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三十七年歷史的「新國際西餐廳」是高雄市最老牌的西餐廳之一,餐廳老板陳國和卻是法律系出身,而且擁有日本慶應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剛畢業時他在國際商專教法律,因緣際會而投入餐飲界,一路走來快四十個年頭了。
陳國和表示,1936年,多位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高雄俱樂部的西餐廚師聯手創業,餐廳就在當時高雄市最熱鬧的鹽埕區漢王大飯店旁的國際商場內,由於師傅手藝好,餐點精緻,才開張不久即饕客盈門,不到一年時間就喬遷至現址擴大營業,並於隔年重新命名為新國際,迄今已有三家連鎖店。
新國際西餐廳伴隨著高雄人一路走來,見證了高雄的成長。五0年代西餐廳的客層來源挶限於外國人及從事外貿相關行業人士,六0年代才開始有一般市民光顧,後來甚至一度成為高雄市排名第一的相親地點。七0年代起則經常出現三代同堂的家族聚餐。直到現在,許多老顧客都還對年輕時在新國際用餐的點滴,懷念不已。(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01年7月11日)
■日前明生生物科技公司與國內醫檢機構合作,推廣DNA分子生物檢驗技術,為國內肝炎、性病、子宮頸癌等病症提供更精準的篩檢,加強國人預防保健,也協助患者做後續治療。現任該公司董事長田蔚城先生,1960年畢業於植物病蟲害學系,取得美國肯塔基大學微生物碩士及博士學位後,先後在美國知名藥廠(S.B. Penick化學製藥公司、Wyeth Labs (惠氏)製藥公司、Pfizer (輝瑞)化學製藥公司)從事研發工作。1981年應邀回國,先後擔任行政院國科員會生物處客座專家及陽明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行政院國科員會生物處及國際合作處處長,積極推動國內生物產業及拓展國際生物技術之交流。1984年至1999年間轉任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致力於我國生技產業人才培育及研發,為我國生技產業奠定紮實的基礎。
明生科技主要業務為藥品檢測,有鑑於DNA檢驗技術需要龐大的設備與人力,非一般檢驗機構所能負擔,因此田蔚城決定與地方醫檢機構聯盟,以拓展疾病檢驗市場。(取材自《聯合報》2001年7月2日24版;本校植病系網頁)
■世新大學於8月2日舉行新舊任校長交接典禮,擔任校長十年的成嘉玲卸任,由前東華大學校長牟宗燦接任。兩任校長均為本校經濟系畢業校友,畢業後分別赴美進修,成嘉玲取得夏威夷大學經濟學碩士及農經學博士,牟宗燦則為加州大學經濟學博士。
1991年8月,成嘉玲接手父親成舍我創辦的學校,擔任世新改制為學院後的首任校長,十年來帶領該校改制大學,在教育部歷年私立大學校務發展評比更屢獲佳績。
牟校長曾任加大洛杉磯分校教務副校長和僑選立委,1991年受聘返國籌備東華大學,1994年出任校長迄今。對於校務發展,牟校長表示世新已成功轉型為綜合大學,未來將持續堅持理論與實務並重,落實人文教育,加強國際化程度,重視整合性的教學與研究,全面提昇學術水準。(取材自《中國時報》2001年8月3日6版)
■今年六月才掛牌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首任主委范光群先生,新竹縣客家人,1961年法律系畢業後,至台北地院任法官,之後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學成回國後曾至中興大學法律系任教,1974年與陳傳岳等人共同成立「萬國法律事務所」,現已成為非常專業之國際性法律事務所。1970年與翁岳生、施啟揚、姚嘉文、王澤鑑等人,成立「中國比較法學會」(現為臺灣法學會),結合法界人士,在戒嚴時期推動民主法治、保障人權等觀念,對臺灣民主法治貢獻極大。范光群也是司法改革基金會的推動者之一,曾獲聘司改基金會首席顧問及司改會委員等。
客家硬頸精神加上法律人性格,范光群長期為司法與社會改革、法學教育傾注心力。接任客委會主委一職,他表示將為全國15%的客家鄉親發聲,首要工作則是客語的保存與發揚,並做學術研究,以厚實客家文化的內涵與深度。(取材自http://www.etaiwannews.com/Focus/2001/06/16;客委會網頁)
■作家陳若曦於8月中旬與大學同窗陳明和先生共結連理,開展人生的另一個春天。陳若曦1961年畢業於外文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碩士。在臺大求學期間,與同學白先勇、王文興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開啟臺灣文學界的現代主義風潮。曾輾轉進入中國大陸,卻遭逢文化大革命,後舉家遷居香港,創作出<尹縣長>等一系列反應文革傷痕的長短篇小說。1995年返臺定居後,曾任中央大學駐校作家和慈濟大學兼任教授。
陳明和現任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副教授,曾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東南大學修得碩士學位。陳明和於大學時即對這位才女至為仰慕,惟大學畢業後男婚女嫁,未再聯繫,直到1995年陳若曦回國定居,已恢復單身的兩人才聯絡。對於這段遲來的戀情,陳明和主動追求,其真誠與體貼感動了陳若曦,兩人決定攜手共度人生。(取材自《民生報》2001年8月4日A11版;《聯合報》2001年8月4日14版)
■藥學博士許照惠也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1986年在美國與同僚合資創立IVAX 公司,從事藥品研發與行銷,迄今已有十五家分公司廣佈全球,員工四千多人,去年營業額達七億多美元,今年預計可達到九億美元的目標。
許照惠出身醫藥世家,父親經營藥廠,母親為助產士,1969年從藥學系畢業後,赴美攻讀藥物生化學,1972年獲伊利諾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從事博士研究,旋即因結婚生子而有五年時間全數奉獻給家庭。後來舉家遷居邁阿密,許照惠重回職場。
許照惠負責IVAX公司技術部門的業務,包括研發、製造和專利申請。為永續發展考量,公司除生產非專利藥品之外,也自行研發新藥。近日已來臺灣設立亞洲總部,拓展市場。(取材自《景福醫訊》18(7):13~15,施長要專訪<許照惠博士訪問記>,2001年7月號)
■梁寒衣,一位力行簡樸生活的文字工作者,從事佛化文學創作十餘年,陸續發表了《上卡拉OK的驢子》、《迦陵之音》等8本著作。梁寒衣隱居修行,不問世事,而另一半陳學聖則活躍政壇,為民喉舌。夫妻兩人都是臺大人,陳學聖畢業於政治系,梁寒衣則為外文系,夫妻倆在臺大求學期間相識,愛情長跑十五年才結連理。婚後的梁寒衣仍然過著隱士生活,因此外界極少人見過她。
梁寒衣大學畢業後,即至報社工作。十二年前參與高棉、越南難民救援行動,目睹難民顛沛流離的慘狀,深有所感,回國後即隱居山中,展開修行。
在陳學聖眼中,梁寒衣是金庸小說中的「小龍女」,即使平日生活相距甚遠,不過陳學聖自認兩人是一對道侶,都在修行。(取材自《中國時報》2001年7月10日8版)
■甫於7月接任故宮博物院展覽組組長一職的李莎莉女士,是人類學系(時稱考古人類學系)1980年畢業校友,1983年研究所碩士。她曾任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籌備處特約計畫主持人1年、臺灣民俗北投文物館館長6年(1995-2001)。在研究所時李女士即選擇以原住民物質文化為畢業論文主題,之後又陸續做過排灣族、卑南族、及邵族等臺灣原住民的服飾研究。1998年寫就《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一書(台北南天書局出版),將十多年研究成果做一系統性整理,全書厚達四百多頁,計收錄335件服飾、460張對照的老照片,難得的是本書亦兼顧一向為人所忽略的邵族與平埔族。這是臺灣第一本以中文書寫的原住民衣飾文化鉅著,不僅完整地呈現出原住民的穿衣美學,更進而探究其文化意義與社會意涵,是一既細膩又精闢的物質文化研究專書。該書出版當年即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圖書著作獎」,堪稱實至名歸。
李莎莉希望藉著專業研究,讓國人了解臺灣原住民服飾的豐富精采,更讓大家明白真正代表臺灣特色的藝術與文化,並冀望能夠將之轉用於現代生活中,讓珍貴的傳統與創意性的新傳統得以延續發展。
「故宮是臺灣最大的博物館,不論藏品的豐富或質感的精緻,都屬極品,它所擁有的能量與資源更是無窮」,李莎莉這麼說道。對她而言,新工作是一種挑戰,就像她曾說過,「博物館可以是很好玩的」。她希望故宮可以變得更親近民眾,以文化脈絡的表現方式和活潑互動的展示手法,來襯托展品的意涵,使參觀者「看得懂,進而喜歡它」。與其他博物館的互動與資源整合,是李莎莉的另一個期許,畢竟單打獨鬥的日子已經遠去,運用大家的資源才是知識經濟的根本。
在故宮負責展覽與教育推廣的工作雖然繁重,李莎莉依然活力十足,對人生始終抱持樂觀而熱忱的心,這就是她最大的寶藏。
■從小罹患糖尿病,仍考上臺大醫學院,現在林口長庚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林嘉鴻,矢志專攻新陳代謝,他要用經驗與專業幫助糖尿病童走出陰霾。十三年前發病之初,林嘉鴻意志消沉,直到在門診時遇到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黃鴻碩(已於兩年前過世),才改變了他的一生。黃主任視病猶親,並鼓勵小病人積極面對,這次問診促使他重新振作,努力讀書。
從建中畢業後參加大學聯考,經過重考如願考上醫學系,去年畢業後選擇繁重的內科工作磨練自己。樂天的林嘉鴻慶幸自己有良醫及良師支持,讓他從自暴自棄的糖尿病童成為一名醫生,今後他要以黃鴻碩醫師為榜樣,救治更多糖寶寶克服病魘,像他一樣積極活出自己的人生。(取材自《聯合晚報》2001年7月29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