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十任館長,自民國53年成立至今的臺大農業陳列館,一路跟隨臺灣農業發展先驅的足跡,始終兢兢業業、克盡職守地,發揚推廣農學研究成果。多年來,這裡是許多外賓參訪臺大的重要據點;現在,也逐漸融入校園及社區生活中,帶領大家了解農業與生活息息相關,多采多姿的風貌。
故副總統陳誠先生蒞臨開館典禮。
早期,農業陳列館的主要任務是展示臺灣土地改革、農業發展及鄉村建設的具體成果。當時重要的展覽主題,包括:「土地改革與農業生產」、「臺灣林業暨農業機械展」、「園藝成果展」、「加速農村建設成果展」、「未來臺灣農業綜合發展」、「農業新科技展」、「臺灣的農業成果與發展」、「臺灣省農業試驗研究成果展」等。展示場地的規劃也依循「臺灣農業發展與成果」的主軸,從一樓到三樓系統化配置農業環境、農業發展概況、農藝園藝作物生產、農業機械、林業、生物防治、農業與鄉村公共設施、現代化農宅、畜牧漁業生產、食品加工及農產運銷之相關單元,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臺灣農業及鄉村環境的變遷。除了利用平面展示板、透明片、燈箱外,也設計了精緻模型、道具並結合實物展示,提高陳列館展覽的可看性。
近年來,由於經濟結構變動、農業面臨衝擊,一般人對農業印象淡漠,農業陳列館也力圖推陳出新,跟上農業轉型及永續經營的環境理念。除繼續秉持發揚農學研究成果,提昇農學教育效能之宗旨外,冀望透過經常性的公開展覽、特展及教育演講等研習活動,促進農業永續發展及大眾生活品質,讓農業陳列館成為一個富藏自然文化教育資源,兼具知性、感性與休閒性的好地方。現任的楊盛行館長上任兩年多來,即一直力求農業陳列館要跟上時代脈動,應以前瞻宏觀的視野,來負起教學觀摩研究與推廣教育服務之功能,尤其應配合校園角色變化、即時呼應社會大眾需求,開展帶動農業在生產、生活與生態方面的多元化效益。
楊館長認為農業是知識、經驗科學及執行的綜合表徵,也是人類記憶和管理藝術之整合應用,要能勇於嘗試創新,定義農業的時代角色並發揮農業的優點,從生活化的農業實務應用著手,才能活化產、學、官的結構,同時與社會大眾互動,達到寓教於樂的目標。對於館務的規劃管理,他秉持著「以研究為主,尊重並信任專業」的理念,由另類思考的觀點和館員及學者專家顧問們,集思廣益,打造農業陳列館新形象。
左圖:電腦多媒體節目。右圖:傳統農村模型。
為了讓農業陳列館能與校園生活融合、與社區生活連結,活化農學院教學研究成果與生活應用實務,工作人員重新規劃展場空間及展出活動型態。在一樓大廳設置十二機電視牆,機動配合展覽主題或推廣活動播映相關錄影帶,提供新穎的資訊與生動的展出方式;三樓則設置可容納五、六十人的小型會議研討廳,提供展覽教育知性層面的體驗場所;另外也製作了臺灣農業新貌、野生動物保育等多媒體節目,增加展出內容的活潑性與豐富性。而在陳列館門外,則增設了電動跑馬燈、活動海報看板,適時提供展覽及相關活動動態,促進大家對陳列館的認識。在活動方面分別企劃特展、研討會及推廣教育三大要項:特展以結合臺大農學院、其他大學農學院、各相關農業改良場、相關學會、實際從事農業之農民與產銷班、農企業等,透過文字、圖片、影片、實物、演講、DIY等活動方式呈現,如:節慶米食特展、臺灣茶葉特展、品牌水果特斬、蕨類植物特展、昆蟲特展、有機農業特展、休閒農業特展、食品新科技特展、組合盆栽花卉園藝特展等。學術研討會則是針對重要議題,邀請專家進行研討、交流意見,如:臺灣外來農業發展方向研討會、生活應用學科研討會、永續農業與環境教育研討會等。而推廣教育主要是提供校內師生與社區居民培養正當休閒與美化家庭生活的課程,並促進推動校內外的和諧關係,如:紙黏土班、編織班、麵包花班,以及耶誕節相關的禮品包裝、創意飾品與糕點製作的教學。
左圖:畜牧生產主題展示。右圖:林業與生活主題展示。
這兩年來農業陳列館持續舉辦的各類精彩活動,不僅迴響熱烈,廣受好評,使得陳列館成為許多校外教學活動的參觀據點,讓校內師生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配合農學院的發展,陸續規劃一系列的農學院系所教學與研究成果展,好比11月份剛舉辦過的永續農業與環境教育研討會,即是結合農學院各系所相關教師共同發表論文,並同時集結出版了「永續農業與環境教育」論文集,由陳列館與農化系共同發行。自12月份展開的「臺灣大學農學研究特展」也已由農化系開始第一棒,而這場跨年的成果展,同時意味著臺大農學院在即將邁入全新的二十一世紀時也將走出農學研究新方向以及農業領域新氣象。有機會的話,隨時到陳列館走一趟,透過這個農學院萬花筒,好好地一瞧究竟,也享受不同於都市氣息的農業風情吧!