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千層Melaleuca leucadendra】
有別於大王椰子或肯氏南洋杉的彷彿高不可攀,白千層則會使您忍不住想要摸摸她喔!尤其是她那白白的、軟軟的樹皮,真的和別的植物很不相同喔!
原舟山路旁羅列著整齊的白千層,綿延的景致更顯雄偉壯麗。右上圖為頂生穗狀花序,右下:柔軟的木栓層樹皮,有保護功能。
白千層原產澳洲、印度和馬來西亞一帶,最早於1896-1898年引進臺灣,目前各地栽培相當普遍。白千層是相當具有特色的植物,其葉片酷似相思樹的假葉;老樹皮和新樹皮均為片狀木栓層,層次分明的貼附在樹幹上,呈灰白色,故稱「白千層」,這是為了適應環境而具有的特徵,因白千層原生地極為乾燥,這層層的木栓層是為了防火燒呢!兒童喜歡剝取其柔軟的樹皮把玩或在其上塗鴉或當橡皮擦使用。白千層的老樹常會在樹幹上形成巨大樹瘤,亦是一種歷盡滄桑之美。白千層每年夏至秋季開花,其頂生穗狀花序為白色或淡黃色,形似一支小瓶刷子,十分奇特而有趣。其花朵還會散發濃烈的香氣吸引蜜蜂、蚊蠅等昆蟲授粉。但花粉熱敏感者吸入其花粉後,易引起過敏、頭痛、噁心或臉部紅疹現象。此外,白千層芽和葉亦含有芳香精油,亦可蒸餾做香料或藥用。
在臺大校園裡,許多地方都可看到白千層,也有不少直徑五十公分以上的大樹。例如行政大樓東、西側延伸了許多小排;哲學系館前亦有一排;語言中心北邊靠辛亥路圍牆亦栽植3—4排;而兩條最長的白千層行道樹道路,應是原來的舟山路和圍牆外的新生南路。此外,在舊總圖後方(北面)以及籃球場和運動場間,也各有一條白千層道,雖然並不很長,但因植株大而整齊,頗具觀賞價值。
【阿勃勒Cassia fistula】
在夏秋季節、晴朗無雲的日子,來到文學院東邊的腳踏車修理部前(園藝系館往小福)的路上,再右轉到化工系與原分所之間的道路,兩旁均栽植著阿勃勒樹;襯著燦爛的陽光欣賞著阿勃勒金黃色的花朵,您會發現一種晶瑩剔透的美,是注滿陽光、活力四射的喔!
阿勃勒又名波斯皂莢,原產於印度,於1645年間由荷蘭人引入臺灣。目前各地普遍栽培。阿勃勒大多在夏季開花,但花期南北差異極大,中、南部通常先開花後長葉,花期約5、6月或更早;北部盛花期約7、8月間,開花期間多已長滿葉。阿勃勒由於開花時滿樹掛滿金黃色的花序懸垂開放,耀眼奪目,每至風時,金黃色花瓣落英繽紛,故有「黃金雨樹」(Golden shower tree)之稱。花後整樹掛滿長條圓柱狀的莢果,初為綠色,成熟時轉暗紅色至紫黑色,長30-60公分,似一條條的臘腸,長年懸掛在樹上,故阿勃勒別稱「臘腸樹」。阿勃勒為優美的觀花、觀果樹種;種子為優良的緩瀉劑,樹皮可採單寧治皮膚病。
盛夏的阿勃勒綻放亮麗的金黃色花序,風采迷人。左上:宛如風鈴的成串花序與臘腸狀的莢果並存。右下圖為藏於莢果中的種子。
【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除了用眼睛看、用手碰觸,試著用嗅覺感受,也會讓您和植物更親近。撿拾一片飄落地上、狀似楓葉的葉子,揉一揉,他所散發的淡淡的清香會讓您印象深刻,這應是『楓香』名稱的由來吧!--「其葉似楓,體具芳香」。
楓香是少數在平地仍具有四季變化的樹種,觀察其葉片的變化即可探知季節的轉換。春天的楓香,新芽枝頭爭相萌發,是一抹的嫩綠;夏天的楓香是一樹濃綠的生意盎然;隨著氣溫漸漸轉涼,秋風在無聲無息中將葉片加以改裝,染成一樹繽紛的黃與紅,將秋天點綴的更富詩意;經過這樣的生理變化後,代表這片葉子即將功成身退,已到了落葉歸根的時刻,可讓踏著滿地紅(黃)葉的我們更深刻感受到冬天的氣息。
臺大校園最具特色的楓香道在農化新館與女五宿舍之間的小徑兩側;而在電機館通往辛亥路側門的道路也逐漸形成楓香道(而且在電機館北側、社會系館前面還特意「加重」栽植)。近來,學校管理單位經常在新建築物旁大量種植楓香,最代表性的例子是新聞所與國家發展研究所(原三研所)的東邊廣場、以及新體育館的東邊廣場各種了三排楓香行道樹。此外,體育館南側與研一、二舍前亦有幾株高大的楓香樹。
楓香為臺灣原生植物,廣泛分佈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地區,為次生林及溪岸地之優勢樹種。亦分佈於中國大陸秦嶺及淮河以南和海南島以及越南北部。楓香亦有人稱為楓樹;其實常稱為「楓樹」的是一種槭樹科的槭樹類(Acer),如青楓(您在舊總圖東側和志鴻館前面可看到)等。此兩者由於葉形相似(均為掌狀裂葉),加上秋冬季落葉前葉片均易變紅,所以自古就已生混淆,至今名詞仍未完全統一。事實上,兩者分辨並不困難,楓樹類(槭樹類)葉片對生(即一個節上長有兩片葉子),果實為翅果,好像長了兩片翅膀;而楓香葉片互生(即一節上只長一片葉片),果實為許多蒴果聚合而成的球狀聚合果,表面密生星芒狀的刺。
楓香因樹形優美且為多用途的植物,故被選定為新竹縣和基隆市的縣(市)樹。楓香木材可供樑柱、家具、樂器、火柴棒等,且楓香段木素為種植香菇、木耳之良好素材。因樹脂具芳香、可提煉楓香脂,作為線香或口香糖原料,並供藥用,可祛痰、活血、解毒和止痛。另大陸福建有以楓香為梨樹之砧木者,據說可增進梨的香味。
楓香與其球狀聚合果(下)。
【落羽松Taxodium distichum&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來到工學院綜合大樓(工綜館),欣賞過小葉欖仁後,更要一睹落羽松的風采,就在大樓四周栽植有為數不少的落羽松,將這附近點綴得近乎詩情畫意,頗有異國風情的浪漫,相信必能讓您流連忘返!
落羽松雖然名字有個「松」字,但其實為杉科的植物,原生於北美沼澤地區,於1901年田代安定氏自日本引入臺灣。此種植物常被稱之為「落羽松」或「美國水松」,為避免混淆並符合植物特性,似宜更名為『落羽杉』才對。落羽松為落葉喬木,樹可高達40公尺,幹徑2-3公尺,幼樹樹冠呈圓錐形,成樹以後逐漸呈闊圓形,主幹基部隆起,如板根狀,會在樹幹周圍長出瘤狀或膝蓋狀的「呼吸根」,或稱「膝根」,此乃因落羽松原生於沼澤地帶,土壤中缺氧,為適應環境,因此部分根部會由水中、泥中露出大氣中營呼吸作用(其實工綜館的落羽松,靠近排水溝處也開始「冒出」呼吸根;可惜每次一割剪草坪時就被砍傷,因此一直長不大)。葉質薄似羽毛,線形、無柄,互生,於小枝上排成兩列,酷似羽狀複葉,表面鮮綠,葉背黃綠,秋至冬季落葉前呈橙黃色,若有寒流催化,色彩更趨濃豔,冬季時小枝與葉同時脫落,整個掉落就似飄落的羽毛,甚為優雅,故名落羽松。落羽松春季開花,毬果卵形。落羽松自然分枝多,葉姿輕盈飄逸,樹冠整齊美觀,為庭園美化高級樹種。樹形高聳挺秀,曾為義大利式庭園中著名造園重要材料之一,適於公園、水濱及台坡栽植,此外,池畔邊、河旁,濕地邊種植,不但有美化視覺效果,還兼具防護作用。
上圖:左為水杉,右為落雨松。
下圖右:落羽松的葉子輕如羽毛。下圖左:水杉的線形葉對生。
落羽松的樹型和羽狀葉均酷似中國特產的水杉,但是落羽杉葉互生,而水杉為對生,可資區別。水杉於1956年始由胡兆華氏引入臺灣,亦為落葉性喬木,樹高可達35公尺,胸徑達2.5公尺,樹幹灰黑色,長條狀剝落;幼樹樹冠呈尖塔形,老則呈廣圓形。葉線形、無柄,對生,排成羽毛狀,冬季時與側枝一起掉落。花雌雄同株,雄花長橢圓形,常成對著生於枝條上部,形成總狀或圓錐狀花序;毬果懸垂,種子扁平,周圍具薄翅。水杉之發現,可說得上是植物學上的一件大事!水杉這一類植物最古老的化石,發現於中生代下白堊紀的地層中,且曾一度繁茂地生長。但在第四紀時,北半球北部冰川降臨,水杉類植物多受寒害而滅絕。目前世界上僅現存此一種,且僅局限分布於中國四川和兩湖一帶,與銀杏一樣均是珍貴的活化石。
或許您急著想知道那裡可以見到水杉這種珍貴的植物,其實「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學校管理單位非常用心,在工綜館的南側和北側,整排的落羽松旁邊就也種了一排水杉,您可以分辨得出來嗎?
【大葉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桃花心木因為木材呈淡紅褐色、且有漂亮之花紋,有如桃花之形狀或色澤,因而得名。常見的有兩種:一種葉片較大的,長度通常10公分左右,就是『大葉桃花心木』;另一種葉片明顯較小,長度只有5公分左右,稱為『桃花心木』或是『小葉桃花心木』(Swietenia mahagoni)。其中以大葉種的樹形較雄偉優美、枝葉茂密,遮陰效果較佳,因此在公園綠地或行道樹上應用較普遍。然兩種桃花心木都是重要經濟樹種,木材質地緻密而且有光澤,是製造高級家俱和室內裝潢的上等材料,深受歐美人士所喜愛;過去也常被拿來製造軍艦、舟車、農具等。
臺大校園栽植的是大葉桃花心木,最常見到此種行道樹的地點應是在心理系與視聽教育館之間的道路兩側;此外,在漁科館與視聽教育館之間通往電算中心的小路兩側、以及工綜館與應力館之間的小路,亦各有整排的大葉桃花心木。
大葉桃花心木及其互生之偶數羽狀複葉。
大葉桃花心木原產於中南美洲,於1809年自宏都拉斯引進臺灣栽種;目前在臺灣各地栽植越來越普遍,高雄縣選他為縣樹;在其原產地的「多明尼加」將桃花心木推舉為國花,可見這類植物受到重視的程度。大葉桃花心木是一種常綠性喬木,高可達15公尺以上,全身光滑無毛,小枝外表具有明顯的皮孔。葉子互生、偶數羽狀複葉,小葉3—7對,彼此對生,輪廓斜卵形,基部歪形,長約10公分。
大葉桃花心木生長相當快速,栽種12年左右的植株就有開花結果的能力,通常在夏季開花,圓錐花序著生在葉腋處,花朵很小,但是數量頗多,黃綠色,萼瓣各5枚,雄蕊聚集成筒,子房成5室。果實為卵形或錐狀橢圓形的蒴果,外表具有5條縱稜,長約10公分到15公分,成熟後從基部縱向裂開,好讓帶著翅膀的種子飛散出來。
大葉桃花心木的種子會令您印象深刻,雖然不能吃,但卻可以玩,帶翅的種子從空中掉落時,會像直昇機的螺旋槳一般不斷的旋轉,使得種子緩緩飄落,往往可以順風飄得很遠,相當有趣!可惜目前臺大校園的大葉桃花心木,可能因栽植時間不長,大多尚無開花結果的能力。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在校園欣賞到其種子「空中飛人」的英姿!
【榕樹Ficus microcarpa &垂榕Ficus benjamina】
當您開車由辛亥路後門進入校園,右轉隨即可見右邊兩排被修剪的整整齊齊的行道樹列對迎接賓客,給人一種乾淨俐落的格調,他們就是平易近人的榕樹。相信大家對這種植物並不陌生,因為他在臺灣真的很常見;此外,在游泳池前面也有一整排榕樹行道樹。另外,在文學院東側與腳踏車修理部之間亦有群植的榕樹,保持自然開闊的樹型,形成濃密的遮陰效果,被稱之為「榕園」,是炎炎夏日乘涼的好地方。在此偷偷告訴您一個小秘密:校園內還有一個數量更多、規模更大的「大榕園」正悄悄地成形中,有空不妨到國青中心的後面附近探尋一下。
榕樹為臺灣原生植物,從低海拔山區至平地,隨處可見。榕樹是熱帶雨林的代表樹種,除臺灣外,亦分布於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和澳洲等地。榕樹枝葉繁茂、樹冠又呈傘形,有「榕蔭遮半天」之謂,寺廟多喜栽植以為庇蔭,故常被封為「神木」、「樹王公」。榕樹不但樹冠大、枝幹多,且枝上常密生氣根,叢生如鬚(故榕樹又稱「老公鬚」),可逐漸肥大,若下垂及地則可長粗成為樹幹狀,因此一株榕樹經常有許多樹幹,這是熱帶植物特有的景象,例如澎湖的通樑古榕就是此中代表。榕樹的花完全被隱藏在一個膨大的花托內,因此我們平時看不見榕樹開花,經特殊授粉機制後,所結的果實稱為「隱花果」,成熟時鳥雀喜歡啄食,是為良好的誘鳥植物。榕樹因枝葉茂密、生長快速,可耐強度修剪,故適合修剪成各種造型。此外,榕樹的氣根和葉片均可入藥,氣根有祛風清熱、活血解毒等功效;葉片可治慢性氣管炎。這種常見又具多種功能和用途的植物,難怪被選定為台北市的市樹和台中縣、澎湖縣的縣樹。
左圖:榕樹枝幹上密生的氣根叢生如鬚。左下:榕樹的果實為隱花果。
右圖:垂榕的葉子先端突尖,葉緣具波浪狀。
榕樹是桑科榕屬的植物,有許多重要的「親戚」;其中有一個長得最像的「兄弟」就是『垂榕』。從籃球場,沿著運動場的鐵欄杆,可見一排樹幹灰白色的樹木,長長的往新體育館延伸過去,乘著風搖曳著濃密的枝葉,這一株株的垂榕讓筆直單調的道路顯得生動活潑了起來。此外,緊鄰思亮館前面、以及舟山路靠近水工試驗所附近亦各有一段垂榕行道樹。
垂榕應屬於原生植物,因臺灣南端的恆春、台東、蘭嶼和綠島皆有野生分佈。其亦原產於中國大陸廣東、海南島、印度和馬來西亞。垂榕乃因其自然分枝多、枝軟如柳而呈下垂狀,故名『垂榕』;另因其平滑的樹幹是灰白色的,故又名『白榕』,與榕樹相比,垂榕的葉片為卵狀橢圓形,葉基圓鈍形,先端突尖,葉緣微波狀;而榕樹則葉基漸窄呈鍥形,先端有一短凸或凸形,葉緣平正,不具波狀。垂榕和榕樹一樣,除枝幹可向四周擴散外,亦常自枝幹垂下多數氣根,可生長粗壯,宛若樹幹,使得樹冠範圍更形擴大,如墾丁森林遊樂區內的垂榕奇觀,即為本種,在印度甚至有樹冠寬度廣達一公里者,真是世界奇觀。白榕下垂的氣根通常粗壯而通直,早期排灣族居民以其做為房屋之棟梁,其韌皮纖維可製草鞋和繩索。
經過此次對臺大校園行道樹的介紹,您欣賞植物的角度是否不一樣了?原來不只開美麗花朵的植物才值得觀賞,透過我們感官的的探索,您會發現『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舉凡一片葉子、一顆果實、甚至一張樹皮,都會帶給我們一番新的體驗和啟發,也會讓我們更深入植物的精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