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流行病,暴露了人性的弱點,也發揚了人性良善的一面。前者讓我們重新審視人文價值的重要性,後者證明歷史的創造惟有通過磨難。陳校長在今年度網路畢業典禮上,勉勵社會新鮮人自我實現,貢獻社會,做社會的良心,做歷史的主人。全文詳見本期「校長開講」專欄。

上任即將屆滿一年,理學院院長王瑜教授表示,基於「分久必合」的知識發展趨勢,未來將致力於催生更多跨領域團隊,承續理學院深厚的學術傳統。

5月,臺灣還陷溺在SARS風暴中,5月底<臺大抗煞一號>誕生,終於為世人帶來一絲曙光。研發者李世光教授、林世明教授雖謙稱「小兵立大功」,卻是奈米生醫技術的重大進展,也是臺大篤盡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欲知<臺大抗煞一號>研發過程,請看本期「學術發展」專欄。

這幾個月來,我們不只和SARS拉踞戰,也和人性拔河,林鈺雄教授的<罰在SARS蔓延時>一文,簡介臺灣SARS條例中有關違規處罰的規定,他表示處罰雖不是最好的方法,卻是無法放棄的手段。

SARS是外來病毒侵襲人體,憂鬱症則是內在的心靈創傷。進入二十一世紀,憂鬱症已與癌症、愛滋病並列為三大疾病,對人類身心的戕害至大,不可輕忽。對於憂鬱症如何防治及其診療方法,請讓廖士程及李明濱醫師告訴您。

今年是臺大自帝大創立以來七十五週年,為了紀念此一特別的日子,本刊特別邀請多位傑出校友,以「我的青春記事」為題,與讀者分享個人在臺大求學的成長歷程,雖是「私密」的經驗,卻有著共同的想念。這是一個帶狀報導,我們將從本期起陸續刊出,敬請期待。本期首先登場的是顏一秀(心理系)、黃秉乾(農藝系)和簡靜惠(歷史系)。

「一年級生」顏一秀,由於親人受白色恐怖之害,年輕的生命一度蒙上暗沉的灰色,卻也因緣際會步入心理學殿堂,堅守臨床心理學崗位四十載,「回報了蘇主任及灰色青春時期的這段機緣」。

「二年級生」黃秉乾的大學生活則充滿了「活力、愜意和放浪」。當年大師薈萃,學風自由,不僅為其日後的學術志業奠定基礎,更激發他理世問事的熱情,「讀書不大用勁,社團活動不可少」,從麥浪、秧歌到養雞社、豆漿社,讀來讓人笑開懷。這就是臺大!

「三年級生」簡靜惠說,她大學四年只有趕課、聽講、吃冰棒等平淡的生活,卻也細數那麼多的教授及課程,後來雖未在學界或史界發展,不過臺大四年讓她養成對閱讀的喜愛及寬廣的歷史意識,而在文化教育的領域開拓出一片天地。

本期特別邀請江萬煊教授,以<親上加親的臺大人>短文一篇,為「三代同堂」小專欄拋磚引玉,若您家中三代均為臺大人,歡迎您共襄盛舉。

「椰林風情」本期帶您逡巡初夏校園,賞花悅目,清涼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