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籌備經年的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目前已進入規劃案審查階段,若能如期於今(2004)年年底定案,則明年將開始工程建設及招商作業,預定於2008年開始營運。至於與生醫園區相距僅三公里的臺大竹北校區,亦待整體規劃案(待校務會議通過)及環評完成後,將可動用校務基金進行行政大樓等公共設施初期建設。
設立國家生醫園區的需要性
由先進國家發展生醫科學園區的經驗得知,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成功的關鍵,大多結合傳統與綜合性的大學醫院,組成「國家醫學中心」作為主軸,從事前瞻而整體性的規劃。換句話說,全世界科技產業的發展從來都不是由政府設置一特定單位即可做出成果,都需借重大學的力量。即便是臺灣當紅的資訊電子產業,也是從國外延攬人才,結合新竹科學園區以及周邊大學的研究力量逐漸發展出來。而我們所要發展的生物醫學、生物科技,一來不是代工,所以不能用資訊產業成功的代工模式來對待;二來生物醫學產業需要嚴謹的臨床試驗、印證,且在世界頂尖的生物醫學雜誌發表論文,獲得國際認可,才有後續商機可言;總言之,其市場和研究方式與一般產業不同。
新竹生醫園區整體配置圖,醫學中心位於左下方。
臺大的希望工程
現代科技都是跨領域,如奈米工程技術匯集了力學、電學、光學、材料、化工、環工、製造、測量、生醫工程、微機電技術等,而生物科技則需與生命科學院、理學院、醫學院或生農學院等相關院系合作,放眼全台,有哪一所大學像臺大擁有如此的優勢且有臨床醫學?當初的構想只是認為臺灣最大的研發力量在臺大,以臺大與新竹生醫園區為平台基地,必能發展出適合臺灣的生技產業。
目前臺灣的大學約有150多所,臺大只是其一,所以不能只靠教育部經費補助,哈佛有位校長說過,現在的大學需有創業的精神(enterprising)。此外,大學的任務是要讓學生將來對社會有用、對國家有益。大學的經費來自國家,都是納稅人的錢,當然要回饋社會,協助國家經濟建設、提昇臺灣整體競爭力。至於如何協助?我想不論是校友、社會或國家資源,只要結合臺大力量,就能給國家最好的幫助。舉例來說,設置在臺大的“國家地震中心”並非臺大單位,但與臺大合作,協同運作,效果不也很好?所以,臺大面臨的不是生存問題,而是如何呈現臺大的優質教育、研究成果,對國家、社會乃至全人類有所貢獻。
目前臺大在世界大學排名約第162名,我們無法擔保大陸的學校如清大、北大等校不會後來居上,怎樣不怕別人追?如何將臺大從162名變到100名?我認為生醫園區的計劃進來就有機會,否則就沒有機會!
面對「臺大獨攬」的質疑
有人將生醫園區視為臺大獨攬的案子,但話說回來,若按臺灣陋習來做,往往一群人共商半天卻毫無結果,那才是沒有做事!因為做事就一定要有人承擔責任。臺大在醫療、教學、研究各方面都已有豐富的經驗成果,所以由臺大來扮演驅動生醫園區的火車頭,計劃推展會進行得比較容易,也能加速發展的進度。在這方面,臺大只是負責規劃,找最好的人來參與。就我所知,目前屏東南部的農業生物園區幾乎沒有進展,中部的第三科學園區(虎尾)也呈停擺狀態,那就是因為沒有明確目標,也沒有專業有勁的團隊去推動。所以若說臺大獨攬,那也只是我們將責任扛下來,重點是做出來之後能不能用?生醫園區是一個開放的園地,促成教育界、產業界和學術研究單位的共同合作,作為一個全球頂尖研究團隊相互切磋交流的空間。
此外,以人才的爭取來說,現今人才資源已經沒有學校、地域或國界的限制,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市場!當我們要發展一項產業或一個產品,一定是找最好的人及團隊來合作,不會鄉愿地只限定臺大或某校的學生。找到好的人才,沒有私心地來整合,用具前瞻性的國際觀(international scope & vision)來做好這一件事,我們才有機會成功。
電腦模擬醫學中心,二樓走廊為高鐵通道。
新竹生醫園區與竹北分校的互動
由於校總區的土地規劃利用已呈飽和狀態,竹北分校是臺大reborn(再生)的機會。但教育部對大學分校一概不補助,學校雖有土地,該如何發展和運用就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大學的環境來自校園所發散的人文氣氛,令人陶冶其中。
身為竹北校區的召集人,我的構想是國家既然投入1、2百億經費於新竹生醫園區,竹北校區可配合生醫園區發展,成為國家生物科技發展的重要據點。生物醫學本來就是跨領域,透過學校整合,必能有效提昇跨領域的核心競爭力。而在學校必須自籌經費的情況下,利用外界資源,與產業結合,也是可行的方法。
歐美先進國家的一流大學,很多都是靠校友的支持才得以不斷地發展壯大,臺大校友人數眾多,其中有成就的不可勝數。在此籲請校友,捐建研究大樓,將1/3或一半的地方供學校使用,其他保留自用,如此一方面研究生可與企業合作研發,為進入職場及早做準備;二方面企業也能節省很多研發經費支出。我虔誠的希望:校友和學校的教授給我們多一些的支持與指教。
難掩孤軍奮戰的落寞
回臺將近9年,當年決定回來也是希望能有所貢獻。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曾說:「不要問國家為我做了什麼,而要問我為國家做了什麼。」我常想,社會雖然很殘酷,但人總該有理想抱負,我是臺大校友,對臺大有一份感情,所以我願意承擔。雖說不需要人家肯定,只是一頭栽進去後,到現在還是相當的寂寞,有些曲高和寡之感。
我在ISI的引述論文被引用次數已超過一萬次以上,被列為全世界所引用次數最多的百名科學家之一,近幾年來所指導的學生也很成功。真的很希望更多人來看看,了解我們在做什麼。發展生醫科學園區不是虛幻的空中樓閣,我們努力尋求政府、企業、社會、校友等各方支持,期能使「生物科技」產業成為繼電子資訊產業後臺灣競爭力的主幹。
在臺灣,做得多,責任就多,而臺灣又缺乏資源調派的機制,有責無權,令人感到十分無奈。吊詭的是,目前我們所面對的不只是臺灣內部的阻礙,還有來自國外的壓力。國際上希望與臺灣合作的國家很多,因為他們想搶佔亞洲市場;我們受國外重視的程度竟遠高於國內,真是令人不解!(本欄本期策劃/江清泉/醫學系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