般印象中高聳的森林,頓時置身於冠層中、居高臨下,可從不同角度欣賞森林不同的姿態,更可仔細觀察寄居在樹上的朋友們。特別當山中雲霧繚繞、山嵐升起時,除了讓人有置身畫境的感受外,也帶來一種心靈深邃的洗滌。

溪頭空中走廊。(攝影/吳宗憲)

 

溪頭踏青享受森林音樂饗宴

流籠腳草坪區因著桃芝風災受到土石流嚴重沖刷,使得原本綠茵的草坪區瞬間變成滿目瘡痍;然而經過土石流坑溝整治與重建,使得原本受創的草原注入嶄新的生命。現在的草坪區恢復綠草如茵的面貌,和煦的陽光灑落在翠綠的青草地上,眺望遠方的樹海,是闔家野餐踏青的最佳去處。溪頭草坪區自去(92)年完成重建後已舉辦數次森林音樂會,今年更是結合茶文化舉辦茶與音樂的盛宴;實驗林希冀透過藝文活動的舉辦打造草坪區戶外音樂會場成為臺灣版波士頓Tanglewood露天音樂會場,當民眾前來溪頭踏青吸收森林芬多精之際,更可沉浸在森林音樂與當地文化的薰陶。

溪頭戶外音樂會場地。(攝影/吳宗憲)

 

竹之美—筠屋

漫步於別墅區間的蜿蜒小徑,您將會發現一棟令人有一見鍾情感受的竹屋,「筠屋」的鍾情是無人能抵擋,凡是見到的人都好奇的想窺探其究竟;筠屋是由各式竹材建築而成,屋內陳設的家具更是運用高科技竹製壓縮材製作而成,這使得筠屋散發出君子雅節之氣,是為竹夢攬勝君子之最愛。 

體驗步道享受森林芬多精

來到溪頭一定要大口呼吸森林中的「芬多精」,實驗林於溪頭中共規劃13條不同特色的步道,使得遊客來到溪頭不是走馬看花,乃是可以進入森林的擁抱,體驗森林的寧靜,享受森林中芬多精的滋潤;其中有幾條步道更是災後新闢的景點哦!諸如:巨石步道是九二一地震震下鳳凰山的巨石,此巨石體積約540立方公尺,重量達1300公噸,遂為地震後之溪頭見證。賞鳥步道新設吊橋、大學池林道旁新設木棧道及木屑步道,此皆為新的體驗,希望提供遊客在工作壓力之餘,親訪森林四季風情中,可以在森林的輕拂下重獲健康。

溪頭巨石。(攝影/吳宗憲)

 

土石流戶外教室

自九二一地震及桃芝風災以降,土石流在溪頭的身上深深刻劃11條坑溝,然而在茂密的森林中常可發現長滿青苔和樹木的大石,彷彿述說著舊時代土石流的歷史;實驗林針對災後產生的土石流坑溝依據因地適宜的理念,採行生態工法整治,為了解土石流發生的第一時間,更在三號坑及大學坑二處設置土石流監測點;透過各種儀器精密監測坑溝動態,可即時將資料傳輸到控制中心提供最新資訊,於風災中快速作出決策並疏散園區內遊客,此不僅提早發現土石流動態,更可大幅降低人員及遊客受傷之情形。實驗林已於各坑溝規劃土石流戶外教室,讓全國各級學校來到溪頭可體驗及觀察生態工法坑溝整治及監測系統,藉以提升國人對土石流的認識與了解。

空中鳥瞰大學坑。(實驗林提供)

 

大學坑的土石流戶外教室。(實驗林提供)

 

此外,實驗林配合國家政策方針,積極參與「擴大公共建設」,秉持符合環境生態保護工程施作方式和提升國民旅遊品質為規劃依據,期望達到「擴大公共建設」和「觀光客倍增」之目標。

用心維護這一片廣闊而美麗的森林,是全民共同的願望與責任。而人們必須尊重她、愛惜她,以符合自然生態原則的方法去經營她,森林自然資源才能生生不息、永續使用,而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留給後代子孫一個可以倘徉、做夢、也可以冥想的綠色故鄉。並期盼每一個國人都能成為生態保育的推手,而實驗林願意永遠扮演第一線的角色,與大家共同守望臺灣,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