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是科學與人文並重的教育,落實科技與人文整合的理念在醫師養成教育有特別的重要性。筆者於擔任本校醫學院院長期間推動的教育改革曾特別強調醫療專業課程與人文課程的整合,實際的做法是將人文課程與醫療專業課程做適當的縱向連貫及橫向聯繫,並利用小組討論、床邊教學、病房實習等方式在日常診療的環境中施教。過去幾年的實施經驗呈示:重視「態度教育」及「醫療面談」相關課程的教學可以在醫師養成教育中落實科技與人文的整合。

醫療態度是一種「行醫之道」,其內容涵蓋尊重病人、重視病人的整體性、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遵守醫療倫理及法律規範、對病人及醫療體系負責等。自古以來,良醫的風範除了廣博的醫學知識與優良的醫療技術外,主要是建立在醫療專業態度上。醫療科技愈進步,治療方法愈先進,所潛在的危險性也愈高,醫療科技的應用如果缺乏良好的專業態度來規範,對於病人可能造成傷害,有時甚至會超過醫療所帶來的效益。

醫療專業態度的養成涉及人與人關係的訓練,所以教學最好在病人與學生接觸的環境如床邊或診間進行,讓學生在臨床實習中經由接觸病患及病患家屬實際瞭解病人在醫療過程中的感受,培養醫學生的同理心與體恤心,讓學生能以關懷的態度去傾聽病人,深入瞭解病人的病苦與期待,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建立融洽的醫病關係。

除了在臨床實習工作中強調醫療態度的學習之外,臺大醫學院的態度教育相關課程另包括溝通技巧、醫病互動、醫學心理學等,這些課程的教學目標在於使學習者經由熟悉與醫師專業態度攸關之知識與技巧,認識病患的性格特點及家屬的情緒反應,瞭解病患或家屬之心理需求及心理適應能力,增進醫病互動品質,建立優質醫病關係。醫療態度教育的另一重點是讓學習者認識醫療團隊之專業倫理,了解團隊中各成員間之角色及溝通問題,增進團隊成員協調合作與衝突解決的能力。態度教育的成效與教學方式的設計有密切的關聯性,一般而言,講授教學的成效並不大,個案討論、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較能達成態度教育的學習目標。

「醫療面談」指的是醫師為了解決病人的醫學問題,經由面對面的交談,向病人收集相關資料、給予建議、向病人傳達資料、回答病人問題的基本過程。「醫療面談」包括聽取病史、建立診斷的科學面以及建立良好醫病關係的藝術面。在科技飛躍進步的時代裡,如何執行「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是臨床醫學教育的重要課題,教學時應讓學生充分了解病人的個別情況,訂定務實有效的醫療計劃,協助病人解除病痛,以病人的最大利益為優先考量。要充分的了解每一位病人的特殊情況,先決條件是要進行有效的醫病溝通,而醫病溝通的根本則在於有效的醫療面談。

醫療面談的品質會直接影響到疾病診斷的正確性與時效性、醫療成效、醫療成本效益與醫療品質,單憑科技導向的儀器檢查常常不足以了解病人真正問題的所在,單憑手術或高科技治療也常常不能達到預期的醫療效果。要執行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就必須強調醫療面談,一方面了解病情及醫療需求並擬定後續的醫療計劃(科技面),一方面藉此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人文面)。最近,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同仁研擬了生物、心理、社會面的醫療面談能力基準,並建立醫療面談訓練的教學模式,此一模式採用課堂講述、跟診、標準化病人、實做等四階段學習方式來訓練醫學生的醫療面談能力,獲得良好成效。

在此次SARS疫情中,本校附設醫院同仁表現極為優異,對於疫情的控制做了很大的貢獻。不過,國內有些醫療院所的醫療人員卻呈現出人文教育不足所造成的防疫漏洞,例如,部份醫護人員的態度及價值觀呈現偏差,在疫情肆虐期間,許多醫師不願意看發燒病人,未能有效承擔醫療防疫公共職能。在後SARS時代,必須擴大醫學教育改革,各醫學校院均應在醫師養成教育中落實科技與人文的整合,在醫師培育的過程中將醫學專業與人文教育做更密切的融合,讓人文滲透到醫療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才能使未來的醫師成為醫療體系中負責的一員。


謝博生小檔案

1967年畢業於本校醫學院醫科,1974年獲東京醫科大學博士學位,歷任本校醫學院內科教授、醫學系主任、附設醫院副院長、醫學院教務分處主任、醫學院院長,現任本校雲林分部籌備小組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