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臺灣大學五十六週年的校慶,也是創校七十三週年的日子。在這幾年的校慶典禮上,我總是向大家報告,並且與大家互勉,我們是如何一步一腳印、一斧一鑿痕地不斷耕耘努力,期使臺大成為「國家重點、世界一流」的大學。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的努力也的確漸漸看到了成果,未來只要我們持續不懈、隨時反省惕勵,則無論在學術的卓越、教學的精良乃至社會服務的深廣上都可長保領先,無愧前賢。因之,我今天不擬再對這些大家耳熟能詳,開展在前的清晰目標多做贅言,卻想談一談近來縈繞我心中的一些感想,這些感想,我覺得或許也正是大家心中共同的感想,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

回顧過去五十年的歷史,臺灣社會因政治、經濟、國際局勢等因素之影響,的確歷經了無數衝擊、轉折、變遷。但整體而言,人們原有的生命信仰、生活信念、道德原則以及價值體系等,在前三十餘年中,並未有大幅度或根本的改變。但到了晚近十餘年,舊有的價值信仰不是遭受顛覆、崩解就是被揚棄,而新的、正確的生命信仰、生活信念、道德原則、價值體系卻未能建立。所以臺灣的社會乃不斷發生種種失序的現象,諸如:家庭逆倫虐兒之例屢見不鮮、社會泛政治化日益嚴重、生態環境遭受污染破壞…等等,不勝枚舉。這些現象,有些是長年痼疾,有些則是新起之病;而不論新、舊,它們的根本癥結可能部份源於「教育」的偏失。近十餘年來,因「自由」、「民主」、「人權」被不斷鼓吹,終成為無限上綱,以致曲解、誤用之例層出不窮。影響所及,教育之倫理遭到破壞,師生各自之責分被輕忽,社會各階層則瀰漫視道德為保守、視責任為固陋、視人為愚蠢的心態,其病癥既可能起於「教育」之偏失,則其醫治亦有賴「教育」之振作。面對這嚴肅課題,我深刻體認到臺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這八字真言歷久彌新的意義。今天,無論在社會上、在校園裏,講求品德已如空谷足音;不帶功利色彩的追求知識、追求學問漸如鳳毛麟角;國家是什麼?對它的要求以及對它的付出該當如何?清楚的人大概也寥寥無幾;誰真正關心別人?誰真的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大概也是一介難求。須知,如果人人敦品,這社會就祥和;人人勵學,這社會就進步;人人愛人,這社會就溫暖;人人愛國,這國家就有尊嚴、有希望、有發展。從世紀末走到世紀初,在這劇烈的轉折、變遷,乃至迷失、紛亂的時刻,我覺得我們最該重新體認並確實踐履的,就是我臺灣大學的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

今天雖是臺灣大學五十六週年的校慶,但卻是臺灣大學在21世紀的第一個校慶。而今天,我們也將鄭重的頒授臺大第一個名譽博士學位予傑出校友辜振甫先生。辜先生一生為國家、為社會所做的卓越貢獻,亦正契合符應臺大校訓的真諦。在這嶄新的起點上,我願莊嚴的強調臺大校訓永恆的意義,它不僅對我們當下的沉疴有匡救之效,也是我們未來迎接挑戰最該恪守的本分。

最後,讓我們共同祝福臺大校運昌隆,國家教育境界提昇,臺灣社會文明進步,各位嘉賓、各位臺大人身體健康,事業成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