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於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內;預計於西元2007年完成一、二期開發工程並展開營運的「新竹生醫科學園區」,為臺大苦心擘畫的希望工程。本刊特訪這項希望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掌舵者──臺大醫院許世明副院長,請他來談談「新竹生醫科學園區」與坊間被宣傳地震天價響的生物科技產業有什麼不同?它在臺灣未來將扮演何種角色?它所要展現的風貌是什麼?而它的利基又在哪裡?…
發展生醫科學園區是臺大責無旁貸的使命
綜觀國際發展生醫科學園區成功的例子,如:美國北卡的三角科學園區、德國柏林的生計園區和芬蘭的Biocenter等,均是與「大學醫學中心」密切結合的成果,根據美國MIT的一項統計,藉由企業與學術的雙向合作,由學校的研究團隊主導或繼續參與,可使企業的成功率高達 80-95%,因為任何生醫科技的應用,都必須在「大學醫學中心」得到臨床驗證,並且在世界頂尖的生物醫學雜誌發表論文,獲得國際認可,方能創造商機。
「在臺灣,大學醫學中心目前有臺大與成大,成大設立近二十年發展起步較晚,受限於先天性的條件,尚未顯現大量的研發成效;而一般的公私立醫院也有其獨特的任務與定位,研發成果不易顯現,反觀臺大,向來都是人才匯聚之地,許多學生都是參與奧林匹克物理、化學等競賽的傑出佼佼者。」許世明自信地道出臺大醫學中心的優勢。
有了一流的人才,還得教導他們做出創新的研究,以《科學引用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統計西元1998年國內生物醫學類論文發表的次數,臺大醫學中心有682篇,佔全部論文數的7.94%;臺灣平均每13篇論文中就有1篇是來自於臺大醫學中心。在代表論文品質的「引用次數」統計資料中,臺大醫學中心在過去十八年共被引用了34,591次,也有深受國際學界肯定的成績。「數字會說話」,而這些客觀的數據就是最強而有力的實力證明。
正因臺大在醫療服務、教學、研究各方面都已有豐富的經驗成果,所以由臺大來扮演驅動生醫科學園區的火車頭,計畫推展會進行的比較容易,同時也能加速發展的進度。許世明表示,很多人可能會誤解,誤以為臺大是要來新竹爭地盤、逞英雄。事實上,生醫科學園區是要提供一個開放、不設限的園地,希望教育界、產業界、學術研究單位共同合作;是一個全球頂尖研究團隊相互切磋交流的空間。
生醫科學園區選擇於新竹落腳的原因
「其實,發展生醫科學園區並沒有非限定於某個地方不可,我們當初也考察了宜蘭、桃園、苗栗等地,但是新竹縣縣長林光華先生的魄力與積極的溝通,是促使臺大醫學中心選擇落腳於新竹的誘因。」許世明娓娓道來選擇新竹縣作為構築生醫科學園區的緣由。
許世明也不諱言新竹縣最重要的是提高醫療服務水準,以帶動地方的繁榮發展,但是臺大基於「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強烈使命感,再加上臺大要發展牙醫、藥學、生命醫學等科系在台北已無腹地,因此選擇在竹縣設分院與分校,是希望在提高照顧醫療品質的同時,也能為國家培育人才,善盡社會的責任。
「過去,新竹科學園區周邊的生活機能,如:醫療品質、藝術人文教育…等層面無法滿足園區高科技人士的需求,所以也間接影響他們做出不願回饋於這塊土地的決定,不斷來來去去,不願留在新竹深耕。」許副院長說出許多外地來園區工作的族群的心聲。
為了改善這種現象,「新竹生醫科學園區」將是一個以醫學中心為基礎核心的研發型園區、以產業活動為導向的完整性生活園區規劃,有鄰近高鐵與國際機場的便捷交通網絡,對於病人的就醫,或是醫學與生技產業的國際化,都有加乘的效果;有完善的都市規劃,營造周邊美好的居住與教育環境,必能吸引許多研發人才、廠商及跨國企業的進駐,這也是「根留臺灣」的契機。另外,因為鄰近新竹縣政府,也能獲致高效率的行政服務,帶動新中心都市的開發。
生物醫學需要集專業和人文於一身的人才
有人會以我們資訊產業成功的代工模式來看待生醫科技的發展,美國生醫產業蓬勃發展也不是立竿見影,而是超過二十年的努力研發才有今日的地位,而且我們也要瞭解生物醫學與電子資訊產業有很大的歧異,後者的初期強調實際運用跨入門檻較低,雖然目前也逐漸由初期代工朝向高級技術領域,著重於產品研發,然他是以「物」為臨床實驗的對象。而生物醫學則需要一流的人才與創新的研究,這些研究臨床實驗的對象是「人」。因此生醫的人才更需培養對人文的關懷,對人類歷史的演進、社會變遷、人文藝術、心理轉折……等科學都要涉獵,才能蘊育豐富的人文素養。
但是,許世明也感慨地說:「臺灣的教育與環境太近視,都在腐蝕人心,造成集體的墮落,這種文化因子是會遺傳的。如果有一天,能透過生物科技的力量來影響行為科學的研究,進而改變人性的話,那就太好了!」
新竹生醫科學園區的模型圖。
產官學通力合作,是生醫科學園區為人類謀福祉的動力
「新竹生醫科學園區」是朝著南港軟體園區的模式在進行,同時也獲得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法國、新加坡等素有經驗的團體與專業人士的全力支援,除了與優秀的生醫中心或研究團隊交流切磋之外,也會與知名的大藥廠洽談合作事宜。
發展生醫科學園區不是虛幻的空中樓閣,必須尋求政府、企業、社會等面向的大力支持,讓他們瞭解生物科技發展的特性,唯有大家捐棄成見,通力合作,臺灣才能將「生物科技」這個明星產業的特質發揮地淋漓盡致,繼電子資訊產業成為臺灣競爭力的主幹。
「雖然『新竹生醫科學園區』的推動會有難以想像的阻力,但是我相信臺灣的未來仍是有希望的,我們的願景是要為臺灣知識經濟立下典範,為長遠的生醫產業發展奠基,只要給我們機會,即使這是一條寂寞的路,我們依舊會努力達成目標,一定要做到最好。」許世明雖然難掩孤軍奮戰的落寞,但是卻依然精神抖擻地道出臺大團隊勇於築夢的毅力與熱情,讓人不禁也對於「新竹生醫科學園區」寄予美好的期待。(本文原載於2001.11《科技生活月刊》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