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系王瑜教授,於去(2002)年8月接任理學院院長,成為臺大理學院首位女性院長。

從小即偏愛基礎科學,尤其是化學,大學時雖因先填志願而進入臺大藥學系,一年後還是轉系,並以化學為終生職志。

浸淫化學領域數十年,「發現問題,尋找答案」是她最大的樂趣,解決問題帶給她很大的滿足感,「這是一時的,但卻是最主要的推動力」。做研究要有能力,也要運氣,「我說的運氣不是買樂透的運氣,有些問題以現有方法行不通,可是拐個彎,卻意外發現另一個新天地,很多科學上的發現就是如此;從小問題逐步發展成為一有系統、甚至更有意思的學域」。

 

臺大四年奠基礎

1960年代是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實驗設備少得可憐,反而突顯師生對學問的熱情。老師教學認真,學生也不負期待,大四「專題研究」是必修,超過半數的大四生均繳交畢業論文,課餘時間多杵在實驗室,也因此對系內歸屬感比現在的大學部學生強得多。回溯整個學習歷程,王院長認為在臺大化學系的四年讓她獲得紮實的基礎訓練,特別是大四的「專題討論」及「專題研究」課,讓學生在理解之外,培養表達能力和研究精神,學生藉此也能了解自己是否決定以學術為生涯規劃。

當時學生生活單純,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學生都自發性地成立讀書會,有化學系也有跨數理化多系,同儕在求知路上相互扶持,雖一知半解,但與新知有第一次的接觸。她說這種影響是無形的,他們那一班有五十多人,其中僑生十來個,畢業後95%出國深造,分別在生物、物理和化學界發揮所長,可見只要基礎打穩,人生的道路是無限廣闊。

中外學生比一比

大學論文指導教授許東明專長分析,當時化學系以研究「有機」居多數,而她真正進入無機化學領域則是在美求學時。「美國研究所的人才養成與臺灣稍有不同,如不能通過博士資格,修滿學分仍可獲碩士學位。化學研究所特別有一個新進測驗(orientation exam.)旨在了解學生程度,補修其不足之處,臺灣學生需要補修的很少,表示我們的本科生程度都不錯。每個領域會有一名教授指引你了解各個領域現況,由於我對無機和物化都有興趣,所以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選定實驗室」。

進入實驗室之初讓她頗有挫折感,一來是語言的生疏(如對實驗室工具的名稱不了解),二來是性別的隔閡(學長多是男生,作息及興趣差異大),再來則個性害羞,不好意思凡事發問。只有「多賴自己摸索,重要關頭才問人」而漸入佳境。

由於第一年當助教,學生常為分數爭得臉紅脖子粗,讓她見識到美國大學生與臺灣的不同。「有的學生為了進醫學院,所以很在乎分數,我常在圖書館被學生抓出來理論;有的人覺得外國人好欺負,常說『我們的規矩是怎樣怎樣』,我聽了就很生氣,說『我不管你們的規矩是什麼,答案對,但過程不對就不給分』。此外,實驗所需都要別人準備,我心想怎麼那麼笨?在臺大我們都自己準備」!

「不過他們也有優點,他們每堂課都有習題訓練,這在臺大沒有,而且外國人會寫多少就是多少,不會就交白卷,臺灣的學生可能只有幾個版本,因為都是抄來抄去;還有問問題的風氣,我們現在還是很差」。

教學應關照多數

1973年取得伊利諾大學博士後,先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做超博士一年,之後到加拿大國家科學院研究五年。想教書的欲望,加上使命感,讓她在1979年返回母校任職,她慶幸回來得是時候,能親身參與臺大化學系二十多年來的成長,與美國的大學相較已毫不遜色。春風化雨多年,自謙學生不多,「經過」實驗室的有四、五十人,陸續進入社會服務,尤其當中有為人師表者,向她表示終於體會其「挑惕」學生的用心,想想也差堪告慰。

教書是興趣,也是責任,「我隨時都在評量自己,這些年教書的經驗讓我有不同的體認:你是要讓50%的學生了解?還是只要前10%的人懂了就好?目標不同教法是不一樣的。以前的我傾向菁英教學,一心想教出很好的學生,現在則改變想法,要為多數學生設想,菁英學生則需靠自習或發問。當然最好是學校針對他們另外安排課程,只是臺大目前未有規劃,因此也受批評」。

「由於知識和技術累積得快又多,相對於以前,現在的學生也比較辛苦」。王院長認為過去每個領域的研究,好比筍尖,夠深入卻嫌窄;而有些問題非單一領域可解決,以至延宕迄今,此即所謂跨領域的範疇。「雖然化學系目前仍分有機、無機、物化及分析四大類,不過分久必合是趨勢,未來十年方向有二:一是材料,一是生物。因此我常告訴學生,大學時打好基礎,這兩項對化學人而言不是難事」。

課餘,王瑜院長喜歡與師生一同出遊。

 

由簡而繁是定律

「任何一門領域的發展有其一定過程,開始是解決簡單問題,然後越來越複雜」,王院長舉其專攻「結晶學」為例說明,「目前已知結晶學在物理、化學及地質學界都有發展,不過最早是從物理學開始的,再來是地質及化學界,近來生物界也逐漸觸及;研究的主體從礦物到較複雜的有機、無機分子,再到更複雜的蛋白質分子。換句話說,只要有基礎學識,也許改善方法就可以解決複雜問題,若完全沒有概念,根本就無從著手,所以現代人要廣泛接觸各種學問。學校辦理通識教育的用意即在此」。

催生跨領域團隊

王院長分析臺大理學院現況,可概分為三大領域:一是基礎科學,即數學、物理、化學;二是地球科學,這方面屬臺大最完備,有地理、地質、大氣及海洋;三是生物,包括心理、動物、植物、漁科及生化所,這部分除了心理之外將納入生命科學院,其中基礎生物學的部分,未來教學上仍可互惠。若以前述材料及生物兩大方向來看,材料方面是理學院與工學院互動較多,生命科學則包括理、醫、生農及生命科學等多個學院,可形成跨院系團隊。

她進而指出,理學院在研究型大學非常重要,臺大理學院學術風氣向來濃厚,目前資源主要來自國科會,近兩年亦獲得教育部卓越計畫支持,可見該院研究成果已有一定聲譽。由於跨領域的趨勢,許多研究團隊隨著卓越計畫或國家型計畫陸續成立,人才培養顯得更重要,因此理學院在延攬優秀的年輕學者同時,將致力營造一適宜的環境讓他們成長茁壯,盡量免除其行政雜務,而能專心於研究及教學工作。而為了激勵表現優異的研究生,前院長設立「院長論文獎」給予實質獎勵,獲獎論文均在思亮館一樓走廊上公開展覽一年,亦以補助經費的方式鼓勵研究生出國參加國際會議,拓展視野。

改課程與時俱進

沒擔任過系主任,她說接任理學院院長實屬偶然。「屈指可數」的行政歷練都在國科會,曾任貴重儀器中心、化學研究推動中心主任,五年前接任自然處處長,是第一位女性。「這是機遇,如果沒去自然處,也不會有人選我當院長吧!國科會自然處人數最多的兩大領域是物理和化學,因此歷任處長均出自此二領域,其中清大佔90%,臺大在劉廣定教授之後即沒有人擔任過該職,我自認對行政不在行也怕繁瑣,因校內同仁之期望,所以接手。由於國科會人員多來自學界,較具公信力,也比一般公務機構有彈性也有活力,還是能有些作為」。

接任理學院院長一職,她表示將賡續注重研究的傳統,同時鼓勵教學,提昇品質。由於理學院以基礎科學為主,要提供全校服務課程,教學負擔很重,王院長不免為該院老師叫屈,她說「『普通化學』每堂課平均一百人,也要開十七、八班,理學院大樓除六樓外,都是實驗室,實驗需要助教協助,化學系現雖有二十多位,人力仍捉襟見肘;又,全校有三千人修微積分,數學系為了維持品質,一班只收六、七十人,想想要開多少班?若要加開其他專門科目還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然跨領域乃時勢所趨,院系的分割已越來越模糊,許多國外大學甚至已發展由研究中心招生的學程。為此,理學院首先將檢討各系所課程,包括教材、師資、助教人力等,希望能與時俱進。其次,在必修課方面,一方面減少部分系所本科必修,一方面加開新領域的基礎課程,作為共同必修,讓必修朝向多元化」。

王院長謙稱可做的事不多,主要在溝通協調,執行仍在於系所,她自許繼續衝刺,催生更多的研究團隊,初步擬舉辦若干場主題演講,促進院內同仁專業交流及合作默契為先。

 


王瑜院長小檔案

簡歷:

1943年生。

1966年臺大化學系畢業。

1970年美國伊利諾大學碩士。

1973年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

曾在紐約州立大學做超博士一年。

加拿大國家科學院研究五年。

1979年起職臺大化學系。

1985年在西德馬克斯蒲朗克煤炭研究所研究一年。

1994年在法國南西大學客座研究半年。

專攻:無機化學

研究興趣:

1.電子密度分佈與化學鍵-X光結晶學及分子軌域運算

2.自旋轉換現象及光致激發滯留效應-X光吸收光譜及X光結晶學、磁性

3.具方向性排列分子材料-X光結晶學及電子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