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各位師長、各位貴賓、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諸位同學:

今天本人畢業六十二年之後回到母校,在校慶的慶祝大會上接受母校所頒賜的名譽法學博士學位,這是本人生平莫大的榮耀,感激至再,謹向校長及各位師長表示最誠摯的謝忱與尊敬之意。

當前的世界面臨著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時代轉變,這個時代即是突破與創新的「知識經濟時代」,表現在科技層面的,就是網際網路的E時代。這不單單指經濟的知識生產力,也廣泛地在國家社會的體制上進行知識的科技轉化,而帶來新的全球性競爭。我們的競爭力不能再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不能再依賴現在的科技水準,必須在知識的「道理Scheme」上不斷累積「迎頭趕上」的努力。1964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吉爾曼(Murry Gellman)說,「學習和思考是知識的基本,研究與創新是知識的昇高」;而這一切的「學識」,都有賴於學校教育的培養。如果說臺灣大學所培育的知識人才帶動了臺灣的工業化與現代化,然則再進一步培育更多更高層次的研究及實務人才,讓他們在這知識經濟的時代裡去發揮高等學府的「能量Energy of Quantum」,為我們的國家邁進廿一世紀提供豐沛的「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更是我們臺灣大學應當肩負的時代使命。

校長、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本人多年來從事工商企業經營、國際經濟合作以及兩岸事務協商的工作,深感我們現在的知識「常性Normal Character」,已經不足以應付現實世界和潮流演進的考驗。我們當前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所遭遇到的困難,正需要藉知識的「創新功能Creative Function」來加以克服,才能趕上區域化、全球化的「資訊資本主義Informational Capitalism」的大形勢。

面對當前的大形勢,本人主張創造一種新的倫理,我個人稱之為「知識效能」倫理。換言之,大家遵從由知識作「價值判斷」的規則,大家尊重知識對問題的價值判斷。知識在歷史上最大的演變:就是由對於「存有being」的自我認識,發展為對社會進步的表現「實用doing」,轉化知識為「社會整體的利潤」。因為知識在過去是私有財,現在已成為公共財。臺灣大學在知識的being方面,已表現了高等學府的學術權威,母校今後的使命,自當落在對知識的doing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造就更多的知識工作者,做到「知識運用到知識本身之上」,促進廿一世紀國家社會進步的「成效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本人以為這樣的認知來求教於各位,這便是本人對於母校臺灣大學的摯誠「願景」。

陳校長、各位師長、各位貴賓、各位同學:我要再度謝謝母校對本人這個學生的教誨與獎掖。其實,在各位師長面前談知識問題,是本人的一種僭越,不過,我從事企業經營多年,對於知識的轉化為生產力,有直接的感受。我從事國際經濟合作,對於全球化競爭的不可逆形勢,有深切的體認。我從事兩岸關係協商,對於促進兩岸知識經濟的合作交流,也抱著很大的期盼。所以不辭淺陋,提出個人的一些感懷。敬請指教之餘,由衷心祝福臺大及臺大人為國家社會開拓國際的、學術的新的領域和地位!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