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曾寫徵求臺灣早期留學歐美人士的資料的小文,內列七位早期臺大人曾在日據時代留學歐美。那幾位曾在《臺灣醫界》及網站上介紹過。林茂生教授也有不少人寫過,我沒有收集資料不敢冒然再寫。以下再補充一些早期日據時代留學歐美的臺大人。
臺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雖非校友,但她有幾點與臺大前身「台北醫專」有關。她1915年就讀東京女子醫專,1919年因氣喘病返台休養,她擔心會因此晚一年畢業,遂懇求當時台北醫專校長堀內次雄先生,准許她在台北醫專旁聽上課,起先被拒絕,但她不死心,一再懇求,最後獲准與男學生共同上課。她的英文自傳也說她該是臺灣第一位co-ed(女大學生)。
看《從帝大到臺大》(陳奇祿等著,台北,臺大2002),書中有臺北帝國大學女學生杜淑純的回想一文,提到臺北帝大第一位女學生-大森政壽,1934年畢業。她應是1930或31年入學,比蔡阿信的1919年晚些,但蔡阿信是非正式學生,也沒有拿學分,只不過旁聽一學期而已。蔡阿信回東京女子醫專應考及格未耽誤而順利畢業。她的英文自傳沒出版,但她的生涯卻以小說的方式在東方白的《浪淘沙》(東方白著,前衛出版社,1992)以丘雅信現身,雖是有些加油添醋的故事,不過跟原自傳的生涯相當接近。東方白是臺大校友,1963年農工系畢業,本名林文德。蔡阿信跟臺大的另一項關聯是她在台北醫專的附屬醫院「日本赤十字醫院」當過眼科及婦產科的助手,接受類似現在住院醫師的訓練後才去開業。所以也該是臺大人。
臺北帝大以及前身的總督府醫學校、台北醫專及醫學部有相當多的日籍教授,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在臺灣的任職期間或為了安排他們來台任教而到歐美留學。學成後又回到臺灣崗位上(臺大)繼續教學研究及其他工作(如臨床或社區調查等)。他們雖非臺灣人,絕大部分也不是臺大校友,但有些人在臺工作五十年,其他二十、三十、四十多年的也不少。他們對臺灣的貢獻與影響也很深遠,值得加以探討。
二十世紀初期因日籍醫生不太願意來台服務,當時的總督府醫學校遂以優厚條件吸引日人前來,服務幾年後由官費派往歐美留學二年。那時官費出國在日本國內只有要升大學教授前後才有機會。那時從醫學校出國的有:木下嘉七郎(瘧疾)、川添正道(婦產科)、尾見薰(外科)、堀內次雄(細菌)、今裕(病理)、安杵才化(小兒科)、吉田坦藏(內科)、桂三友(考察X光)、森武美(?)、保乙彥(皮膚花柳科)、久保信之(外科)等。
1919年醫學科升格為醫專後,續有橫川定(寄生蟲)、迎詣(婦產科)、早田五助昇(婦產科)、中村讓(精神科)、安井慧之助(小兒科)、安達島次(解剖)、清水彥太郎(生理)廣火田龍造(醫化學)等。能升格為醫專部分原因也是師資漸上軌道。
1936年臺北帝大增設醫學部,除請了一些在日本已有成就較資深的教授外,也從醫專挑選具有潛力及研究卓越的教授,以及若干日本年輕學者醫師,送往歐美留學,再回到醫學部當教授。從醫專升任者只有五名,上述的橫川定(寄生蟲)及杜聰明(葯理)早已留學過,臨床的茂木宣(眼科)在1936~39年才出國,而上村親一郎(耳鼻喉科)據洪文治教授說他去過德國及歐洲,但不知去多久及何時去。酒井潔(小兒科)根據陳炯霖教授,1930年去德國進修過。從日本國內先派去留學再來臺北帝大的有澤田平大郎(外科)、武藤幸治(病理)、武田德晴(細菌)。另曾田長宗則從臺大熱帶醫學研究所副教授到美國去,1940再回臺大當教授及厚生學科長。
上述名單不包括來臺前就出國深造者,這種資深的教授不少,以後再來研討。以後較詳細的醫界人士將會在《臺灣醫界》的專欄刊登。希望有人若知道更多資料,請來文或來信更正補充。
臺北帝大其他學部應該也有不少到歐美留學的年輕學者,尤其是文政學部及農理學部比醫學部更早成立。看《台北帝大的生活》(曹永和總編,台北,臺大1999)書中列出許多講座教授,這些教授按日本慣例大多到歐美留學過。較年輕些很可能跟一些年輕些的醫學部教授一樣,是從臺灣職位上出國留學又回台。在前述《從帝大到臺大》一書中,吳守禮教授就提到他的老師神田喜一郎是研究中國(東洋)文學的,較資淺些,他也去法國留學兩年,之後才能晉升為講座教授。林秀美那篇<台北帝國大學之創設>,也提到土俗人神學講座主持人移川子之藏是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大概是到臺大前就留學美國。
劉盛烈教授在上述二本書中都提到,臺大化學系富有研究的精神傳統是源自帝大時代的日籍教授。理農學部教授陣容很堅強,像野副鐵男教授是世界有數的有機化學界的大師,曾被提名諾貝爾化學獎。根據劉教授,野鐵教授因為剛來時較資淺,該輪到他出國時,戰爭漸趨激烈出國不方便,他一直到回日以後1953才有機會出國。他在臺灣22年(1926~48),他對有機化學的貢獻,臺灣的22年應該是很重要的。理農學部的松本巍及高阪知武教授兩人還留臺大到戰後很久,退休後才回日本,他們將一生奉獻給臺灣,影響臺灣深遠。希望有人來介紹他們的生涯、風範以及留學經驗。
從上述幾本書以及我所研讀的醫界人士相關書籍,我注意到不少的日籍教授不論戰前或戰後返日,大多能更上層樓有更好的成就。像前文提到今裕來臺後去德國留學再回臺,不出幾年被挖角回到日本,最後當上北海道大學的總(校)長。其他到各名校機構任教,成為著名學者的也不少,看來臺大也是日本學術界培養人才的重地,他們都稱得上是「臺大人」。
筆者後學,未曾與日籍教授共事或當過他們的學生,膽敢在此寫日據時代的珍貴史料,雖是不自量力,更是要拋磚引玉,希望更多前輩能寫出或提供我更多早期歷史人物及其生涯、風範以及貢獻等資料。可用口述(錄音帶)或寫文章。來信請寄Dr. J. Y. Chu, P.O. Box22,Chesterfield,MO 63006。傳真:314-268-4081。E-mail:aljychu@yahoo.com及chuj@slu.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