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華府的經濟學者王乃驥跨足文學界,於2001年夏天完成《金瓶梅與紅樓夢》一書,以宏觀的視野比較分析這兩本古典名著的人際關係、生命觀點,讓人重新領略當時社會文化之精髓。

王乃驥於終戰後隨家人來到臺灣,就讀本校經濟學系,後來旅美擔任交換學者,在美國國家經濟相關機構服務十多年。王乃驥將他對文學的熱情歸功於中學及大學時期的國文啟蒙老師,讓他在學術專業之餘,仍能持續不斷地創作。(取材自《人間福報》2001年11月27日7版)

■中研院院士蔡振水博士,日前膺選為俄羅斯工程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國外院士。

蔡院士現年66歲,出生於苗栗縣通霄鎮,1957年電機系畢業,1961年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電機工程碩士,1965年美國史坦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

1969年起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電機工程系,專長光電科技、超音波顯微學、磁性材料微波器件等,其傑出研究曾獲美國IEEE(1982)、國際光儀工程SPIE(1987)、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1992)等十多項學術獎賞。

1999年為中研院李遠哲院長延攬回國,主持「應用科學及工程研究所」籌備工作,現為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取材自《人間福報》2001年10月30日7版;中研院網頁www.sinica.edu.tw)

■熱心於國際科技交流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11月26日榮獲法蘭西科學院頒發之「中法科技獎」,獎勵他為促進臺灣與法國科技研發合作的貢獻。

「中法科技獎」由國科會與法蘭西科學院共同舉辦,每年頒獎給一位法國或臺灣學者,以肯定其推動臺灣與法國學術與文化交流的貢獻。李院長自1994年擔任中研院院長以來,即績極推動雙方學術文化交流,如在化學領域,中研院與法國路易巴斯特大學於1995年簽定十年合作協議;在藝術方面,中研院史語所與故宮博物院提供珍貴文物於1998年法國大皇宮博物館展出等。

李院長是本校化學系1959年畢業的傑出校友,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化學博士。1980年當選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1986年以分子束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1994年回國主持中研院迄今。李院長學術志業卓然有成,對國家的教育、文化、民主政治發展亦多所關心,是一位深具人文胸懷的科學家。(取材自《人間福報》2001年11月22日7版)

■定居紐約的藝術家陳錦芳博士從事多元文化的藝術創作多年,致力於宣揚和平與愛的理念,日前獲頒聯合國2001年「全球寬容獎」的肯定。未來三年,他將以「寬容及和平文化大使」身份代表聯合國進行藝術巡迴展等活動。

陳錦芳生於台南縣歸仁鄉,十四歲立志當畫家,從本校外文系畢業後,1963年赴法留學,獲巴黎大學法國現代文學碩士及當代美術史博士,並在巴黎學院進修七年。

陳錦芳在某次參觀文藝復興搖籃-翡冷翠,比較臺灣及翡冷翠之主客觀條件之後,提出「五次元世界文化觀」,主張臺灣可以成為世界第二次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創導全球性新文藝復興並衍生其獨特畫風「新意象派」(Neo-Iconography)。作品迄今千餘幅,著者如人文、東與西、自由女神、後梵谷、維納斯、玩牌者、黛妃系列等,被譽為「後現代前驅者」及「當今世界上二十位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歷任國際藝術會議(AAI等)美術主席及國內外評審。1995年「新意象派」被編入美國大專用書《世界美術史》專章。

基於對故鄉的熱愛與文化使命感,陳錦芳在歐洲參與「世界臺灣同鄉會聯合會」(簡稱「世台會」),未料因此被當局列入黑名單,被拒國門長達二十一年。2000年,陳錦芳提出「玉山聖山」文化再造運動,期以玉山的象徵意義,表現臺灣多元文化的特質。

「全球寬容獎」由非政府組織「聯合國之友」所舉辦,今年獲獎者還有紐約市長朱利安尼、藝術家反對種族主義團體等。(取材自《人間福報》2001年11月22日7版;台南一中網頁www.tnfsh.tn.edu.tw)

■國立陽明大學於2001年11月12日舉行第四任校長佈達典禮,代理校長吳妍華真除,成為首位女校長。吳妍華校長於致詞時強調未來將加強校際合作,帶領陽明大學朝向國際化發展。

吳妍華1970年農化系畢業,1972年取得生化所碩士,1976年美國田納西大學生化博士。專長生物化學及分子病毒學研究,從C型、D型肝炎病毒複製及分子致病機制探討C型、D型肝炎病毒複製之機制,以及C型肝炎病毒干擾B型肝炎病毒與CMV病毒之分子機制等,為國內極早投入國病基因研究的先驅之一,1982年獲選為第九屆全國十大傑出女青年(學術獎),2000年榮膺中研院生物組院士。

吳妍華的學術行政閱歷亦極為豐富,1979年起進入陽明醫學院(陽明大學前身)任教,曾任該校生化所所長及教務長等職;對於投身學術工作,吳妍華強調女性的細心與毅力,特別合適於從事生命科學研究。(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01年11月12日;《中國時報》2001年11月13日24版;陽明大學網頁www.ym.edu.tw;中研院網頁www.sinica.edu.tw)

■本校教務長、電機系教授李嗣涔在2001年年底獲選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院士,該榮銜每年獲選人數不超過會員總數千分之一,因此被視為電機電子工程領域極高榮譽。而臺大從1992年迄今,已有八位教授當選院士。

李嗣涔教授1974年畢業於本校電機系,1980年美國史坦福大學電機學博士,專長領域有紅外線發光及偵測元件、非晶矽元件、人體潛能等研究。(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01年11月22日)

■目前任教於世新大學中文系的徐士賢講師,由於幼年罹患小兒痲痺,少時的他本想學得一門手藝自立即可,卻在父親的鼓勵之下,陸續完成高中、大學及研究所學業,並且毛遂自薦,進入世新大學教書,為人師表。徐士賢專長聲韻學、臺灣文學、書法篆刻,除了教授國文外,還開授臺灣閩南語概論、書法篆刻與欣賞、臺灣文學與傳記文學選讀等課。

學有所成之後,徐士賢在社會福利工作上著力更多,在擔任中華民國傷殘重建協會理事長期間,曾為殘障福利法的訂定與施行積極向政府建言,更經常利用假日帶著擁有特教長才的學生為肢體障礙者做居家課業輔導;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協助更多身心障礙人士走出家門,創造光明燦爛的陽光人生。(取材自《人間福報》2001年11月13日7版)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柯志明以《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著作獲第24屆吳三連獎「人文社會科學類」獎項。

父親柯旗化是著名的英文教師,白色恐怖時代遭莫須有罪名入獄,柯志明當時年僅三歲。大學進入本校社會學系就讀,畢業後赴美深造,於1988年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社會學博士。學成後,柯志明返國進入中研院服務,也在母校社會學系兼任教職,專長研究發展社會學、農民研究、工業與勞動關係、歷史社會學等,著有《臺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Japanese Colonialism in Taiwan:Land Tenure, Development, and Dependency1895-1945》與《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等專書,而此次獲獎的《番頭家》則是他跨足臺灣史的鉅作,備受矚目。《番頭家》以「族群政治」的新視角,探討清廷如何藉由掌控熟番地權,操弄臺灣高山族、平埔族與漢人間的關係,以利其有效統治。

柯志明致力於清代以來臺灣重要的社會現象研究多年,治學嚴謹,不僅累積了豐碩成果,更拓展了臺灣歷史的縱深,深受相關學界重視,獲獎乃實至名歸。(取材自《中國時報》2001年11月16日9版;中研院網頁www.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