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哲學系,創立於民國34年(1945),迄今近一甲子,但其前身可追溯至日治時代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中的哲學科。民國46年增設碩士班,74年成立博士班,89年起,研究所分東方哲學及西方哲學兩組,促進專精研究。估計五十五年來,大學部畢業人數超過千人,碩士二百六十餘人,博士三十人。目前本系專任教授十七位,副教授七位,兼任教授四位;教師之專長及研究,各有所擅,詳細情形請參閱本系網頁http://www-ms.cc.ntu.edu.tw/~philo/c_home.htm查詢,茲不贅述。
哲學系館。
本系草創之初,菁英薈萃,如德國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的許恪士先生,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的吳康(敬軒)先生,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的方東美先生,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士的范壽康先生、洪耀勳先生、虞文(君質)先生,日本早稻田大學大學院出身專攻西洋哲學的曾天從先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的殷福生(海光)先生,以及以研究古希臘哲學聞名於世的陳康先生等。在諸位前輩辛勤耕耘下,本系的教學與研究規模立下了堅實的基礎。像康德、黑格爾、實存主義、海德格、柏格森、邏輯實證論、數理邏輯等早就介紹到臺灣社會,配合著對中國哲學與印度哲學的研究,本系早已建立兼容並蓄的優良學統。
本系迄今歷任十四位系主任,近二十年來經鄔昆如、張永儁、傅佩榮、林火旺、蔡信安等先生的振衰起敝,屢有建樹。民國60年《臺大哲學論評》創刊,每年出刊乙期,自哲學系事件始停刊七年(1974-1980),於民國70年復刊,至今已出版二十四期。此一刊物早已公開,並設有嚴格評審制度,明年(2002)起更將聘請校外編輯委員參加,以提昇客觀學術水準。民國77年,本系由文學院喬遷至現址,師生活動空間加大,現在教師均有專屬的研究室,博士班及碩士班學生亦各有一間研究室。本系目前藏書,計中外文約六萬冊,國內外期刊超過兩百種,至於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亦敦請系內教師專人積極蒐集資訊,逐年購置。自民國70年起,於學期中每個月舉辦系內例行學術討論會,事先邀請系內外或國外學者主講,每年依各中西哲學主題輪流舉辦一次國內大型學術研討會,促進學術交流,呈現研究成果。近五年來,共召開大中型研討會九次,包括「先秦道家思想」、「先秦儒家思想」、「春秋經學」、「教育哲學」、「倫理學」、「邏輯」等各領域,教師提出研究計畫獲教育部、國科會通過者計四十七件,得國科會研究獎助者有四十六件,顯示本系學術研究強勁之活力。
本系成立之宗旨在於培育國內哲學人才,欲使學生具備卓越的思考能力,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深涵豐厚的人文素養,啟動風潮,引領社會之價值導向。本系教學作風開放,與他校系所積極建立合作關係,如與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國北師語文教育系、美勞教育系等開放校際選課,旨在開拓不同的專業學習。本系自成立之初迄今,均兼綜中西哲學,培養深遠之眼光,高闊之視野,以期收古今中外智慧於一爐。職是之故,本系所之畢業生,於學界、政界、文學、藝術、教育、出版等各行業,均有突出的表現,而不拘一格。如勞思光、傅偉勳、劉述先、鄔昆如、安樂哲諸先生,其學術成就早蜚聲國際,另外像隱居山林的孟祥森、史作檉諸先生等,風格獨特;從事社會改革運動的鄭南榕先生,堅忍壯烈;其他在政界,教育界、出版界者亦均有傑出的表現。此外,像積極從事社會改革運動,本系學生並未缺席,其中得失,自有歷史評價。
89學年度第一學期書卷獎頒獎。(90年5月7日)
與國北師初教系簽訂校際選課合作協議書。(90年5月10日)
先秦儒家思想學術研討會。(90年5月7日)
經過近一甲子的歲月,本系雖經歷了前後兩次不小的風波,即在政治緊繃的年代,發生了殷海光先生被迫停止授課(民國56年),及震驚中外的「臺大哲學系事件」(民國63年),這些事件對本系及學術界傷害極大,如今漸成過去。在政治開放、思想大開的今天,殷先生鼓吹「自由主義」的浪潮已為時人所肯定,並曾於本系召開殷海光先生學術研討會;哲學系事件亦於民國87年獲得校方平反,部分當事人也返回母系貢獻所長。本系從此終將重露曙光,朝向智慧之途邁進。
本系未來發展,仍以兼容並蓄為目標。在區分東方哲學組與西方哲學組後,東方哲學組以儒、釋、道為研究方向,西方哲學組則以現代與傳統哲學兼顧為原則,配合教師專長為導向,如何系統地介紹並研究中西哲學的菁華,細部規劃正由全體教師研討當中。時光匆匆,世代交替,本系教師年齡有偏高趨勢,目前已規劃招聘新任教師,以承續本系優良的傳統。
本系或許不是社會風騷的焦點,但卻是代表社會良知的柱礎。數十年來,教師們本著學術良知,原原本本介紹新近學說,如存在主義、現象學、詮釋學、邏輯實證論、科學主義、生命倫理學等,導正以學術之名而行買辦之實的歪風,貢獻卓著。在我國固有的傳統哲學上,弘揚儒、釋、道不朽之慧命,導引社會偏向之價值,貢獻亦是有目共睹。正因為此,本系每年吸引許多極為優秀的學生就讀。未來,我們亦將秉持如是的良知,引領後學,共同為發揚真理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