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臺灣的第一所大學-台北帝國大學成立,1945年11月15日,台北帝大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2003年,這所臺灣最早設立的大學,已然成為臺灣最完整的綜合型兼研究型的大學。

本校目前有文、理、社會科學、醫、工、生農、管理、公衛、電機資訊、法律、生命科學等11個學院,共54學系,92研究所(含37獨立所,有81所已開辦博士班)。另有5個一級研究中心及12個院屬研究中心。

現有學生數28,699人,其中學士班17,753人(61.9%)、碩士班7,751人(27%)、博士班:3,195人(11.1%)。教、職員部分,專任教師1,775人(含研究人員、軍訓教官)、兼任教師994人、職員819人。

提昇教學品質

臺大自創校以來,一直以發展具備「綜合性」、「完整性」之高品質「全人格教育」為目標。從基礎到專業、從人文到科學、從專門領域到跨領域、從知識、語文到人格培養;期以最完善的環境,培養具獨立思考、國際視野的知識青年,同時陶冶其服務情操、互助合作之精神,以因應知識經濟和國際化時代的需要。

本著前述理念,多年來我們不斷革新教學內涵,協助教師改善教學,並制訂各種鼓勵與督促措施,以提昇教學品質。具體的措施有:

擴大教學內涵

包括:1)調整大學部共同必修科為18學分;2)推動通識教育(12學分):包含人文學、社會科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四大領域;3)開辦服務課程(3學期);4)開設跨領域學程(20個學程);5)推展非同步網路教學課程(1270)及遠距教學(4科);6)推動系所課程總檢討。

協助教師改善教學

包括1)舉辦教學研討會,促進教師教學經驗之交流;2)設置教學科技小組,協助教師發展網路課程;3)提供各系所各種教學資訊。

鼓勵與督促措施

包括:1)實施教學優良教師遴選與獎勵辦法;2)辦理網路課程評鑑。歷年教學意見調查評鑑值>4.0之比率逐步上升,已達35%。

邁向國際化

包括:1)推動各所開設完全英文授課的研究所課程;2)設置國際研究生學程;研訂與國外著名大學分別授予博士學位辦法;3)91學年度起實施進階英語教學。

推動學術研究

臺大的學門至為完備,以人文社會、自然數理、生物醫農、工程應用等四大領域來區分,臺大現有11個學院當中,文學院及法律學院屬於人文社會領域,理學院為自然數理領域,社會科學院則跨此二領域,生物醫農領域有公共衛生學院、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生命科學院,工程應用領域有工學院、電機資訊學院,醫學院跨生物醫農及工程應用,管理學院則與各領域均有相關,也就是說,臺大的系所跨足各個領域,涵蓋的學門極完整。這是我們的特色,也是優勢,更是我們在推動學術研究時所秉持的原則,亦即:1)人文社會研究與科學技術研究並重;2)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3)本土性課題與全球性課題並重;4)在兼顧特色型研究之中加強整合型研究;5)在兼顧全面提昇之目標下尋求重點突破。

目前臺大主持之重大研究計畫,有:

(一)教育部追求卓越計畫

本校獲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第一梯次7件,第二梯次1件,研究範疇在四大研究領域均有,適度包含跨領域題材。各計畫名稱及其所屬研究領域詳見圖1。

(二)經濟部學界科專計畫

經濟部自2002年起,與國內大學合作「學界開發產業技術計畫」(簡稱「學界科專」),加強學術界基礎研究之直接應用於產業界。本校共獲7件,橫跨生物醫農、工程應用、自然數理三大領域,亦包含相當多之跨領域題材,對我國未來新一代知識產業之發展承擔起重大責任。(詳如圖2)

(三)「研究型大學-校內整合」計畫

為邁向世界一流大學,臺大早於1999年即積極進行校內整合,2002年配合教育部之「重點發展並整合大學研究資源」提出整合計畫,已獲通過,第一期將以四個校級研究中心為重點,期帶動全校教學研究之全面整合。(詳見圖3)

(四)建教合作計畫

2002年合作件數有2,892件,金額達4,138,317元。

圖1:臺大的教育部追求卓越計畫

 

圖2:臺大的經濟部學界科專計畫

 

圖3:臺大的「研究型大學-校內整合」計畫

 

實施策略

對於提昇學術水準,臺大近年採取之策略有五:

落實評鑑

包括:1)改善並落實系所評鑑:從86學年度全面實施,已完成第一輪,往後將每4至6年評估一次。2)落實教師再評估制度:從87年起通過相關辦法,對新進老師每3到5年評估一次,不通過者1至2年內再給一次機會,在職者則每5年評估一次,此舉首開大學之先,也激勵了其他大學跟進仿效。

(二)整合研究資源

包括:1)加強整合現有卓越研究計畫:有效執行教育部之卓越計畫,提昇研究實力及能量,以期形成永續發展之卓越中心。2)規劃前瞻性之研究中心:選擇目前具整合性且正進行跨校合作之具有潛力的領域作為支援重點。3)整合全校資源,成立虛擬貴儀中心,以有效管理運用貴重儀器,推動全校資源共享理念。4)推動產學聯盟:於89年通過相關辦法,鼓勵產業界與本校各教學研究單位建立長期合作管道與互惠聯盟,就人力資源、技術研發、智財權之授權及移轉等進行合作,互蒙其利,造福社會。5)鼓勵教師與業界合作,協助其專利取得、技術移轉及權益保護等事宜。

(三)延攬優秀人才

透過人事及薪資法規之鬆綁,營造優質的教學和研究環境等策略,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來臺大服務,包括:1)研擬調整薪資結構,建立特聘教授制度;2)流通教學及研究資訊;3)提供利基等。

(四)培養高級研究人才

有鑑於當前國家發展高科技亟需高素質科技人才,本校配合教育部推動「國立大學研究所基礎教育重點改善計畫」,從1)改善博士班基礎教學及研究設備;2)逐年調高研究生比例;3)提昇研究論文素質等三方向著手,以提昇我國高級人才研究能力。

(五)爭取民間資源

由於國家財政吃緊,國立大學需自籌絕大部分經費,因此必需向民間爭取資源,臺大亦然,近年諸多大型工程均有賴企業界及校友們慷慨解囊,才得以興建,耗資2億元的尊賢館已完工並啟用,其他在建造中的有博理館(電機新館,經費2-3億元)、德田館(資訊二期,1億元)、化學館(4.2億元),規劃中的則有明友館(暫定,2-3億元)、法學大樓甲棟(2億元)和乙棟(2億元)。

結語

國立臺灣大學,不但是臺灣最早設立的大學,而且也是臺灣最完整的綜合型兼研究型的大學。四分之三世紀以來,它一直和臺灣的發展息息相關,它不但提供了藍圖、動力和人才,而且一直是引領臺灣認識本土,放眼世界,關懷人類和自然的燈塔;同時它更是臺灣與世界接軌,交流互動,緊密關連的重要窗口與管道。站在新世紀之初,我們深覺任重道遠,因此我們提出了「純淨、自主、均衡、卓越」的理念:

(一)維護純淨:維護純淨之校園環境,確保不受政治勢力之介入;完成教師倫理守則,重建自律、自重的學術倫理;強化校園公共安全及環保。

(二)保障自主:建立完備法制落實大學自主與學術自由;成立共同教育委員會,整體規劃共同及通識課程;鼓勵學生成立自主性社團。

(三)邁向均衡:加強通識教育,落實全人教育;實施服務課程,推動生活教育;規劃推動科技整合之研究;重視國際學術交流,,並支持本土化研究;以法制及教育塑造兩性平等、互重之校園環境。

(四)追求卓越:建立教學評鑑、教師再評估、教學研究單位評鑑制度;設置講座;公開表揚傑出教師,並安排發表研究成果;訂定學術性期刊補助辦法,成立出版中心,協助教師呈現研究成果;積極佈建學術網路,促進校際、國際交流;提供多元化學習之學程。

值此臺大創校75週年校慶之際,維昭謹此與所有臺大人共勉,為臺大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攜手努力。(本文部分內容已於2003年9月19日中國科技大學四十五週年校慶專題演講中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