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著名大學皆成立大學博物館,一方面展出其學術成果及收藏文物,一方面做為教學教材,藉由有系統的導覽活動與展示教育,將學術殿堂的知識內涵,分享給更多的民眾、協助訪客清楚認識大學的特色,這樣除了能夠提升大學本身的知名度與學術地位,更增加了校園的公共性與影響力。此外,大學博物館也可以是個對世界交流的視窗,藉由博物館間的館際運作,讓本校學者有機會與世界各國的大學博物館進行學術交流,或進行展品的互展計畫,使大學博物館不僅僅展示在地特色,亦能發揮「世界學術之窗」的效果。
1932年台北帝大時期校園鳥瞰圖。
另一方面,臺大自1928年臺北帝大創校至今,有76年歷史;若從校總區更早的前身「台北高等農林學校」(1919年創立)來算,臺大的年紀更大。如此長的時間,身為臺灣高等教育的先趨的臺大校園,經歷了動盪及發展起飛,許多重要的史跡、學術研究一手資料、見證時代發展的古老實驗器材、各種標本或古籍等,可謂臺大學術發展的基石與社會發展之見證,卻將隨著老教授們的退休或老舊房舍的更新而消逝,保存本校發展歷史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2002年臺大校園鳥瞰。
臺大大學博物館與校史館籌設現況
廣大的校園不僅像是百科全書般的超大型綜合博物館,七十餘年的歲月在校園裡留下許多回憶與感情,伴隨著臺大與經濟的發展,校園空間也有相當大的轉變,校舍建築各代表不同時代的建築理念與風格,校園發展的紋理已從單純唯一的線性主軸-椰林大道,發展成為面狀的多元校園,豐富的植被與老樹各有歷史。
為妥善保存大學中的各種珍貴學術資產,並促使更多人一同分享這些藏品成果,早在民國81年12月,本校校務會議中,地質系等八系所提案建請校方籌備博物館事宜,並在85年10月的校務會議中作成了籌備臺大博物館的決議。曾經也有企業界人士表示希望捐款籌建本校博物館,但未實現。本校為實現此一理想,以籌建博物館為名,迄今得到約一千餘萬元的各界募款,經費仍十分有限。
近年本校深切感受保存舊有資產與生活記憶的重要性,為了在硬體設施完成之前能有一個軟體連結的基礎,去年總務處曾以專案型式建構了網路的虛擬博物館,串聯本校原有的各種暨有的標本館資訊。陳維昭校長亦於今年指示總務處與圖書館分別進行博物館與校史館的籌設工作,並由總務處積極進行舊圖書館更新計畫,臺大大學博物館與校史館的建置計畫邁出重要的一步。
生態博物館概念圖。
(改編自加藤有次,1996,博物館學總論,P120)
臺大大學博物館發展目標
一、近期目標
以臺大校總區內現有資源為大學博物館發展範圍;
積極收藏保存退休研究者長期累積的各種研究資料與儀器設備;
妥善串聯暨有博物館資源;
建立網路虛擬博物館。
二、長期目標
大學博物館的發展範圍拓展至與校園周邊社區結合,以及臺北校區以外的校地及其他學術成果;
有系統地分類整理各種研究資料與設備,做為學術研究的根基與學術成果展示;
大學博物館成為世界學術交流的視窗,協助提升臺大學術水準與知名度。
臺大大學博物館網絡
臺大校園中的各種豐碩展品,包括有形展品如藏書或特殊收藏品、建築物等,也有各種學術研究成果或各時代實驗器材等,偌大的校園空間也可謂重要展品之一,又校園中已具規模的數個標本館,大學博物館在建立之前已有相當的基礎,若要像傳統博物館那樣以有形建築物盛裝所有展品,全數集中於一地有相當的困難,且所需空間需求恐過於龐大也非目前學校財政可以負荷。因此我們採取「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善用現有的展示空間與機能,並以網絡串聯的方式加以整合,且設置一個核心做為行政中樞,進行收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資訊提供、各展場行政協調連繫、觀眾服務等功能。網絡建置後,可完整展現臺大的大學博物館之特色,同時將博物館與整體校園緊密結合,大學博物館的展品與內容亦將隨校園發展而成長。
大學博物館網絡選定以舊圖書館原址為核心博物館,方便訪客造訪並營造大學博物館形象。在展示功能上,可規劃主題,輪流或長期展出各衛星博物館的部分展品,即使訪客無法走遍整個博物館網絡,但仍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內,取得與臺大相關的充分訊息。未來甚至可拓展至校總區以外的本校土地資源、各種特色與研究成果,藉由核心博物館整合展出,訪客在臺北校總區的核心博物館(舊圖書館)中能夠瞭解臺大土地與臺大的多元發展情形。
在「衛星博物館」方面,臺大暨有的有形並運作中的展覽場有八處,分別是人類學系標本館、植物標本館、地質系標本館、動物系標本館、昆蟲標本館、農場標本園、農業陳列館,以及圖書館,各有不同的管理者、解說人員與系統、申請導覽服務。善用現有的展場空間,並由核心博物館做為網絡串聯的工作後,雖然空間分散,但整體效果仍不打折。隨著校園環境改造,也會有更多的「衛星博物館」形成,例如農場水源池與瑠公圳圳道、芳蘭大厝、傅園、校門口廣場等;在各系所單位更加重視本身研究成果與歷史的趨勢下,也會有數量更多、形態更多元的不同室內或室外展場與小型博物館,屆時整個博物館網絡會更加豐富。
動物系標本館的儒艮標本。
《臺大校總區現有博物館資源分佈狀況說明》
大學博物館 |
圖面代號 |
名 稱 |
備 註 |
核心博物館 |
A |
舊圖書館(含校史館) |
計畫整建中 |
衛星博物館 |
B |
農業陳列館 |
營運中,自由參觀 |
C |
人類學系標本陳列室 |
營運中,需預約 |
|
D |
植物標本館 |
營運中,需預約 |
|
E |
地質系標本館 |
營運中,需預約 |
|
F |
動物系標本館 |
營運中,需預約 |
|
G |
農場標本園 |
營運中,需預約 |
|
H |
總圖書館 |
營運中,需預約 |
|
I |
昆蟲標本室 |
營運中,需預約 |
|
a |
傅園與校門口廣場 |
戶外博物館,自由參觀 |
|
b |
椰林大道歷史建築群落 |
戶外博物館,自由參觀 |
|
衛星博物館 |
c |
瑠公圳舊圳道與農場水源池 |
戶外博物館,自由參觀 |
d |
醉月湖與瑠公圳舊圳道遺跡 |
戶外博物館,自由參觀 |
|
e |
舟山路綠色廊道 |
戶外博物館,自由參觀 |
|
f |
芳蘭大厝 |
目前封閉待整修 |
|
g |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
只有舉辦活動時才有預約導覽 |
校史館籌備構想
校史館可謂是大學博物館中的一個「衛星博物館」,將暫時座落於舊圖書館後棟二樓中央大廳中,也將是舊圖書館中第一個完成的展示空間,未來可能配合大學博物館的整體展示空間配置再移動位置。校史館主要目標為整理本校各行政體系、單位及各面向之史料與文物,分析並設計各項代表展示主題,以為校外人士了解本校歷史發展,為校友記憶過往校園生活,促進校外人士認同校務理念,並凝具校友對母校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進而付諸支持行動力。展示內容除了建校理念、各時期的校史或大事紀以外,還有系所發展年表及學校架構等,另外校園空間發展史與特色介紹也將是重點之一。為表現各時期臺大師生的生活記憶,也規劃特殊主題如臺大人的食衣住行之展示、傑出校友介紹等,以活潑多樣的手法呈現臺大的各種面向。
校史館展示內容正由圖書館與文學院多位教授進行校史編修印刷、資料與展品收集之工作,計畫於明年年中落成啟用。
鳥瞰瑠公圳水圳及水源地。
舊圖書館整修概況
舊圖書館自1929年落成後,又經四次擴建,1980年成為現今規模,於1998年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舊圖書館入口門廊的三個拱門及柱式,使用本地石材雕飾而成,山牆及氣派的圓拱形大窗,已成為臺大人的精神象徵。陪伴眾多臺大人挑燈夜讀的閱覽室,高敞空間及明亮高窗,令讀書成為愉快的生活經驗。每間事務室及書庫樓梯間皆設有水槽,代表愛書人對書的尊重。書庫夾層分木構與鋼構二種,其結構與書櫃結合,可見設計之巧思。
舊圖書館身為未來大學博物館之核心博物館所在地,亦是校史館之設置地點。目前總務處委託金光裕建築師事務所及俞怡萍小姐完成建築測繪、古籍資料整理,調查建築現況並提出修復建議、經費概算及古蹟再利用初步構想,另外亦委託聯邦工程顧問公司進行舊圖書館的結構設計評估與補強設計。
經評估後舊圖書館建築現況雖然尚稱完善,屋頂鋼樑結構亦相當堅固,但是不同時間的增建結構間已出現裂縫漏水,而屋頂面板部分滲水情形嚴重,造成天花板或室內發生壁癌,另外木結構部分如窗框等因日晒雨淋有褪色及腐朽的情形,入口處的石柱雕刻幾乎已相當模糊,牆面亦有多數因受潮導致面磚浮突或剝落。
原則上,舊圖書館之整修作業,將配合校史館啟用時間和原有單位的遷移協調事宜,將整修和空間再利用作業分為二期施作,推估第一期作業內容包括古蹟調查報告的撰寫、古蹟修復設計監造、古蹟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含必要機電消防、空調、校史館展示內容設計製作等),總工程費約九千四百餘萬元(未含結構補強費用),第二期工程費用粗估約二億四千萬元。截至目前為止,募款金額為一千餘萬元,初期施作之經費問題還有待解決。
台大校總區現有博物館資源區位分布示意圖。(代號說明請參照左表)
大學博物館與校史館之建置計畫需要各界牽成
臺大校園內有許多反應歷史的文物史跡與建築等,不但是臺大人的記憶,也反應臺大的發展軌跡。建設大學博物館與校史館可說是影響本校未來發展的重點工作,各種校內資源的整合作業將需要各單位的配合,另外也需要校友們給予各種協助,爭取募款或各種協助計畫,而未來的營運及管理工作,也需要更多熱心師生的參與。籲請校內外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讓舊圖書館超越時間淬鍊流傳百世,藉博物館讓世人更加了解臺大的美麗與精髓。(感謝臺大圖書館與金光裕建築師事務所提供相關相片與設計圖檔。)
校史館展示空間近期與長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