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機械系」在學校裡面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系。它可是臺大最先有的二十幾個系之一。我們知道臺大的前身,所謂「臺北帝國大學」,是在西元1928年日據時期成立的,本來那個時候只有「文政」和「理農」兩個學部。依照校史的記載,這兩個學部在1945年光復前又擴展為文政、理、農、醫、工五個學部,那個時候只有二十二個系。而「工學部機械工程科」也就是現在機械系的前身則早在1943年就成立了。如果要從那時算起,機械系到現在已經有五十七年的系歷史了。這期間機械系經歷了許多的變革,如果大家注意,會發現光復後臺大的第二任校長陸志鴻先生就是機械系的教授兼當時的系主任。機械工程科當年成立的時候的老師現在多已經不在了。但是,當時機械科畢業的同學,卻仍然在我們中間。據他們說,日本時代機械科就佔據了現在的「舊機械館」樓房,這個建築到現在還在使用,由於房舍逐漸老舊,現在主要是用作部分的實驗室與同學的聯誼室,機械系的同學每一個都對這棟建築物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

舊機械館當年的英姿。

 

那時候機械工程不論是航空、兵器、車輛都可以說是整個工程技術發展的重心,日本人原意是要平行現在機械館繼續再向松山機場的方向將這些建築繼續擴充下去的,不過光復之後這個計劃就停止了,反而是蓋了現在的活動中心和原子分子研究所所在地的舊建築,後來原分所和工學院綜合大樓陸續蓋起來,大家可能已經不知道當年活動中心和機械系附近原來是這個樣子吧!

機械系的教育目標一直以配合國家機械工業之發展,培養優秀之機械工程師為宗旨。政府有鑒於機械技術為各項工程之母,為因應國家對科技發展的需求,在民國51年時先將機械系高年級學生分為“科學”與“工程”兩組,科學組注重理論之研習;工程組著重實務訓練。至民國55年,即成立了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班,而機械系的博士班則自民國66年起招生。到現在機械所碩士班已經發展成固體力學、機械設計、機械製造、流體力學、熱學、航空工程、系統控制等七個組分別招生。

機械系周圍的老建築。

 

在機械系系務的發展方面,首先是民國55年期間為因應工業界對學校佩玉人才的實際需要而計畫實習工廠與熱工實驗室的興建,並分別於55年,56年啟用。這期間為了紀念陸志鴻老師,機械系的師生也捐款籌建現在的「志鴻館」,這個館後來是由學校協助一部份的經費所完成,現在大家到志鴻館內,還看得到陸老師的銅像。接下來的事則是民國71年由機械系的教授為主分別出來成立了材料工程研究所。民國73年則是應用力學研究所成立。民國76年材料工程研究所設立博士班。到民國79年「工學院綜合大樓」部分建築完工,機械系於79學年度第二學期遷入,成為今日機械系的樣子。這時候另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工綜館興建的地基選在機械系的實習工廠的位置,為配合工學院大樓的興建機械系的實習工廠遷到現在的電機資訊學院大樓後方。這個配合的動作卻為今日資訊電機學院擴充新館造成了困擾。原來電機新館又規劃在機械實習工廠的基地上,但是這次的遷移卻遭到法學院的拒絕,成為校務會議中一個爭議相當大的事件。事實上如果大家都為學校的發展而讓一步,願意像機械系這樣每有新建築的規劃就同意遷地,這些紛爭似乎不應該發生。

這裡也需要提一下本系歷任系主任,自陸志鴻校長(34.12-37.01)歷經:彭九生(37.01-41.01)、鍾皎光(41.02-48.01)、金祖年(48.02-54.07)、謝承裕(54.08-63.07)、翁通楹(63.08-68.07)、呂秀雄(68.08-71.01)、周賢福(71.08-72.07)、鄭文弘(72.08-75.07)、梁文傑(75.08-78.07)、潘永寧(78.08-81.07)、李石頓(81.08-84.07)、蘇侃(84.08-87.07)、陳炳煇(87.08-迄今),機械系已經歷了十四位系主任。在十四位系主任與師生的努力下,機械系已經進步到今天的程度未來在高科技設備與微機電技術的發展需求下機械系的重要性將日漸上升,配合工學院綜合大樓二期工程的興建,機械系的前途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